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馬博文,王亦凡,任園園,張莉 作者單位: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心電診斷科(馬博文,王亦凡,張莉),心血管內(nèi)科(任園園) 作者簡介:馬博文,住院醫(yī)師,主要從事心內(nèi)電生理相關研究 目的 探討心電圖P波參數(shù)對于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射頻導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術預后的預測價值。方法 選擇接受RFCA術的70例房顫患者,記錄其術前心電圖P波離散度(P-wave dispersion,Pd)、P波最大時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根據(jù)預后情況(是否復發(fā))分為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上述心電圖P波參數(shù)與房顫患者RFCA術后預后的相關性,并使用ROC曲線分析評價P波參數(shù)對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的預測價值。結果 70例房顫患者中,RFCA術后預后不良者30例,預后良好者40例。預后不良組Pd、Pmax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均P<0.05);組間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d、Pmax是影響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的危險因素(OR>1,P<0.05)。ROC曲線分析顯示,Pd、Pmax及其聯(lián)合指標評估房顫患者RFCA治療后預后不良風險的AUC值分別為0.751、0.760、0.900。結論 心電圖P波參數(shù)與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相關,Pd、Pmax聯(lián)合檢測能提升對其預后的預測效能。 心房顫動;射頻導管消融;心電圖P波參數(shù);預后;預測價值 馬博文,王亦凡,任園園,等. 心電圖P波參數(shù)Pd、Pmax對心房顫動射頻導管消融術預后的預測價值[J]. 實用心電學雜志, 2024, 33(5): 461-464. DOI: 10.13308/j.issn.2095-9354.2024.05.006.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常見的快速心律失常類型,伴隨病情的發(fā)展,腦卒中、心力衰竭的發(fā)生風險會增加,因此須及時治療。射頻導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術是治療房顫的常見手段,治療成功率高達80%。但有研究指出,部分持續(xù)性房顫患者經(jīng)RFCA術治療后易復發(fā),須再次行RFCA,影響患者預后,故早期預測房顫患者RFCA術后復發(fā)風險十分必要。有研究顯示,房顫的發(fā)生與心房重構、心房纖維化有關。心電圖是反映心臟功能的常用檢查方法,P波離散度(P-wave dispersion,Pd)、P波最大時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可反映心房除極活動,在評估心房電生理特征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提示,臨床或可通過心電圖P波參數(shù)反映房顫患者RFCA術后心臟變化情況,以此預測預后情況。本研究旨在分析心電圖P波參數(shù)Pd、Pmax對房顫患者RFCA術后預后的預測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接受RFCA術的70例房顫患者。納入標準:① 符合房顫相關診斷標準;② 符合RFCA術指征且成功實施治療(術后恢復竇性心律);③ 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④ 認知功能、溝通能力與視聽覺正常。排除標準:① 瓣膜性房顫;② 合并其他心臟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③ 存在心房血栓;④ 有起搏器植入手術史;⑤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⑥ 存在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⑦ 合并惡性腫瘤;⑧ 繼發(fā)性ST-T改變;⑨ 各種急慢性疾病的感染期。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 統(tǒng)計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左心房內(nèi)徑、心功能分級。 1.2.2 心電圖P波參數(shù)測定 于RFCA治療前,選擇ECG-1350型12導聯(lián)心電圖儀(日本光電工業(yè)株式會社)測定心電圖P波參數(shù)?;颊呷∑脚P位,充分暴露雙側手腕、腳踝及胸前區(qū)皮膚;指導患者放松全身后,按要求規(guī)范連接心電圖,記錄8~10個心動周期,走紙速度設為50 mm/s,增益1 mV/mm,測定Pmax值,并計算Pd值,即Pmax與最小P波時限(minimum P-wave duration,Pmin)之間的差值,測定3次后取其平均值。 1.2 3 術后隨訪及預后情況判定 術后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患者6個月,每月隨訪1次。建議患者一旦發(fā)生臨床癥狀,就須到我院行心電圖檢查,以評估房顫有無復發(fā)。在12導聯(lián)心電圖檢查中,如有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同、頻率極快的f波等心電圖表現(xiàn),則可確診房顫復發(fā)。將房顫復發(fā)患者納入預后不良組,未復發(fā)患者納入預后良好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影響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的危險因素。繪制ROC曲線,觀察曲線下面積(AUC),評估P波參數(shù)預測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的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預后情況 在接受RFCA治療的70例房顫患者中,預后不良者30例,占比42.9%;預后良好者40例,占比57.1%。 2.2 RFCA術后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預后不良組Pd及Pmax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他指標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3 P波參數(shù)與房顫患者RFCA治療后預后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納入2.2節(jié)中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心電圖指標Pd、Pmax作為自變量,將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Pd、Pmax是影響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2.4 P波參數(shù)對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的預測效能 將Pd及Pmax作為檢驗變量、房顫患者RFCA治療后的預后情況作為狀態(tài)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Pd、Pmax單獨及其聯(lián)合指標評估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不良風險的AUC值分別為0.751、0.760、0.900,以聯(lián)合檢測的預測效能最高。見表3、圖1。 3 討論 房顫是常見且危害嚴重的心律失常,RFCA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抗心律失常藥物。但對于持續(xù)性房顫患者而言,RFCA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明顯增加患者身心負擔,不利于改善預后。如何有效預測房顫患者RFCA治療后的復發(fā)風險,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 心電圖P波是心房除極時的電位變化,代表左心房和右心房激動的過程,在房顫治療后P波會出現(xiàn)相應改變。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Pd及Pmax均高于預后良好組,組間其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心電圖P波參數(shù)Pd及Pmax或可成為預測房顫患者RFCA治療后預后情況的有效指標。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Pd、Pmax是影響房顫患者RFCA術預后的危險因素(OR>1,P<0.05),由此證實了上述猜想。分析原因可能如下:① Pmax反映竇房結電信號下傳到心房后左、右心房除極的最長時間,RFCA治療后心房發(fā)生電重構,會導致Pmax延長,繼而造成心房傳導延緩或房內(nèi)傳導失衡。此時的心肌電生理功能相對紊亂,不僅會加重心房纖維化程度,而且還會促使心肌活動中斷。RFCA術后無法形成有效的大靜脈與心房“電隔離”,因此治療效果較差,術后房顫易復發(fā),進而增加了術后預后不良的發(fā)生風險。② Pd是Pmax與Pmin之間的差值,較高的Pd值提示心房內(nèi)不同部位存在劇烈的非均質性電活動,且該電活動可阻斷RFCA術中產(chǎn)生的左心房-肺靜脈電活動信號,部分左心房心肌組織可因此受損而失去傳導能力,繼而誘發(fā)左心房重構,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本研究中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Pd、Pmax單獨及其聯(lián)合指標評估房顫患者RFCA治療后預后不良風險的AUC值分別為0.751、0.760、0.900,以聯(lián)合檢測的預后預測效能最高。上述結果提示,通過在術前聯(lián)合監(jiān)測Pd及Pmax等心電圖P波參數(shù),未來有望更好地預測房顫患者RFCA治療后預后的不良風險。 綜上所述,心電圖P波參數(shù)與房顫患者RFCA術的預后情況相關;Pd、Pmax聯(lián)合檢測能提升對預后的預測效能。 責編:顧 艷 排版:李政萍 統(tǒng)籌:顧 艷 審核:徐云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