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作如塵似夢看,殘春曾此一停鞍。 能迎三十年前客,只有參天竹萬竿。 ——洪亮吉《過西水渡》 晚年的洪亮吉依然豪邁曠達(dá),著書立說之余,尋山訪友,詩酒相隨。偶爾風(fēng)聞朝中動靜,也不過一笑了之,往事已隨風(fēng)而去。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于紫禁城養(yǎng)心殿,其后嘉慶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和珅,整肅綱紀(jì),詔求直言,令諸臣“各抒所見,指陳利弊”。 面對乾隆后期以來危機四伏的政局,剛剛親政的嘉慶帝,確實表現(xiàn)出了力挽頹敗之意,但深諳官場之道的朝中諸臣對皇帝的求言詔謹(jǐn)慎有加,這使得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編纂洪亮吉很不以為然。 寧作無知禽,不愿為反舌。 眾鳥皆啁啾,反舌聲不出。 豈系果無聲,無乃事容悅。 依依檐宇下,飲啄安且吉。 何忍視蜀鵑,啼完口流血。 ——洪亮吉《自勵》 一個心懷天下的人,自然“寧諤諤而死,不能默默而生”,于是洪亮吉霍然奮起,操筆疾書,直言朝政“風(fēng)俗則日趨卑下,賞罰則仍不嚴(yán)明,言路則似通未通,吏治則欲肅而未肅”,滿朝臣子“以模棱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鉆營為取進(jìn)之階,以茍且為服官之計”。同時不但批評了皇帝本人,還順帶批評了駕崩不久的“純皇帝”,并規(guī)勸說“今日皇上當(dāng)法憲皇帝(雍正)之嚴(yán)明,使吏治肅而民樂生。然后法仁皇帝(康熙)之寬仁,以轉(zhuǎn)移風(fēng)俗,則文武一張一弛之道也”。 這樣的奏折,有清一朝似僅此一例,足可比美于前朝海公剛峰上嘉靖帝的《治安疏》。但奏折能上達(dá)天聽嗎?以洪亮吉的品級不能直接上奏,他抄了三份分別投給了軍機大臣成親王永瑆、吏部尚書朱珪、吏部侍郎劉權(quán)之,請代為轉(zhuǎn)奏嘉慶帝。洪亮吉應(yīng)該是有預(yù)料的,三份中或許只有成親王可以代奏。而嘉慶帝看到這份奏折又是怎樣的態(tài)度呢? 盡管史家在評價嘉慶皇帝時援引“平庸、守成”之樣字眼,但在滿清諸帝中也算寬仁之人,可讀罷成親王代上的奏折亦不由動怒,直說洪亮吉“言語魯莽”,下令革職審問。 于是,吏部、刑部、軍機處諸官員共審洪亮吉,案情簡單明了實在無甚可審,遂以“大不敬”罪判斬立決。對于洪亮吉的耿介戇直,嘉慶帝是早就清楚的,雖說奏折的言辭態(tài)度大不恭敬,可畢竟是上書言事,句句在理,又有老師朱珪為洪亮吉求情,也就最終將斬立決改為流放伊犁。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五十三歲的洪亮吉也算求仁得仁。得知被流放伊犁,能免于一死,自然心生慶幸,而宦海的失意,少不了滋生出些小的感慨和落寞。也罷,山河萬里路途險遠(yuǎn),且從容而去,只把流放當(dāng)作了遠(yuǎn)游。 嘉慶帝是了解洪亮吉的,能體察他的忠心、默認(rèn)他的吏才,又反感他的犀利、生氣他的魯莽,繼而又擔(dān)心他的詩文諷喻。于是,洪亮吉西去的途中,接到了“不許作詩,不許飲酒”的上諭,洪亮吉心有所會,嘴角免不了掛一絲苦笑。 可一出嘉峪關(guān),大漠長風(fēng)、孤云落日,邊塞的寒苦蒼涼怎縛得住一個詩人的才情? 