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剛剛教書的時候,我在一個高手如云的辦公室,作為一個菜鳥,當時的我就一直很奇怪一件事情,為什么有幾位老師到了期末會那么輕松,別人做試卷來不及,他們卻試卷做得很少,并且班級成績還不差,難道他們都不用復習嗎? 于是,我就問其中一位老師。 她是這樣回答我的: 其實我的復習已經(jīng)在平時完成了。就是當我往后教的時候,我還是在不斷復習之前的一些內容,每天出幾個之前的核心題不斷給學生做,也就是學生不僅是不斷往后學,之前的內容也是在不斷鞏固。這里的關鍵是一定要時間的間隔,不能一個知識點學完,就開始強化,這樣效果也有,但是不大。你要在學生差不多忘記的時候,來一下。 其實我當時并不是很理解。什么叫做學生差不多的時候,來一下。 02 直到后來,我了解到認知心理學中有關間隔學習的一些研究,才恍然大悟。 間隔學習的概念很好理解,就是兩次學習之間需要隔開一段時間,不要學習完一個新的內容之后,馬上進行強化。 曾經(jīng)有人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實驗: 招募148名學生,要求閱讀從課本與雜志中選取出來的一些段落。第一組學生只有一次閱讀機會。第二組學生則進行了兩次閱讀,而這兩次閱讀是連續(xù)立刻馬上進行的。閱讀完成之后,兩組學生進行測試,閱讀兩次的學生并沒有顯現(xiàn)出太大的優(yōu)勢,也就是兩組學生的成績是差不多的。連續(xù)重復閱讀并沒有太大的實際效果。 但是把立刻重復閱讀改為間隔閱讀,也就隔出一段時間來閱讀。效果馬上發(fā)生了變化。間隔閱讀的學生成績明顯好于之前立刻重復閱讀的學生。 03 背后的原理也不難理解。 在一次次立即重復學習中,大腦對于知識的提取強度并不是很高,因為剛剛看過的內容是馬上可以出來的,而提取強度低,學習內容也很難進入長期的工作記憶。 而當我們在兩次學習之間加入間隔,那怕是之前已經(jīng)學習的內容,大腦也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生疏,這就大大提升了提取難度。我們的大腦就要重新激活原有的一些技能技巧,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回憶內容。此時正因為大腦感到了生疏,也會極大調動我們的專注度,再一次對于原有的學習內容核心進行確認。 期間的回憶卡殼、內容遺忘,可能會讓我們懷疑,是不是我們對于之前的內容沒有掌握到位,可能也會因此產(chǎn)生情緒。但是往往回憶越困難、學習有點吃力、付出的努力足夠多,學習效果可能是更好的。 學習被間隔開來,學習效果可能反而更好的,核心原因在于提升了對于過往內容的提取強度。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短時間內的重復學習,我們的大腦對于重復這種行為是抑制的。大腦始終對于需要警覺的內容保持最好的狀態(tà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