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動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雖然順利拿到了大唐的軍政權(quán)力,但事變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影響他皇權(quán)的合法性,更影響他在歷史上的評價。為了將事變對其影響最小化,太宗最好的辦法就是: 用軍功和政績來證明其合法性,用圣君的標簽武裝自己。 至于軍功,舉世都知道大唐的江山是秦王打下來的,后來更是在搞定突厥之后佩戴上了“天可汗”的標簽,而政績,太宗也通過一番努力拿到了“貞觀之治”的結(jié)果。無論是文治和武功,太宗都用實實在在的成績證明了其即位的合法性。 但如何稀釋玄武門事變對其歷史影響這對太宗來說則是一場硬仗,且必然是持久戰(zhàn)。經(jīng)過深度思考,太宗決定引入諫臣這劑藥方,培養(yǎng)一位剛猛的諫臣,來襯托自己的圣君形象。 眾所周知,這個人就是魏徵。 對于魏徵,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善后時就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其價值,作為東宮曾經(jīng)的謀臣,將魏徵拉入自己的陣營是爭取前太子建成勢力的最好手段。 于是,歷史上就發(fā)生了一段著名的對話,李世民問魏徵:“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則避開問題回答道:“要是太子早聽我的,秦王根本就不會有今天?!?/span> 魏徵的回答充分體現(xiàn)了兵法的精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既然李世民的問題怎么回答都不合適那還不如繞開這個問題直擊玄武門事變的核心:太子和秦王的矛盾,誰先動手誰勝。 如此,既避免陷入李世民挖好的坑,還通過對玄武門事變本質(zhì)的解讀釋放了自己的精明特質(zhì)。同時,這也是魏徵向李世民發(fā)出打不過就加入的信號,意思是,秦王你能先發(fā)制人確實厲害。 當(dāng)眾人還在為魏徵的安危擔(dān)憂時,人家早就已經(jīng)和李世民談好了合作。當(dāng)魏徵加入李世民陣營之后,忠于建成的勢力也就不再為自己的前途擔(dān)憂,因為,魏徵這種曾經(jīng)對秦王態(tài)度異常強硬的人都能被重用,何況他們呢。 隨后,魏徵又親自出使河北,成功穩(wěn)定了河北的人心。 等于說,貞觀初年政局的穩(wěn)定,魏徵是有相當(dāng)功勞的。 至于魏徵為何如此,筆者的看法是:魏徵是職業(yè)政治精英,他的目的只是為了在大唐政局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對于效忠的對象,魏徵則沒那么在意。 想當(dāng)年,他站在隋末群雄逐鹿亂局的十字路口最大的愿望就是,將滿腹的才華進行變現(xiàn)。這也就注定了魏徵會在玄武門事變之后站強者的隊。 李世民在拿到權(quán)力之初就將魏徵的個人價值最大化。 圖源/劇照 當(dāng)然,對于魏徵這種聰明人他太知道自己在貞觀時代的作用了,就是作為剛猛的諫臣向太宗提建議,將太宗批得越狠,玄武門事變對太宗的影響就越小。 對于魏徵和太宗之間的“合作”,史書也留下了許多記載。貞觀十五年(641),朝廷準備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冊立葉護可汗,為了節(jié)約成本,太宗命令使者順道將買馬這事給辦了。 魏徵馬上站出來反對,他提醒太宗,如果這樣做,西域各國就會認為,大唐是在貿(mào)易時順手將外交的事給辦了,還是應(yīng)該專事專辦。 太宗馬上醒悟。 筆者嚴重懷疑,諸如如此事件可能都是兩人給大家演的戲,因為,太宗作為精英政客不可能認識不到這一點。其之所以如此,可能就是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納諫的胸懷。 當(dāng)然,魏徵更多時候還是真在給太宗糾錯。有一段時間,各地紛紛上報,說嶺南的馮盎叛亂。由于距離太遠,朝廷也無法確認此事,太宗聽的次數(shù)多了也信以為真準備派兵征討,但魏徵卻認為證據(jù)不足朝廷不應(yīng)該出兵,如此只會逼對方造反。 太宗在派人調(diào)查之后,事實果然如魏徵分析的那樣。 對于魏徵對貞觀政治的影響,太宗是如此評價:“此人能頂十萬大軍。” 自從太宗和魏徵組隊之后,雙方簡直就是形影不離,貞觀八年(634)時,李靖曾經(jīng)建議由魏徵來主持對京師官員的考核,太宗當(dāng)時甚至表示,自己要去九成宮,必須得帶上魏徵。 隨著人們的注意力都被這對CP所吸引,也就逐漸淡忘了對玄武門事變的記憶,很顯然,太宗這是在找了一個治國幫手的同時又成功轉(zhuǎn)移了人們的注意力。 人就是這樣,當(dāng)其被新的事物吸引時,往往會對往事逐漸淡忘。 