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啟迪的文章 思與遠方: 國家 社會 生活 責(zé)任 文 / 梅常青 曉風(fēng),是王厚明先生,其作品《失弓的境界》備受推崇,入選高考模擬試題,讀來感慨頗深。 《呂氏春秋》記載的楚人失弓故事,蘊含著深邃的哲理。楚人失弓而不尋,以為“弓失于楚,得之于楚,何須尋覓?”此等胸襟,令人敬佩。然而,孔子與老子對此事的解讀,卻將境界提升至更高層次。 孔子曰:“失弓者人,得弓者亦人,何必拘于楚人之分?”而老子則云:“更上一層,去人之見,則為至境?!崩献又猓斓厝f物與人平等,得失之間,盡顯“天人合一”之境界。 這個故事引發(fā)了我對“境界”的深刻思考。何謂境界?為何境界至關(guān)重要?境界乃人生修養(yǎng),亦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精神力量。境界體現(xiàn)人格、政治眼光和戰(zhàn)略視野,需超越意識形態(tài)、身份地位、物質(zhì)條件等外界束縛。 楚人境界,在于突破楚人之限;孔子境界,在于突破天下人之限;老子境界,在于突破人與自然之限。不同境界,展現(xiàn)不同思想格局。 更高境界,在于超越“物”之束縛。豐子愷先生有言:“人生如登樓,底層物質(zhì),中層精神,高層靈魂?!碧嵘辰?,需放大格局,擺脫名利權(quán)色之?dāng)_,勇攀人生之樓。在信仰上求高,在道德上求善,在利益上求淡,在情懷上求廣,境界自會寬廣。 更高境界,亦在于破除“空”之迷障。境界非虛空之物,它是積極的精神力量。若沉迷于看破紅塵、與世無爭,雖似高境,實則無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成長。唯有埋頭苦干,勇于擔(dān)當(dāng),創(chuàng)新有為,方能免于虛空。 更高境界,還在于擺脫“私”之枷鎖。境界是心態(tài),更是立場,價值觀鮮明。若私心至上,難免陷入俗境。唯有心懷天下,克己奉公,境界方顯高尚。 “楚人失弓”,后人不可失境界之追求。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更應(yīng)保持平和之心,不斷提升境界。如此,方能在紛繁世界中找到定位,實現(xiàn)價值。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亦面臨諸多挑戰(zhàn)與誘惑。曾因小事煩惱,因利益糾結(jié)。讀《呂氏春秋》楚人失弓故事,悟境界之重要。我嘗試放下身外之物,提升境界。摒棄“物”之限,心胸開闊;除去“空”之惑,思維清晰;破除“私”之絆,行動堅定。 提升境界非一日之功,需學(xué)習(xí)、實踐、反思三者并進。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強自控力,培養(yǎng)同理心,勇于擔(dān)責(zé),不斷學(xué)習(xí)和成長,皆為提升境界之途。 《失弓的境界》啟示我們:追求高境界,乃人生使命。提高境界,應(yīng)對生活挑戰(zhàn),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將追求融入日常,以平和心態(tài)看待得失,以廣闊視野審視人生,以無私情懷關(guān)愛他人,人生自會充實而有意義。 附《失弓的境界》原文 失弓的境界 王厚明 《孔子家語·好生》中記載,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據(jù)說楚王打獵時丟失一張弓,但他阻止下屬去尋找弓,他說:“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尋找弓呢?”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稱贊。 但孔子卻認為楚王的境界尚不夠大,他說:“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楚人與天下人一樣,都是平等的“人”,也道出了儒家“仁者愛人”的境界。 而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保ā秴问洗呵铩?孟春紀·貴公》)老子聽到孔子的說法后,說:“把人也去掉更好啊?!边@就成了“失弓,得弓”,在老子看來,人與天地萬物也是一樣的,都是造化和自然的平等產(chǎn)物,也用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得與失的關(guān)系,其“天人合一”的境界無疑又高了一層。 境界之高下,在于能否摒棄“物”的限制。境界體現(xiàn)一個人的人格胸襟、政治眼光和戰(zhàn)略視閾,需要摒棄意識形態(tài)、身份地位、物質(zhì)條件、個人喜好等外界因素的制約。楚王的境界在于摒棄了楚王與楚人的限制,孔子的境界在于摒棄了楚人與天下人的限制,而老子的境界在于摒棄了人與自然的限制,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境界帶來的思想格局。漫畫家豐子愷曾說:人生應(yīng)該有三層樓,底樓住物質(zhì),二樓住精神,三樓住靈魂。一個人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就需要放大自己的格局,放下名、利、權(quán)、色等身外之“物”的困擾,盡力往“樓”上走:在精神信仰上登高,在道德修養(yǎng)上超越,在利益訴求上等閑,在大愛情懷上跨界,境界就會豁然為之一寬。 境界之高下,也在于能否除卻“空”的困惑。針對楚王失弓,明《竹窗隨筆》中稱:楚王固滄海之胸襟,而仲尼實乾坤之度量也,卻還“不能忘情于弓”。這且不夠,因為還“不能忘情于我”,連求所謂“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這道出了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應(yīng)指出的是,境界是不可能虛空于社會而存在,它不僅僅是一種人生修養(yǎng),也是一種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精神力量。我們所說的境界是積極能動的境界,而非消極避世的境界,類似于四大皆空、看破紅塵,與世無爭、無所作為的思想和做法看似境界高,實則無益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也無益于人的健康成長。 境界之高下,還在于能否破除“私”的羈絆。說到底,境界是一個人的心態(tài)問題,更是立場問題,有著鮮明的價值觀屬性。如果凡事淡公利己、私心居上,斤斤計較、毫厘必爭,難免跌入俗境,思想也會自我矮化,停留在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功利境界”;而心系百姓、克已奉公,胸懷大愛、造福人類,則境界堪稱高矣。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心中有國家,眼里有大局,胸懷有他人,跳出“小我”看問題,仰望星空干事業(yè),思想和精神境界將為人欽佩。 “楚王失弓”,后人不應(yīng)失境界之追求!
end 思與遠方:靈魂的詩和遠方 梅常青,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協(xié)會理事,《現(xiàn)代作家文學(xué)》微刊簽約作家。上海散文研究員、上?!都味ㄎ膶W(xué)》協(xié)會理事。《雙城人文》雜志副主編,作品散見于全國各地紙質(zhì)報刊上。 《思與遠方》學(xué)習(xí)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