半生蹤跡未曾閑,五岳游完鬢乍斑。 卻出長城萬余里,東西南北盡天山。 ——洪亮吉《出關(guān)作》 嘉峪關(guān)前夕霧收,布隆吉后曉星浮。 馬毛作雪明千里,龍氣成云暗一州。 冰谷對床聲乍噤,火山當(dāng)戶汗仍流。 平生每厭塵環(huán)窄,天外如今一舉頭。 ——洪亮吉《行抵伊犁追憶道中聞見率賦》 洪亮吉之案影響甚廣,皇帝的震怒天下皆知。就在洪亮吉未到伊犁時,伊犁將軍保寧諂媚主上,給嘉慶帝上一道密折,大意是洪亮吉到達(dá)伊犁后會設(shè)法將其處死,這使得嘉慶帝對其大加申斥,并將其奏折公之于眾。保寧大跌顏面之余,頗覺圣意難于揣摩,行伍之人思維畢竟簡單,態(tài)度竟直接反轉(zhuǎn),等洪亮吉到達(dá)伊犁,待其如同貴賓,不必服役不說,還對其生活呵護有加。受到如此禮遇,洪亮吉樂得接受,詩酒之余,考證起了伊犁的山川、物產(chǎn)、風(fēng)貌,竟開了清代西北輿地學(xué)研究之先河。 芒種才過雪不霽,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駒步步行難穩(wěn),恐有蛇從鼻觀飛。 古廟東西辟廣場,雪消齊露粉紅墻。 風(fēng)光谷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 看山不厭馬蹄遙,笠影都從云外飄。 一道驚流直如箭,東西二十七飛橋。 黃泥墻北打門頻,白發(fā)來辭喜氣新。 欲買鮮魚飼花鴨,商量明日餞歸人。 ——洪亮吉《伊犁紀(jì)事詩四首》 洪亮吉以為,自己可以要在伊犁終老了。 可事情的發(fā)展有時真不可思議。 就在洪亮吉離京后兩個月,京城持續(xù)大旱。旱情的嚴(yán)重使得人心惶惶,在嘉慶帝親自求雨后,依然赤地千里?!皣蠛担┆z結(jié)”,這不能不引朝中與民間的紛紛議論。嘉慶帝也在反思,他想到了洪亮吉。 終于在嘉慶五年閏四月初三,嘉慶帝下罪己詔,為洪亮吉平反,史家的記載是當(dāng)嘉慶帝把“欽此”寫完后,大雨傾盆。確實“天鑒捷于呼吸,益可感畏”,嘉慶帝的心情復(fù)雜起來,流放洪亮吉于伊犁確屬冤案,可讓他官復(fù)原職嗎?想起洪亮吉奏折那些激烈的言辭,嘉慶帝依然如芒在背。 而洪亮吉看來,被赦也實在來得突然,不免感慨再三。要離開伊犁了,居然有些不舍。 下馬步出城,百步屢駐腳。 長刀短后衣,未忍即拋卻。 逐客縱已歸,猶念未歸客。 今宵路岐夢,分道向南北。 ——洪亮吉《別惠遠(yuǎn)城二首》 經(jīng)此一番周折,重獲新生,洪亮吉無意再入仕途,這也暗合了嘉慶帝的心意。回到老家常州后,自號更生居士,期間先后主持過安徽的洋川書院和揚州的梅花書院。而大多數(shù)時候是著書修志、潛心學(xué)問,在文氣氤氳的江南度過了自己的余生。 白日看云坐小齋,閑無一事入幽懷。 林禽告我春無恙,小樹依人影亦佳。 病酒心情愁柏葉,看花消息到芒鞋。 離居一倍風(fēng)光好,閑煞城南十字街。 ——洪亮吉《春日》 有人說洪亮吉之案標(biāo)志著嘉道中衰的開始。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言路閉塞更使得朝政的走向如盲人瞎馬,所謂的中興夢想也化成了泡影。一個優(yōu)柔平庸的守成之君,遇到一個有膽有識的戇直之臣,擦不出革故鼎新的火花。在江河日下的時代面前,個人是無力的,無論是洪亮吉,還是嘉慶帝。 作者:方名 本文經(jīng)菊齋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