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在其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造了諸多令人追懷不已的文化記憶,也留下了不少文化含量極高的歷史遺跡,其中橋梁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文化地標(biāo),一座座各具特色、各有故事的橋也就成了承載一方人物風(fēng)情、歷史掌故及公益精神的城市記憶。本文論析了最能代表成都文化記憶的七星橋、萬里橋、駟馬橋、安順廊橋、九眼橋、安瀾索橋等,以橋?yàn)檩d體,展示了大蜀文化的深厚積淀和獨(dú)特魅力。 橋梁的建設(shè)不知起于何時,世界上最早的橋也難于考證建于何時何地,但橋梁絕對是最能激發(fā)人們思古之幽情的歷史遺存,因?yàn)樗哂幸环N連接水陸、接引古今、溝通兩岸的黏附延伸功能,因而一座座各具特色、各有故事的橋也就成了承載一方人物風(fēng)情、歷史掌故及公益精神的文化地標(biāo)。甚或可以說,成都眾多的橋梁就是天府文化中“友善公益”特征的重要載體和具體呈現(xiàn),橋梁文化成為天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成都——這座具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其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國第一,產(chǎn)生過諸多令人追懷不已的文化記憶,也留下了不少文化含量極高的歷史遺跡, 其中橋梁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文化地標(biāo)。據(jù)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覽》記載,清末時成都全城有近 200 座橋,可分為“無形之橋”“有形之橋”“城外之橋”“成都縣鄉(xiāng)下之橋”數(shù)類, 既有拱橋也有平橋,既有廊橋也有索橋,可謂琳瑯滿目,多姿多彩,體現(xiàn)了大蜀文化的別樣風(fēng)情。 一、建成最早之橋——七星橋 根據(jù)歷史記載,李冰建都江堰后,刺激并帶動了成都平原橋梁文化的大發(fā)展。李冰在“穿二江成都之中”的同時,便在“二江” 上修建“七星橋”。揚(yáng)雄《蜀記》說:“星橋上應(yīng)七星也,李冰所造。”(《蜀中名勝記》卷 31 引),可見李冰造“七星橋”的記載較早?!捌咝菢颉敝h场度A陽國志》、李膺《益州記》、酈道元《水經(jīng)注》、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樂史《太平寰宇記》諸書所載不一。李膺為南北朝時南朝蜀人,長于地方掌故典籍,其說較為可靠。 1. 沖星橋(沖治橋):《華陽國志·蜀志》說,直西門郫江中沖治橋架在正西門外的郫江之上,約在今奎星樓城墻外橋附近。 2. 璣星橋(市橋):《蜀中名勝記》卷 1 把市橋與石犀寺(石牛寺)放在同一方向,架于郫江之上,值今西勝街西口與西較場正門之間,大體在四五十年前的金花橋附近,為由成都少城出城南行的干道所經(jīng)。 3. 員星橋(江橋):江橋之名,從李冰時期一直延續(xù)到唐宋。橋址在今文廟前街靠近南大街一帶,為由成都大城出城南行的干道所經(jīng)。 4. 長星橋(萬里橋):李冰創(chuàng)建后,三國時期諸葛亮又賦予它新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是成都眾多橋梁中最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橋之一?!对涂たh志》卷 31 說蜀使費(fèi)祎聘吳,諸葛亮祖之,祎嘆曰:“萬里之路,始于此橋”, 因以為名。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劉光祖有《萬里橋記》,歷代詩人多有題詠(詳后)??滴酢端拇傊尽ぞ碇酱ā罚骸叭f里橋(清順治三年)兵火頹圮。本朝康熙五年,巡撫張德地、布政司郎廷相、按察司李翀等府縣官捐俸重修,仍覆以屋,題其額'武侯餞費(fèi)祎處’,知府冀應(yīng)熊大書'萬里橋’三字勒石。”橋址約當(dāng)今老南門大橋,為由大城南出的干道所經(jīng)。 5. 夷星橋(夷里橋、笮橋):《華陽國志·蜀志》說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亦曰笮橋,架于流江之上。 6.尾星橋(長升橋):位置約在今王建墓東北半里許,北靠北巷子、西大街交叉口, 為由少城西北出城干道所經(jīng)。 7. 曲星橋(永平橋):位置在今通錦橋附近,為由少城西北出城的干道所經(jīng)。七橋之中, 除夷星橋(笮橋)為繩橋(索橋)外,其他六橋皆為木橋。李冰所建七橋,全在成都城的西面、南面,其因在于當(dāng)時成都的北面、東面沒有河流,用不著架橋?!岸倍荚诔啥嘉髅?