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當立大志,立長志。 比如我就立志要讀完《資治通鑒》,最好能在一年之內讀完第一遍。時間拖延太久,就少了一鼓作氣酣暢淋漓的閱讀快感。 為什么要選這本大部頭呢? 原因有二。 其一, 慕名而來。《資治通鑒》被譽為“帝王之書”,意指成大事者,位高權重者,都必須要讀一讀。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雖然沒明說他是有心繼承“孔子作《春秋》”的傳統(tǒng),但他必然是希望自己能為孔子接班的,在內心深處,他定存了神圣的使命感。 以書寫歷史,為萬世立法,單就這份崇高,就值得后人用心對待《資治通鑒》。 近幾年興起《資治通鑒》的熱潮,清華大學的張國剛教授也曾領讀過。 我等素人,自然也會好奇,書中蘊藏的帝王心術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歷代帝王真的都深受影響嗎?這些疑惑,看了書我們才可能知道。 其二,提升素養(yǎng)。暢銷書這兩年看了太多,是時候沉淀下來,看些經典著作,提升素養(yǎng)。 原版不敢貿然嘗試,因為太過晦澀難懂,我深刻懂得自己幾斤幾兩,所以,曲線救國選一個容易入手的版本,我更有可能完成目標。 于是就果然入手了這一套熊毅版《資治通鑒》。 前三輯看完,現(xiàn)在看的是第四輯,時間跨度為公元前169年到公元前75年,主講漢家隆盛。 之所以選擇熊逸的解讀版,主要原因是他的神秘。 他學貫中西,寫作題材橫跨歷史、文學、藝術,可謂博學多識。 每次寫書出版,都不停更換筆名,所以直到今天,江湖上沒人知道他到底是誰。他從不露面,網上搜到他的任何一張照片。 尤其在看完第一輯后,更加覺得選對了人。 按照熊逸的看法,他認為《資治通鑒》是那種正大光明型的帝王之書,歷代帝王基本都是間接受到它的影響。 因為別說歷代帝王了,就連歷代的知識分子也沒幾個能啃得動這種大部頭。 《資治通鑒》的廣泛影響力不在于原版本身,而是它的衍生物,比如不同人的不同解讀,書中某個精彩片段,書中的掌故和主要人物性格,這些內容會慢慢影響我們。 熊逸在解讀《資治通鑒》時,他在書中列舉了許多案例,將其結合管理學知識,他之所以嘗試這種寫作方法,倒并非刻意拿歷史來迎合現(xiàn)代商業(yè),而是史上很多君王、官員和有識之士,確實也曾不斷嘗試解決那個時代碰到的各種管理難題。 再者,司馬光本人也身負重任,他得把歷史中存在的理問題,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讓他的君王有所收獲。尤其是北宋時代特別棘手的管理問題,他要幫助君主解決掉。 當然了,司馬光并沒有明確他的這個意圖,熊逸是通過北宋的社會問題,以及考察司馬光在奏章中多次提及的內容,來理解并解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特殊寫法。 司馬光預想不到社會的變遷會結束帝王模式,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他對歷史的追溯,就是在回應自己所處時代中碰到的真實發(fā)生且棘手的問題。 說白了,司馬光是帶著問題來寫《資治通鑒》的,他要運用歷史材料來解決當下的問題,所以他在運用史料的時候,史家意識是第二位,政治哲學家和管理學家的意識才是第一位的。 起初剛收到這厚厚一沓書時,就被封面的配色美到了。 漢代以玄色為尊,這套書就以玄色為主體,配以尊貴黃,主打一個高端配色。 書中很多內容,值得反復誦讀,最好能背下來脫口而出。 01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fā)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只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fā)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02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標桿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03 明者,銷禍于未萌。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生的時候。 04 短于從善,故至于敗。不肯向善者學習,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05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得到了加強。 06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賢能之人,財產多了就會損害他們的意志;愚庸之人,財產多了就會增加他們的過失。 07 聰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于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人性始終不變,觀《資治通鑒》,了解人性,參照自性,做人做事自然更加從容豁達。 一句話,人性的弱點,人心的不可測,早已被司馬光寫透。哪怕讀懂其中的十分之一,都足以讓你眼見、格局遠勝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