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k Bruijn,《Tibet-China ; Japan》,世界博物館,布魯塞爾及鹿特丹,2011年,頁40-41
Michael Henss,〈Sacred Spaces and Secret Visions: Tibetan Buddhist Art from the Bodhimanda Foundation〉,《美成在久》,2012年1/2月,頁68-69
展覽:
世界博物館,鹿特丹,2011-2020年
寶帳大黑天(藏文:Gur-gyi Gonpo)是佛教藝術(shù)中一個常見形象,此尊寶帳大黑天怖畏端嚴,張口露齒,怒目圓瞪,髯須卷曲,眉若熛焰,眉心開三眼。發(fā)帶、頸煉、耳飾、臂釧、手鐲及踝鐲皆作盤蛇形象,長纓斜挎左肩結(jié)于鼓腹,亦作蛇形。頭戴骷髏冠,腰纏虎皮套垂鈴骨圍裙,有飄帶及人頭花環(huán)繞肩。雙手托抬,原一手捧嘎巴拉碗、一手持金剛鉞刀,現(xiàn)均失佚;屈腿而立,腳踏仰臥一人。蓮臺單獨鑄造,正面上方鐫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年款,座底帶封,封板以銅造,涂覆紅料,正中刻十字金剛杵。論尺寸規(guī)格,明初所造寶帳大黑天銅鎏金像當以此尊御制珍品為魁??杀纫幻鞔?1.6公分,新田集藏,現(xiàn)存臺北故宮,載《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故宮博物院,臺北,1987年,編號32。有永樂寶帳大黑天小像若干,如一尊,藏布達拉宮,拉薩,載烏爾里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卷2,香港,2001年,圖版348A,及一清宮舊藏鐵鋄金像,北京,載楊新等,《清宮藏傳佛教文物》,香港,1992年,圖版75-1、75-2。永樂一朝,此類小型造像多賜予西藏高僧或佛寺,而此尊尺寸宏偉,應(yīng)為漢地佛寺定造,或奉于京城天子腳下。宣德帝一改永樂厚賞西藏之風,多修藏傳造像供于漢地。縱覽公共及私人收藏,有以下明初銅鎏金大像可與此尊寶帳大黑天作比:大成就者毘魯巴,79公分,藏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展于《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大英博物館,倫敦,2014年,編號204;宣德年款優(yōu)塡王佛,64公分,藏賽努奇博物館,出處同前,圖版175;永樂年款菩薩,136公分,原奉青海瞿曇寺,現(xiàn)藏賽努奇博物館,錄杜凱鶴,《Faith and Empire: Art and Politics in Tibetan Buddhism》,魯賓藝術(shù)博物館,2019年,編號1.17;四臂大黑天,57.8公分,售于紐約蘇富比1998年3月26日,編號161;及菩提曼拏羅基金會珍藏喜金剛,同場呈現(xiàn)(編號2)。另比七尊,Gumpel家族舊藏,1904年經(jīng)德魯奧大樓拍賣:其一,擁妃大威德金剛,后售于紐約蘇富比1999年3月25日,編號122;其二,獨雄大威德金剛,后售于香港佳士得2016年11月30日,編號3234;其三,擁妃大威德金剛,后售于德國納高2021年6月23日,編號8;其四、其五,六臂大黑天、密集金剛,錄烏爾里希?馮?施羅德,《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圖版151A-D;其六,大輪金剛手,現(xiàn)藏林登博物館,斯圖加特,錄前述出處,圖版151B;其七,獨雄大威德金剛,現(xiàn)存處不詳,可見杰夫?瓦特,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編號30430。寶帳大黑天乃喜金剛密續(xù)忿怒相護法,是藏傳佛教智慧怙主。元代篤信此怖畏形像可安邦護國,尤召請寶帳大黑天神通以佑戰(zhàn)事。寶帳大黑天與喜金剛密續(xù)息息相關(guān),且為元代及明初帝皇所用,以證君權(quán)正統(tǒng)。因此,寶帳大黑天于明朝新政之初備受倚重,以怖畏姿態(tài)示人,雄健威嚴,莫過此尊。作為政治領(lǐng)域的護法,寶帳大黑天在藏傳佛教薩迦派中地位尤為重要,備受推崇。寶帳大黑天在西藏歷史和統(tǒng)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西藏,佛教與政治權(quán)力緊密相連,寶帳大黑天等護法被認為是地域和統(tǒng)治者的守護神。大黑天常被供奉在寺院和行政機構(gòu)中,以保佑西藏強盛興旺,尤其在元代忽必烈時期尤為常見。此尊造像上大明宣德年施陰刻銘文可為其斷代。
3816
明初 鎏金銅喜金剛立像(1200-1500萬)
通高67.5厘米
來源:
Eduardo Lingero 收藏,布魯塞爾,1979年3月
歐洲私人收藏
贈予菩提曼拏羅基金會,荷蘭,2011年
出版:
