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云 武肅王錢镠墓的秘色瓷,人們紛紛翹首以盼,等待觀賞五代越窯秘色瓷的精彩。臨安博物館的王陵秘色開展可能還有月余,小麥通過先得的《王陵秘色—錢镠墓越窯青瓷》一書,有多個觀察。 錢镠卒于后唐長興三年(932年),于應(yīng)順元年(934年)正月歸葬于錢王陵墓。其中東側(cè)墓室未遭盜掘,該室為其夫人墓室。 書和預(yù)計(jì)陳展的器物為2019年被盜掘的錢王陵的141件越窯青瓷,包括碗、盞、盤、碟、盆、缽、杯、盞托、水盂、唾壺、執(zhí)壺、皮囊壺、罐、瓶、盒、委角套盒、熏爐、硯、枕、罌等,其中絕大部分可以認(rèn)定為秘色瓷。 錢镠于乾寧四年(897年)正式接受鎮(zhèn)東軍節(jié)度使的任命,控制了浙東和浙西,到長興三年(932年)去世,終年八十一歲。錢镠主政二浙、中國東南其他地區(qū)三十五年時間,以及923年開始冊封新羅、渤海等海外諸國,越窯在此時期取得技術(shù)的重大發(fā)展并保持了高度繁盛。 吳越錢武肅王錢镠 錢镠母親水丘氏墓中有很大比例為白瓷,錢镠墓中瓷器全部為越窯,也很能說明越窯的繁榮。 小麥從器型、裝燒和工藝變化等方面分享幾點(diǎn)對錢王秘色瓷的觀察。 少見的器型 錢镠墓出土的越窯中,一些是首次出現(xiàn)或很少見的器型,極為精美。 細(xì)頸盤口瓶 細(xì)頸盤口瓶釉色呈湖綠色,釉面瑩潤,五代此類器型為首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越窯細(xì)頸盤口瓶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口徑、最大腹徑、底徑、高:10.1、16.8、8、33.8厘米 花瓣口海棠杯與海棠形盤 越窯青瓷海棠杯與海棠形盤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海棠形盤口長、高:24.9厘米、5.2厘米 花瓣口海棠杯口徑長、高:17.2、7.7-8厘米 四曲海棠形盒 越窯青瓷四曲海棠形盒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通高6.1厘米 硯 越窯青瓷硯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硯面前寬、后寬、長、高:9.6、14、18.4、3.1-4.4厘米 夾耳帶流蓋罐 越窯青瓷夾耳帶流蓋罐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通高17.4厘米 枕 越窯青瓷枕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面長、寬、底長、寬、高:15.3、9.5、13.9、8.4、7.3厘米 錢王家族墓出現(xiàn)的少見器型 獸頭足熏爐 獸頭足熏爐和錢镠母親水丘氏墓出土的褐彩云紋熏爐很近似,由于底架沒有發(fā)現(xiàn),通高58.9厘米,低于后者。 獸頭足熏爐 通高58.9厘米 還有錢王家族龍紋罌等,均是不同時期錢王家族墓中出現(xiàn)的器物種類。 壺的品種較多 皮囊壺 越窯青瓷皮囊壺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通長、通寬、足徑、高:17、14.5、9、21.6厘米 長頸圓腹執(zhí)壺 越窯青瓷長頸圓腹執(zhí)壺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口徑、最大腹徑、足徑、高:9.2、13.1、7.4、21厘米 流口釦銀 葫蘆形執(zhí)壺 越窯青瓷葫蘆形執(zhí)壺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口徑、圓球形口部最大徑、最大腹徑、底徑、 高:3.2、6.2、12.5、7、21厘米 垂囊形執(zhí)壺 越窯青瓷垂囊性執(zhí)壺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口徑、最大腹徑、底徑、高:5.9、12.4、6.4、17.8厘米 保持有瓷質(zhì)匣缽和釉密封裝燒 錢镠墓出土一件撇口盆,直徑達(dá)到36厘米,應(yīng)該是采用了瓷質(zhì)匣缽并用釉密封,方能達(dá)到如此純凈如湖綠的釉色。 