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聚散真難料, 莫嘆平生信所之。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主播安東尼朗讀音頻 作者:每晚yy 來源:每晚一卷書原創(chuàng) 清代古文大家姚鼐,曾評價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此太仆最勝之文,然亦苦太多。” 他說,這是歸太仆(官職名稱)最好的文章,但其中蘊含了太多的辛酸苦楚。 在《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在講述項脊軒歷史的同時,還訴說了自己生命中所遭遇的不幸。 他幼時喪母,中年喪妻,從青年至老年更是屢試不第…… 然而,經(jīng)歷種種苦難的他,卻并沒有抱怨、沉淪,而是坦然接受自身命運,頑強地活了下去。 《佛說無常經(jīng)》中云: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活在這世上,誰不想永遠都能花常好,月常圓。 但苦難襲來之時,任你再苦心籌謀,都無法從容招架。 你若總是抱怨、反抗,就只能陷入痛苦當中,越活越糟糕。 讀懂《項脊軒志》,你就會明白:人生最好的活法,其實不是對抗,而是允許一切發(fā)生。 1 項脊軒,是歸有光幼時讀書的地方。 他在這里長大,在這里成家立業(yè),也在這里經(jīng)歷著命運的千錘百煉。 1507年,歸有光出生于一個沒落門戶。 父親是個窮秀才,終其一生,也未能如愿加官晉爵。 歸有光,自然就成了父親全部的希望。 好在他天資聰穎,9歲即可走筆為詩文,14歲就參加童試。 當?shù)厝硕颊J為他是神童,以后定然能飛黃騰達。 等被選中秀才后,他很快就著手鄉(xiāng)試,夢想著金榜題名。 誰料,隨后十多年中,他五試五敗。 原本不可一世的少年傲氣,就此被擊碎了一地。 加上越發(fā)貧困的家境,他的日子更是過得窘迫不堪。 換做常人,可能早已喪氣,畢竟憑借秀才身份也能謀個教書先生,在當?shù)剡^上不錯的生活。 但歸有光照舊蹲守在項脊軒,日夜苦讀。 一直到他35歲那年,他才考中舉人。 此時的他,已然遍覽諸子百家,精通四書五經(jīng),按理說進士之路該是順風順水。 結(jié)果等待他的,又是八次會試,八次落第。 年近花甲,歸有光才勉強考中三甲進士。 然而此時,因為他年紀偏大,不能授館職,他只能被分到僻遠的長興當知縣。 在長興縣,他起早貪黑處理政務,平反冤假錯案,深受百姓擁戴。 可這份政績非但沒有讓他升遷,反而因為得罪了豪紳,被貶為馬政(養(yǎng)馬、馴馬的官職)。 面對命運的又一次打擊,他仍舊沒有就此頹喪。 養(yǎng)馬的日子里,他一有閑暇,就廣閱史籍,竟編撰了一部完備的《馬政志》。 正因為這部書,他受到了當朝首輔看重,后來直接留任內(nèi)閣。 終于,歸有光一步跨入朝廷高官之列,實現(xiàn)了自己的抱負。 季羨林先生曾說過,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100%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只要在世間奔波,就注定會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挫折與不如意。 但內(nèi)心強大的人,絕不會為此一味地自怨自艾。 而是放平心態(tài),盡己所能地做好眼下之事。 就如豐子愷先生所說: 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 當你能允許挫折發(fā)生,并持續(xù)努力,終能得到命運的饋贈。 2 在《項脊軒志》中,有句話最是讓人痛心: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span> 1534年,歸有光的發(fā)妻因病去世。 悲傷難耐的他,為了紀念妻子,就在項脊軒外,種下了一株枇杷樹。 但不久后,因為房屋漏水,他就搬離了項脊軒,在外游學。 直到1539年,他準備再次參加鄉(xiāng)試,這才返回家鄉(xiāng),請人修繕了項脊軒。 當他步入院中,一下子就看見了那株枇杷樹,已然長得枝繁葉茂。 這時他才猛然醒悟,妻子已經(jīng)去世5年了。 他的妻子魏氏出身名門,但從未嫌棄過他家窮苦,反而十分仰慕他的才學,甘愿跟他一起吃苦。 歸有光苦讀,她烹茶煮飯,在院子里種花除草,做好一切家庭瑣事,從不打擾。 等歸有光休息時,她會陪他解悶,與他一起賞清風明月,聽暮鼓晨鐘。 成婚多年來,雖然他屢試不中,但妻子仍會安慰他: “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 在妻子眼里,歸有光不是個凡人,總會有一鳴驚人的那天。 正是妻子這番無微不至地照顧與理解,才給了他無窮的支持與力量。 