Jacques Van Goidsenhoven,《Art Lama?que Art Des Dieux》,布魯塞爾,1970年,頁126-127
Erik Bruijn,《Tibet-China ; Japan》,世界博物館,布魯塞爾及鹿特丹,2011年,頁55-57
Michael Henss,〈Sacred Spaces and Secret Visions: Tibetan Buddhist Art from the Bodhimanda Foundation〉,《美成在久》,2012年1/2月,頁68-69
展覽:
世界博物館,鹿特丹,2011-2020年
《Bronze》,皇家美術(shù)學院,倫敦,2012年9月15至12月9日
喜金剛(藏文:Kye-dorje)是極為復雜的密宗本尊,象征意義豐富。他的形像無論對初學者或高級修行者都是一個挑戰(zhàn),通常需要文字描述來幫助理解其形態(tài)的各個元素。 此組造像塑密宗本尊喜金剛,八面、四腿、十六臂,各手捧一嘎巴拉碗,部分碗上另設(shè)法器,可見一貓、一獅、一馬尚存,皆單獨鑄造。喜金剛著錦衣華服、珠寶瓔珞,頭頂骷髏冠,肩披人頭花環(huán),腰裹骨圍裙,裙襬垂鈴,所擁無我明妃持嘎巴拉碗及金剛鉞刀,亦戴骷髏冠、人頭項鏈并穿垂鈴骨圍裙。主尊以右展立姿站于雙層蓮臺上,內(nèi)膛中空,可藏經(jīng)卷,以銅鎏金板封印,封板與瓔珞融為一體,位于喜金剛脊背中央。喜金剛的傳承和法門從九、十世紀的印度向北傳播,主要由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和噶舉派實修和推崇。此尊造像以其眾多華美的面容、精湛細致的飾品和整體巨大的尺寸而脫穎而出。盡管喜金剛在早期佛教中更受歡迎,但此尊造像可能是永樂帝送給了色拉寺創(chuàng)始人,格魯派喇嘛釋迦也失的禮物。釋迦也失圓寂前受永樂帝敕封為國師,而正是他們的往來與禮物交換促成了西藏三大格魯派寺院之一的色拉寺的建造。遍覽明初造像記錄,此尊喜金剛擁妃像尺寸魁碩無雙,鑄工上乘,實屬御制杰作。且比永樂銅鎏金喜金剛像五尊,皆小巧易攜,乃典型皇家禮賜,其中三尊奉于西藏寺院,見烏爾里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香港,2001年,卷2,圖版347C-F;此尊大像必龕于寺,或?qū)闈h地佛寺所造。有明初銅鎏金藏傳造像七尊,均為漢地佛寺定造,尺寸碩大,頭冠、圍裙、瓔珞及蓮臺可比此尊。七尊皆由Gumpel收藏釋出,1904年經(jīng)德魯奧大樓拍賣:其一,擁妃大威德金剛,80公分,后售于紐約蘇富比1999年3月25日,編號122;其二,獨雄大威德金剛,98.8公分,后售于香港佳士得2016年11月30日,編號3234;其三,擁妃大威德金剛,94公分,后售于德國納高2021年6月23日,編號8;其四、其五,六臂大黑天、密集金剛,各70公分,錄烏爾里希?馮?施羅德,《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圖版151A-D;其六,大輪金剛手,現(xiàn)藏林登博物館,斯圖加特,錄前述出處,圖版151B;其七,獨雄大威德金剛,現(xiàn)存處不詳,可見杰夫?瓦特,喜馬拉雅藝術(shù)資源網(wǎng),編號30430。喜金剛與無我明妃腰帶處作寶珠花結(jié),乃明代大規(guī)格造像所獨有,可比賽努奇博物館藏永樂銅鎏金菩薩立像,高136公分,原奉青海瞿曇寺,據(jù)杜凱鶴研究,此例乃為瞿曇寺定造,見《Faith and Empire: Art and Politics in Tibetan Buddhism》,魯賓藝術(shù)博物館,紐約,2019年,編號1.17。此紋飾亦見于大成就者毘魯巴像一尊,79公分,藏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展于《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China》,大英博物館,倫敦,2014年,圖錄編號204,且見于前述四臂大黑天,57.8公分,售于紐約蘇富比1998年3月26日,編號161;該四臂大黑天踝鐲碩寶疏朗,夾于兩圈小珠之間,與此尊喜金剛相類。蓮臺式樣亦與賽努奇永樂菩薩頗似,下沿收窄,添飾小珠,蓮瓣寬展,瓣尖作三股卷紋,上沿再飾小珠,種種皆是明初大規(guī)格造像之典型。若論大規(guī)格造像底座紋飾風格,永宣別無二致,參考一宣德無量壽佛,57.1公分,先后售于紐約蘇富比1999年3月25日,編號121,及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編號1961,同樣與賽努奇永樂菩薩相似。
3850
明成化 斗彩果樹雙禽圖高足杯(800-1600萬)
高7.9厘米 「大明成化年制」款
來源:
Bluett & Sons,1960年2月24日購于 Scaramanga
肯禮夫勛爵(1899-1963年)收藏,編號 PM134,1960年6月8日購于 Bluett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