當(dāng)然,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還必須得上猛藥,魏徵有一次就因為勸諫的力度太大超過了太宗所能忍受的極限結(jié)果導(dǎo)致太宗拂袖而去回到后宮就嚷嚷著要殺了魏徵這個鄉(xiāng)巴佬。 最后是在長孫皇后的勸說下才熄滅了這場“大火”。 那么問題來了,魏徵為何會觸摸龍鱗,就是因為他比誰都知道,太宗需要這劑猛藥。同時,面對太宗對自己勸諫的肯定時,魏徵也往往會將功勞推給太宗,認為是太宗創(chuàng)造了輕松的政治氛圍,他才有發(fā)揮的空間。 政治,說白了就是表演。 行文至此,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作為臣子如何在帝國實現(xiàn)其個人價值,一般來說,武將靠軍功,文官靠政績,文官在政績這條線上如果沒有發(fā)揮空間時還可以走諫官這條路,以勸諫來強化自己對政治的影響力。海瑞就是通過剛猛的上諫方式一戰(zhàn)封神的,后來的曾國藩在京師做官時也走過這條路。 說白了,言官為了流芳百世,帝王也害怕遺臭萬年,雙方之間是不得不合作,尤其是李世民這種特別需要諫官的皇帝。 這也是歷代王朝政治的一個隱形規(guī)律。 不過呢,魏徵也并沒有蠻干,他往往也在其中尋找平衡,因此,常常將語言的藝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貞觀七年(633),蜀王妃的父親楊譽因為犯法被都官郎中薛仁方給抓了起來。為此,當(dāng)時正在皇帝身邊做千牛衛(wèi)士的楊譽兒子就故意打薛仁方的小報告,說對方故意刁難皇親國戚。太宗當(dāng)時已經(jīng)準備對薛仁方進行免官,懲罰,結(jié)果,魏徵卻及時表態(tài):“如今能禁斷這種事的唯有陛下?!?/span> 給皇帝戴一頂不包庇皇親的帽子,太宗自然就會接受他的建議懲罰皇親。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魏徵比任何人都明白,太宗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皇帝,他必須得剛?cè)岵?/span> 就像明朝的海瑞,大家都認為此人是個直男,勸諫的力度沒有上限,實際上他在和同僚、皇帝博弈時也經(jīng)常講究策略。能長期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諫官其實都是有生存智慧的。 只是,魏徵在硬剛太宗的過程中確實也起到了糾錯作用,以致于魏徵的去世讓太宗感覺像是丟失了一面鏡子。貞觀十九年(645),太宗親征遼東,但卻無果而還,面對極不理想的結(jié)果,太宗無比懊惱:“要是魏徵還在的話一定會拉住朕的?!?/span> 貞觀政治,沒有人能替代魏徵,因為魏徵不僅有摸龍鱗的勇氣,更有相當(dāng)?shù)恼嗡健囊欢ǔ潭壬蟻碚f,魏徵就是貞觀政治的設(shè)計師。 武德九年(626)10月,在即位兩個月之后太宗召開了一次擴大會議,對如何開啟接下來的貞觀之治展開討論。以封德彝為代表的朝臣主張延續(xù)魏晉以來的傳統(tǒng),采用霸道治國。 但魏徵卻堅持王道治國的路線,主張以德化民。太宗最終力排眾議,采納了魏徵的意見。 僅僅用了四年,貞觀政治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用太宗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打天下朕靠的是房玄齡,坐天下靠的是魏徵?!?/span> 圖源/劇照 可以說,魏徵正是在貞觀時代實現(xiàn)了其作為文臣的個人價值。遙想當(dāng)初,魏徵人生的底色只能用“坎坷”二字來形容。魏徵最早是跟隨瓦崗軍的李密的,在李密投降唐朝之后他又成為了唐臣,由于后來李勣曾經(jīng)被竇建德打敗,魏徵也被敵軍俘虜,被迫給竇建德打了一段時間工。 虎牢關(guān)之戰(zhàn),唐軍大勝,魏徵回歸唐廷。 只是,在成為太子建成的謀臣之后,魏徵的建設(shè)性意見屢屢被建成否定,最終導(dǎo)致了玄武門的慘敗。 在跟隨李世民之后,魏徵才逐漸在唐朝崛起,先是為正五品的諫議大夫,接著又做了從三品的秘書監(jiān),貞觀七年(633),魏徵更是成為了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侍中,并被封為鄭國公。 等于說,魏徵成名靠的不僅僅是配合太宗打造圣君形象的諫官,更是以其彪悍的政治才華干出了一定的政績,在貞觀時代,魏徵終是實現(xiàn)了其個人價值最大化,他不僅是太宗個人的需要,更是唐朝政治的需要。 也就是說,魏徵在成就太宗的過程中也同時成就了自己。 貞觀十七年(643)2月11日,魏徵病逝,享年六十四歲。太宗無比悲痛地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境,以防自己犯錯。今魏徵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鏡子呀?!?/span> 能被千古一帝作為一面鏡子,魏徵此生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