但好景不長,還沒等到他功成名就,妻子就因一場大病溘然離世。 而等到歸有光飛黃騰達那一天,留下的只是滿滿的遺憾。 從古至今,向來是生離死別,最催人眼淚。 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緣起則惜緣,緣滅則隨緣。 歸有光在文中,還寫了自己的祖母。 他8歲喪母,父親又忙于事務,他幾乎由祖母一手拉扯長大。 有一次,歸有光在項脊軒讀書,讀到入迷處,一天不曾出門。 祖母因為長時間沒看見他的身影,就擔心地前去找他。 一進小軒,祖母只見他正捧著書俯首苦讀,頓時心生憐愛。 她當即轉(zhuǎn)身回房,取來一個象牙手板交給歸有光,囑咐道: 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會用到它。 言里言外,盡是祖母對歸有光的心疼和期待。 然而,在歸有光16歲那年,祖母卻因年老體衰,與世長辭。 年少的他,為此一整天都痛哭流涕,不吃不喝。 祖母離世的悲痛,讓他時隔多年,還忍不住嘆道: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蔣勛說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除了生離,就是死別。 這個世界上,再親密的人,也只能陪你走一程。 如果對離開的人念念不忘,你就會被執(zhí)念包裹,徘徊在原地,走不出陰影。 唐代詩人張籍說,人間聚散真難料,莫嘆平生信所之。 人世間的聚散離合我們是無法預料的,千萬不要在執(zhí)念中淪陷。 在一起時,便好好對待,不辜負對方;離別后,也別輕易沉淪。 允許一切的離開,而后認真地生活下去,才是對這段感情最好的尊重。 3 有人說,孤獨是生命的底色,每個人都是奔走世間的獨行客。 只要活在這個世上,就沒有人能夠逃避孤獨。 但生活中偏偏有很多人總想往人群里鉆,試圖用熱鬧驅(qū)散孤獨。 卻不知人群散盡,徒留一人后,只會越發(fā)覺得寂寞,倍感痛苦。 反而當你不再對抗孤獨,學會一個人生活,才能挖掘出真實的內(nèi)心,豐盈自己的靈魂。 歸有光自識字起,他便在項脊軒這方小小的書屋中生活。 起初因為神童的身份,常有外人慕名而來。 年少的歸有光就跟在父親身后,結(jié)交當?shù)氐倪_官貴人,家里面相當熱鬧。 但長大以后,隨著他屢試不中,項脊軒外漸漸冷落下來。 曾經(jīng)看好他的鄉(xiāng)紳,不再跟他交往,而是紛紛疏遠他。 加上那些年,陪伴左右的祖母與妻子相繼離世,歸有光整個人都陷入孤寂之中。 剛開始,他獨自待在項脊軒中,只覺得冷清無聊。 漸漸地,他卻從一個人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獨處的快樂。 天氣好的時候,他讀書寫詩,累了就走進庭院,看看蘭草桂竹。 遇到下雨天,不能出去,他便坐在軒中,聽著雨聲,思考書中疑惑。 就像他在文中寫的:“余戶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span> 他關(guān)著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甚至能通過腳步聲分辨是誰。 正是這段獨處的經(jīng)歷,這才練就了他不驕不躁的性子。 當科舉之路屢屢受挫,周邊人都誤解他,質(zhì)疑他。 他也可以心平氣和地躲在小軒中讀書,在無人理解中踽踽獨行。 到了1568年,他被貶為馬政,只得終日與馬打交道。 他仍然不心慌不焦躁,靜下來研究古今馬政,并編撰成書。 一個人的時光,反而讓他得以不斷沉淀,精神愈發(fā)自足豐盈。
可一旦接受了一個人的事實,你就會漸漸找尋到獨處時的樂趣。 它是一片生命的土壤,能夠誘發(fā)出關(guān)于心靈的思考和體驗,讓人不斷走向自我。 就像叔本華說的,人只有獨處時,才可能成全自己。 在內(nèi)心筑起庇護所,哪怕外界無處可去,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過得充實而豐盈。 ▽ 老舍曾表示,作家寫作回憶性散文,也是他接受世事與釋然的過程。 1539年,歸有光在寫下這篇《項脊軒志》時,大概就是如此心境。 這是他對項脊軒的回憶,更是他對多舛命運的釋懷。 盡管那時的他仍然身處困境,但他也毫不慌張。 他不抱怨,不反抗,而是傾己所能地用力生活。 正是這份淡然的心態(tài),這才使他無懼生命的風雨坎坷,始終鏗鏘有力地活著。 想起作家薩維里奧·托馬塞拉的一句話: “我會允許壞事存在,但哪怕處在洪流中,我仍會努力掙扎?!?/span> 這世間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對抗,而是允許。 在你面對人生的種種困難時,別再盲目較勁,別再自暴自棄。 點個在看,學會以淡泊之心,允許一切發(fā)生,總有一天,所有的困境都會化作光明的坦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