我們人類的身體猶如一臺極為精密的機器,不過這臺“機器”并不是每個部件都是有用的,實際上,隨著人類自身的演化,以及人類文明水平的不斷進步,這臺“機器”的一些部件的功能也在逐漸退化,它們曾經重要,如今卻顯得多余,甚至可能在未來消失。 比如說以下人類未來可能會消失的6個部件,可以說每個都對人類沒有一點用處。 動耳肌對于大自然中很多動物來講,當它們聽到某個細小的聲音時,耳朵就會快速地轉向聲源,以更精準捕捉聲音,這種能力其實就依賴于動耳肌。然而雖然人類仍然長著的動耳肌,但其功能卻已經幾乎完全退化,以至于大多數人連輕輕動一下耳朵都做不到,而那些能夠動耳朵的人,已經成為一種比較稀有的“特技玩家”。 不過這并不會對人類造成什么影響,因為在漫長的人類演化過程中,視覺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聽覺的重要性也隨之下降,不再需要轉動耳朵來提高聽覺效率,除此之外,人類也早已學會了通過靈活的頸部,以更精準捕捉聲音。 有意思的是,科學家發(fā)現,當我們聽到聲音時,大腦中負責動耳肌的區(qū)域仍會短暫被激活,盡管耳朵本身幾乎沒有動作。 半月皺襞在人類內眼角靠近鼻梁的地方,有一個不太顯眼的小褶皺,這被稱為半月皺襞,這個部件其實是人類祖先的第三眼瞼退化后留下的痕跡。 第三眼瞼又稱瞬膜,現在地球上的無尾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都有這個部件,這是一種橫向滑動的薄膜,用于保護眼睛免受灰塵、風沙和水的侵害,同時還有濕潤眼球的作用。 人類祖先的第三眼瞼,也應該具備類似的作用,不過隨著人類逐漸成為地球陸地上的主導生物,尤其是在人類眼睛的淚液和眼瞼功能完善之后,這種額外的保護層就變得越來越冗余,并因此逐漸退化成了沒有一點用處的半月皺襞,或許在未來,這個部件就會消失。 智齒智齒又稱第三磨牙,對于我們現代人類來講,智齒不但沒有一點用處,而且還可能會帶來不小的煩惱,因為這種牙齒一般在18至25歲之間才會長出來,而在此過程中,常常會因為空間不足、角度不正等原因引發(fā)炎癥甚至感染,以至于很多人不得不通過手術將其拔除。 在遠古時期,智齒對于人類祖先是非常有用的,因為那時他們的食物主要是堅韌的植物根莖、難啃的果實以及韌勁十足的生肉,而咀嚼這些食物,就需要智齒這種強力磨牙的深度參與。 不過隨著人類學會使用火來加工食物,飲食結構變得更加精細和易于咀嚼,智齒作為第三磨牙的重要性就逐漸減弱,在此之后,人類的腦容量開始不斷增加,顱骨形態(tài)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下頜骨逐漸回縮,這種變化就大幅減少了智齒的生長空間,而我們現代人類關于智齒的煩惱,也正是源自于此。 豎毛肌豎毛肌是一種附著于毛囊的平滑肌,其一端起源于真皮層,另一端連接毛囊中部側面的結締組織,它們是人類祖先用于保暖和威懾對手的重要“工具”——豎毛肌的收縮會讓人類祖先身上的毛發(fā)豎立起來,形成一層厚厚的空氣隔熱層,這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而豎起的毛發(fā),也可以讓人類祖先看上去體型更大、更強壯,也更有威懾力。 實際上,在現代地球上,這種策略仍然被廣泛使用,并且很有效果,不過對于我們現代人類來講,雖然我們仍然長著豎毛肌,但情況卻不一樣。 眾所周知的是,現代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早已褪去了原本覆蓋全身的體毛,所以當我們遇到寒冷或感受到威脅時,豎毛肌的收縮,只會在我們的皮膚上制造出一些“雞皮疙瘩”,可以說沒有一點用處。 尾骨和足底肌尾骨是人類脊柱的末端,由3到5塊融合的尾椎骨組成,它們其實是人類祖先尾巴的殘余。在遠古時代的樹棲生活中,尾巴是人類祖先攀爬和保持身體平衡的重要部件,而足底肌則是一種位于腳掌底部的纖細肌肉,它們可以讓人類祖先的腳掌像手掌一樣具備抓握功能。 而在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之后,尾巴就變得越來越多余,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成為潛在的負擔(例如在爭斗中容易被對手控制),與此同時,對于直立行走的人類來講,腳掌主要用于行走和支撐,不再需要抓握功能。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尾巴和足底肌就漸漸退化了,其中尾巴只留下了一些殘余的尾骨結構,而足底肌雖然仍然存在,但它們的抓握功能卻基本上已經完全喪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