五代早期后,細(xì)瓷質(zhì)匣缽開始減少,較多為粗瓷匣缽和陶質(zhì)匣缽,錢镠墓出土器中多件秘色瓷可以說明,對于最高品質(zhì)的器物,貢窯依然保持了瓷質(zhì)匣缽、釉密封和匣缽底施釉的裝燒方法。 錢镠在位時期,一般認(rèn)為貢窯為上林湖窯場。在吳越國晚期,東錢湖窯場和窯寺前窯場開始承擔(dān)貢窯任務(wù)。 越窯青瓷盆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口徑、底徑、高:36、15.6、9.6厘米 器底有一周墊燒泥點(diǎn)痕 出土器中盆、缽類基本為平底內(nèi)凹,沒有臥足底器,可以推測臥足底為五代后期出現(xiàn),在北宋開始成為高品質(zhì)器較多采用的器底形式之一。 越窯青瓷罌工藝變化 罌的工藝和價直大 從中唐、晚唐到五代時期罌的裝飾變化,從貼塑到剔刻和刻劃紋飾的工藝變化。 糧罌又稱罌、罌瓶、糧罌瓶、食瓶、五谷囊。《顏氏家訓(xùn)》載:“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并須停省,糧罌明器,故不得營,碑志旒旐(liuzhao),彌在言外?!?說明了糧罌的屬性為隨葬明器。皇家貴族和平民百姓“喪家棺斂,柩中必置糧罌者”(《事物紀(jì)原》)。 由于罌的工藝較為復(fù)雜,錢王家族糧罌的規(guī)格代表了越窯的最高工藝之一,民間柩中糧罌也是遠(yuǎn)高于一般青瓷,價格較高,有越窯罌銘文“元和十肆年四月一日造此罌價直一千文?!?/p> 錢王陵的線刻龍紋罌,體現(xiàn)了罌的紋飾工藝的過渡變化,可以觀察從唐、五代到北宋早期審美和工藝變化。 唐代罌以貼塑工藝為主 唐代罌裝飾以貼塑工藝為主,寧波小洞岙窯址有貼塑龍紋標(biāo)本。 唐代早期罌四耳較小,后逐漸演化成四鎜,龍塑造在鎜上。 越窯青瓷四系盤龍罌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嵊州市出土 越窯青瓷蟠龍罌 唐大和八年(834年)嵊州市甘霖鎮(zhèn)出土 高39.2厘米 越窯青瓷蟠龍罌 唐 浙江省博物館藏 龍塑在四鎜上 唐代少量器物刻劃紋飾。 越窯青瓷荷紋碗 唐 大英博物館藏 唐代越窯也有刻劃龍紋罌。 唐末五代初罌的褐彩裝飾 五代初開始使用褐彩裝飾罌,由于沒有龍紋貼塑,鎜變小。 越窯青瓷褐彩云紋罌 五代 臨安板橋公社如龍大隊(duì)錢氏五代墓出土 五代中期罌的刻劃和剔刻工藝 五代中期時期錢王家族墓出土罌以刻劃和剔刻工藝表現(xiàn)龍紋。 錢镠墓的龍紋罌,器蓋頂部置空心寶珠紐,器身淺盤口,長頸、圓肩、鼓腹,下腹斜收,圈足,頸部至肩部貼雙泥條狀條形曲形復(fù)鋬,肩腹部劃四爪盤龍一條,腳踩三朵如意祥云。 器身為明火裸燒。 此罌龍紋為線劃。 越窯青瓷龍紋罌 錢王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蓋:口徑、高25.4、14.8厘米; 罌身:口徑、最大腹徑、足徑、高:21.4、27、14.2、47.3厘米 通高:61.7厘米 肩腹部劃四爪盤龍 1965年杭州錢元瓘墓出土龍紋罌,主要以剔刻工藝為主,錢元瓘乃錢镠第七子,為吳越第二代國君。 越窯龍紋罌青瓷 942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1965年杭州錢元瓘墓出土 北宋早期以細(xì)劃花為主也采用剔刻 審美變化對工藝產(chǎn)生很大影響,從唐的貼塑和刻劃到五代刻劃和剔刻,再到北宋早期越窯工藝上主要以細(xì)劃花為主,部分器外壁剔刻蓮瓣紋或蕉葉紋。 