、南面“繞城”而流,故城外居住區(qū)與城內(nèi)的聯(lián)系,只有通過七橋來完成。清人吳好山有《成都竹枝詞》詠七星橋云:“'建昌’'萬里’'禪尼’外,'安樂’'升仙’與'笮橋’。更向'永平’求故實(shí),'七星’無復(fù)是秦朝?!?指出清代的七星橋已與秦時有別。 二、享譽(yù)千古之橋——萬里橋 在歷代文人筆下,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成都古建筑莫過萬里橋了。古代成都的萬里橋,相當(dāng)于今天成都的寬窄巷子、春熙路,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積淀為蘊(yùn)含豐富而又揮之不去的文化記憶。我們先看看詩人文士筆下的萬里橋: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唐· 杜甫《狂夫》) 萬里橋南宅,百花潭北莊。(唐·杜甫《懷錦水居止二首·其一》)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唐·張籍《成都曲》) 成都與維揚(yáng),相去萬里地。滄江東流疾, 帆去如鳥翅。楚客過此橋,東看盡垂淚。(唐·岑參《萬里橋》) 蜀郡將之遠(yuǎn),城南萬里橋。(唐·田澄《成都為客作》)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唐·劉禹錫《竹枝詞》) 萬里橋西萬里亭,錦江春漲與堤平。拏舟直入修篁里,坐聽風(fēng)湍澈骨清。(宋·呂大防《萬里亭》) 萬里橋南諸葛廟,百花潭北少陵祠。 (清·向日升《賦成都景物》) 武侯祠畔路迢迢,迂道還從萬里橋。轉(zhuǎn)向青羊?qū)m里去,明天花市是花朝。(清·王光裕《竹枝詞》) 高車駟馬歸何時?萬里橋邊夢未荒。(清·李映棻《客居無事與客偶談舊游各系以詩》) 而唐人陸肱的《萬里橋賦》則完全把萬里橋當(dāng)作連接成都揚(yáng)州、西蜀江南、東西兩極的紐帶、關(guān)鍵、機(jī)樞:“萬里兮蜀郡隋都,二橋('二’疑為'一’之誤)兮地角天隅。相去而如乖夷貊,曾游而只在寰區(qū)。倚檻多懷,結(jié)長悲而莫極;憑川試望,思遠(yuǎn)道以何殊?…… 逮夫東土為揚(yáng),西邦曰益。駕長虹于兩地,客思迢迢;深積水于千秋,江流脈脈?!冶窘?,漾波濤而自返;身留蜀地,偶萍梗以堪驚?!箻蛞?,可以濟(jì)巨川之往來,不可以攜手而相別?!?/span> 雖時隔千載,猶可想見作者倚身橋欄, 東西瞻顧,上下回望,思接二城,視通萬里, 且設(shè)想船過巴川楚岸、巫峰荊門的種種情形, 感慨深沉,深情綿緲,頗有牛郎織女相會“鵲橋”之況味??傊?,兩地如水之有兩岸,橋之有兩端,行程之有始終,愛情之有男女,已形成了一種如影隨形、互照互映之關(guān)系…… 在歷代詩人對萬里橋的描寫題詠中,陸游之作尤為突出,不僅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而且飽含深情。例如“成都城南萬里橋,蘆根蘋末風(fēng)蕭蕭。映花碾草鈿車小,駐坡驀澗青驄驕。入門翠徑絕窈窕,臨水飛觀何迢嶢。”(《臨別成都帳飲萬里橋贈譚德稱》)“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保ā陡信f》)“萬里橋邊帶夕陽,隔江漁市似清湘?!保ā锻聿浇稀罚o不體現(xiàn)了放翁對以萬里橋?yàn)榇淼某啥硷L(fēng)物名勝的喜愛眷戀之情。 萬里橋?yàn)楹纬蔀槊藗冞B篇累牘吟詠的對象,為何成為人們魂?duì)繅衾@之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數(shù)端。 這是一個人物商品輻輳的碼頭。萬里橋即今天的老南門大橋,其在古代是一個商賈云集、貨物駢闐的碼頭。本地人離開成都走水路遠(yuǎn)行要從此出發(fā),外地人到成都由此靠岸下船,歷來是重要的人物、商品集散地,故熱鬧非凡,自古為成都繁盛之地,使人們印象深刻。 這是送往迎來之地。一直到清代,萬里橋都在城外,人們迎接朋友、送別友人都要至此, 相當(dāng)于唐代長安的灞橋??梢韵胍姡涸O(shè)宴餞別, 觥籌交錯,或互相勉勵,千里比鄰,或執(zhí)手淚下,兩情纏綿;折柳送別,其情依依,揮手茲去, 蘭舟容與;酒醒之時,曉風(fēng)殘?jiān)拢瑧浤铄\城, 百感交集……故而留下那么多深情綿緲、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這是一個游覽勝地。正如上引詩中所描繪的那樣,萬里橋南有武侯祠、西有百花潭和杜甫草堂等名勝,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締造愛情故事的琴臺路也很近,因此是當(dāng)時西郊旅游景區(qū)的核心區(qū),故而人們常到此游樂,并形諸吟詠。上引宋人呂大防的《萬里亭》起首便說“萬里橋西萬里亭”,猶如我們介紹某人時要說明他(她)是某位名人、大官、富商、將軍的親戚、老鄉(xiāng)、同學(xué)、秘書等一樣,描寫萬里亭先得拉出個“萬里橋”,可見此橋名氣之大。 