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則視頻。 其中有個細節(jié)。 一位受訪者提到,自己的同學(xué)聚會,從很多年前開始,飯桌上就已經(jīng)沒有女生了。 剛開始在微信群里大家還很熱絡(luò),但到了真的張羅聚會的時候,女同學(xué)們一個個就開始支支吾吾,不確定有沒有時間。 只剩下男同學(xué)們則興致勃勃,相互艾特。 這句話一下?lián)糁辛宋摇?/span> 曾經(jīng)有朋友問我:你身邊38+左右的中年女性都在干什么? 一時間,我竟答不上來。 那些年輕時經(jīng)常組織聚會的同學(xué)、朋友,如今十次才能叫出來一次。 除了一些需要夫妻并肩出席的婚禮、遛娃等社交場合,好幾月都見不到她們的身影。 那她們都去了哪里? 01 其實說起來,女性從社交場合消失最明顯的節(jié)點,大概是從她們的身份轉(zhuǎn)變?yōu)槠拮印⒛赣H開始。 婚育和家庭帶來的對時間、精力的擠壓,讓大部分女性不再自由。 曾有一部紀錄片,拍攝了一位女性的一天。 每天早上六點,她就得起床,趁著丈夫孩子還沒醒,準備一家人的早餐。 七點,丈夫孩子起床,她的工作還沒結(jié)束,先監(jiān)督孩子穿衣洗漱。 做完這些后,丈夫已經(jīng)去上班了,她還沒吃上一口飯,忙著喂飽孩子,送孩子上學(xué)。 然后她才有時間收拾自己,出門買菜,再回家收拾家務(wù),洗衣、洗碗、打掃衛(wèi)生。 下午四點,然后又要接送孩子、準備晚飯、催孩子學(xué)習(xí)、輔導(dǎo)作業(yè)、收拾殘局……忙完這些已經(jīng)深夜。 然后第二天一睜眼繼續(xù)重復(fù),沒有氣口,也永不停歇。 而這僅僅來源于家庭事務(wù)的重擔(dān),如果還身兼社畜的職場女性,每天還需風(fēng)里來雨里去上班和下班。 中間還要穿插著照顧老人、人情往來、家長里短。 剩下的時間寥寥無幾,哪里還有精力說走就走,參加各種聚會,維護友誼。 說句很扎心的話,真正屬于中年女性的時間,大概只剩熬夜了。 這幾年,我也發(fā)現(xiàn)了,已經(jīng)中年的我好像也沒什么社交了。 偶爾想要出去好好放松一下,或是找些朋友一起談天說地,卻突然發(fā)現(xiàn),誰的時間都湊不到一塊。 于是漸漸形成一種心照不宣的規(guī)則: 工作日、上學(xué)日默認不邀約,周末需要提前打招呼,安排時間。 但即便是提前約好了,也難免會因為家里的各種突發(fā)情況而臨時取消,或者被迫中斷。 “孩子突然不舒服”“要給老人送東西”“家里漏水了”。 過去促膝長談的朋友,如今只能在微信上匆匆寒暄幾句,或只有在節(jié)日送祝福。 但更多時候是靜寂無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每個人也有難以言說的生活壓力要面對。 這樣的改變,難免讓人五味雜陳。 而這或許就是女性步入中年的必然代價: 在各自具體的生活面前,友情和社交早已不是我們的優(yōu)先級。 家庭和搞錢更重要。 02 以前看過一句話,是這么形容女性友情的: “女性友誼的三次告別是,戀愛、結(jié)婚、生孩子?!?/span> 確實,相比于男性,女性的確容易受困于“母職”的身份和責(zé)任之中,無法掙脫。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有一個情節(jié)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黃亦玫對蘇更生說,“很久沒有人叫過我的名字了,我不希望黃亦玫這個名字,被小初媽媽代替?!?/span> 自從結(jié)婚后,黃亦玫三年沒有上班,整天圍繞在家庭孩子的日子里,不僅失去了自由,就連自己的名字也漸漸被世人遺忘。 這是黃亦玫的困局,也是現(xiàn)實中無數(shù)中年女人的縮影。 她們被婚姻和家庭占據(jù)大部分時間,犧牲奉獻,失去自我,還要承受著外界的各種偏見與輕視。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時常有讀者向我感慨: “自從結(jié)婚有孩子以后,自己好像就低人一等,成為社交鏈的最底層。”