越窯對鳳凰紋外剔刻蓮瓣紋青瓷盤 北宋早期 大英博物館藏 外壁剔刻蓮瓣紋 五代中期使用墊圈類墊燒 錢镠墓中部分器物采用墊圈類間隔具墊燒,確認(rèn)了五代中期開始使用墊圈類間隔具墊燒并和足端泥點(diǎn)墊燒并存。 晚唐秘色瓷使用墊圈較為普遍,北宋早期才開始以墊圈間隔為主,墊圈與器物及匣缽采用泥點(diǎn)。 五代中期泥點(diǎn)和墊圈同時使用 器物中使用墊圈的器物有碗、盞、盒等,同時這些器物也采用足端泥點(diǎn)間隔沿襲唐代越窯的間隔方法。
越窯青瓷雙耳瓜棱腹蓋罐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罐外底留有6個泥點(diǎn),為墊圈墊燒
五代中期泥點(diǎn)間隔和墊圈間隔并存 泥點(diǎn)間隔和墊圈間隔并存 泥點(diǎn)間隔 墊圈間隔 錢王陵墓出土碗器底部 墊圈墊燒 花口碟 越窯青瓷花口碟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晚唐秘色瓷間隔具豐富 晚唐時期,秘色瓷各式墊餅類墊具非常豐富,保證了秘色瓷在燒制中的穩(wěn)定、器體可以不用過多考慮足墻所承受壓力以及器的受熱均勻等。 瓷枕墊具 晚唐秘色瓷墊具 北宋早期普遍采用墊圈等各式間隔具墊燒 五代中期采用墊圈,承重從足墻到器底,使得坯體特別是器底和圈足可以變薄,到北宋早期基本采用了墊圈墊燒方式。 北宋早期越窯的墊圈 右邊為墊圈直接粘連在匣缽底 裝燒變化 從晚唐、五代到北宋早期,呈現(xiàn)晚唐秘色瓷燒制中采用各種間隔具裝燒,一般器物以泥點(diǎn)間隔,到五代中期時,墊圈類間隔具開始使用,并和泥點(diǎn)墊燒并存,到北宋早期時,基本采用墊圈等各式間隔具墊燒。 盒子的使用 錢镠墓出土了一個捧盒,口徑達(dá)到15.6厘米,還有一個夾層盒。 越窯青瓷捧盒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盒蓋口徑、高:15.6、5.8厘米 盒身口徑、底徑、高:14.2、6.8、6.6厘米 通高:11.9厘米 捧盒底 五代時,男性也使用盒子,錢镠墓出土的夾層盒子,大約主要用于個人裝扮需要,以及放置丸類吧。 越窯青瓷夾層盒 錢镠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通高3.6厘米 唐代盒子男性使用較多,各種材質(zhì)都有,如下圖的蚌盒,五代時男性依然對容貌關(guān)注,保持使用盒的習(xí)慣。 蚌盒外有朱砂等漆痕 唐 蚌盒內(nèi)留有香粉 有少量器物明火裸燒 四系罐 四系罐為明顯的明火裸燒。 口徑、最大腹徑、底徑、高:12.9、21.4、9.4、28.9厘米 雖然錢王陵的停柩安葬時間有二年,瓷器燒制時間較為充裕,少量青瓷為明火裸燒,說明有些較大器型由于體型過大,并難以分體燒制,只能明火裸燒。 小結(jié) 錢王陵的141件青瓷,總體體現(xiàn)了五代中期越窯的頂級工藝和高超的審美水平,在器型變化、工藝變化和裝燒方式上呈現(xiàn)了越窯從唐到北宋時期的過渡性。 由于器物為整體呈現(xiàn),小麥預(yù)計(jì)陳展開放后,將對越窯發(fā)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并將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越窯的秘密。 小文也表示對吳越錢武肅王錢镠的恭敬 參考: 鄭建華等《王陵秘色-錢镠墓越窯青瓷》 浙江省博物館編 《青色流年-全國出土浙江紀(jì)年瓷圖集》 紅 炭火巖紅茶來自富春江畔古村石舍 700米嶺頂野茶園 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