很扎心,但也很現(xiàn)實。 很多時候,當(dāng)我們在討論,為什么中年女性集體消失在社交場。 但其實又何嘗不是外界的不理解,不認可,以及諸多刻板印象的標簽,讓她們變得異常敏感,甚至陷入自卑的情緒中。 直到最后,主動放棄這部分的自我需求,壓縮自我的社交空間。 有的老公的社交圈,就是自己的社交圈,老公朋友的妻子就成了自己的新朋友。 有的朋友圈是隨著孩子的社交需求展開的,以前和閨蜜的約會時間,變成了邀約孩子班上的同學(xué)家長。 還有的孩子就是自己最好的搭子,一起旅游,一起吃飯,一起拍照。 和老朋友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微信里除了老公孩子家長群的消息,不再有其他人的問候。 03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沒有社交,沒有朋友,那人生下半場會不會很悲哀? 那倒未必。 友情的背離與消逝,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發(fā)生,只不過中年是最明顯的一道分水嶺。 但即便是有一萬種客觀理由,有一個主觀原因不可否認,那就是: 中年之后的友誼,其實更代表了一種自我選擇。 就像網(wǎng)友@春曉。 年輕時,她只要一閑下來就覺得發(fā)慌,尷尬,迫不及待就想呼朋引伴。 但最近這兩年,她越來越不喜歡和朋友過多聯(lián)系,聚會中各種攀比、家長里短、搬弄是非,只讓她覺得內(nèi)耗。 所以現(xiàn)在,她幾乎不社交,沒事就在家里宅著。 “年紀大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壓根不需要那么多朋友,你也沒有時間去維系那么多關(guān)系。 你最缺的,其實是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一個人在家不化妝、不打扮、獨自喝茶,看電影。 不擰巴也不需要表演,平平淡淡,整個人舒適且自在,這種狀態(tài)其實是一種享受。 至于友情,只要身邊留下的都是最值得珍惜的人,那就足夠了。” 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道: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luò)的友誼,這使我少了負擔(dān)和承擔(dān)。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年輕的時候,我們追求熱鬧生活,不斷拓寬朋友圈。 甚至可以在利益驅(qū)動的前提下,刻意迎合別人。 但當(dāng)你年紀越大,你會發(fā)現(xiàn), 我們已經(jīng)不依賴于社交尋求外界的注意與肯定,也不需要用朋友多寡來證明自我的價值。 與其參與太多無意義的社交,刻意維持的假性親密友誼,不如主動從世俗的喧囂中抽身出來。 或回歸家庭,或投身自我。 一個人,一屋好書,一杯淺茶,自由自在,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這也算是,人到中年才能攢下的底氣與成熟。 04 后來,朋友又問我:那你從來沒感覺到孤獨嗎? 我說,好像還真的沒有過。 一個人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社交,開始或許會讓人感到不安。 但正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才會開始更加了解自己,對生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追求。 我們不再害怕失去,而是擁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豐富自己,陪伴家人。 我們不必擔(dān)心他人的眼光和評價,而是專注內(nèi)心成長,找到了生命的真正價值。 所以,如果你現(xiàn)在也沒什么朋友,感覺被世界拋棄了。 不必傷感,也無需哀嘆。 真正清醒的人都明白,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nèi)走。 給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空間,當(dāng)你可以完整、獨立的面對自己,才是擁有更美好、更自信的人生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