這是一個娛樂繁華之所。從上引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及劉禹錫“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等詩句,可以想見當(dāng)時萬里橋邊秦樓楚館林立、粉白黛綠云集的盛況。當(dāng)壚“文君”,美麗多情,競相留客,明眸善睞。最有意思的是詩中那位托人寄家書給遠(yuǎn)方“狂夫”的女子,她告訴丈夫“家住成都萬里橋”,丈夫豈不知家住何處?而她告訴他現(xiàn)在“家住成都萬里橋”,是想提醒對方早日歸來,萬里橋邊風(fēng)光旖旎,浪漫美麗, 是愛情圣地。總之,萬里橋——這座在當(dāng)年諸葛亮送別費(fèi)祎使吳之地建起的橫跨于錦江(南河)之上的普通之橋,因“萬里之行,從此始矣”典故而得名的走向遠(yuǎn)方之橋,曾見證過多少蓉城的榮辱興衰、春夏秋冬、生離死別…… 因而成為成都?xì)v史上名副其實(shí)的文化地標(biāo)。 舊時萬里橋 三、希望與愛情之橋——駟馬橋 位于成都北郊的駟馬橋是有歷史記載且有故事的成都最早的橋梁,而它的得名與歷史上第一個從成都走向全國并取得全國性影響的人物——司馬相如的故事有關(guān)。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駟馬橋原來叫升仙橋,當(dāng)時司馬相如的賦傳到了宮中,漢武帝讀后“飄飄有凌云之氣”,并扼腕長嘆“不得與此人同時”, 后經(jīng)四川老鄉(xiāng)狗監(jiān)楊得意的介紹,方知司馬相如乃仍健在的當(dāng)代作家,于是急召司馬相如入京。也許司馬相如在未成名之前受過不少的輕視,當(dāng)他離開成都赴長安,朋友們在此為他餞行時,他立誓:“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隨著司馬相如的成名、發(fā)達(dá)及名垂青史,升仙橋也改為“駟馬橋”。當(dāng)然,司馬相如“高車駟馬”后是過了此橋的。史載,司馬相如入京后,頗得漢武帝重用,官至中郎將。后來, 為了開通西南夷,司馬相如作為漢武帝特使回過成都,并留下了《喻巴蜀父老檄》等作品。司馬相如在《史記》《漢書》中都有傳,其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更是成為后世才子佳人愛情的典范,而駟馬橋也成了一座勵志之橋、成功之橋、愛情之橋及走向未來之橋。記得中學(xué)教材上說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是隋代修建的趙州橋,而駟馬橋故事發(fā)生于西漢,盡管現(xiàn)駟馬橋已非原升仙橋,但時代卻比趙州橋早多了。唐代岑參《升仙橋》詩云:“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dá)時。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司馬相如“以貲為郎”后,曾游梁孝王門下。梁孝王死后,不得志郁郁而歸成都。因此,“長橋題柱”不可能發(fā)生于“未達(dá)時”,而應(yīng)當(dāng)在漢武帝聞其名而召其入京之時。岑參詩中所言,未知何據(jù),待考) 元代虞集《歸蜀》詩云:“我到成都才十日, 駟馬橋下春水生。渡江相送荷子意,還家不留非我情。鸕鶿輕筏下溪足,鸚鵡小窗呼客名。賴得郫筒酒易醉,夜深沖雨漢州城。”“駟馬橋邊車蓋合,百花潭上釣舟閑?!保ā额}王庶成都山水畫》)而清代丹棱著名文人彭端淑的《駟馬橋送開制軍之伊犁》則云:“河梁送別欲魂銷,翹首伊江萬里遙。正是秋風(fēng)下黃葉, 一行班馬響蕭蕭?!鄙w文人雅士,或羨慕司馬相如仕途的成功,或艷羨其才子佳人的美滿姻緣,故浮想聯(lián)翩,百感交集,留下眾多題詠, 拓深加厚了此橋的文化底蘊(yùn)。 駟馬橋 四、異域文化視野中成都之橋—— 安順廊橋 由于宋末元初連續(xù)戰(zhàn)亂,成都經(jīng)濟(jì)遭到了極大破壞,但在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眼里, 仍然異常繁榮。元世祖時,據(jù)說馬可·波羅描述, 見到了成都的市容和工商業(yè)的繁榮景象, 而他特別留意到的是一座橋,即廊橋。他記述,“城內(nèi)川上有一大橋,用石建筑,寬八步,長半里。橋上兩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橋頂。蓋自此端達(dá)彼端,有一木制橋頂,甚堅(jiān),繪畫顏色鮮明。橋上有房屋不少,商賈工匠列肆執(zhí)藝于其中。此類房屋皆以木構(gòu),朝構(gòu)夕拆。橋上尚有大汗征稅之所,每日稅收不下精金千量(兩)”。據(jù)考證,此橋位于合江亭旁的南河上,現(xiàn)在的安順廊橋在其原址上重建。在一個外國人的旅行游記中,竟然對一座橋津津樂道,并且形諸筆墨,傳之后世,這也可視為成都橋梁的驕傲。清人吳好山亦有《成都竹枝詞》詠安順廊橋云:“安順橋頭看畫船,武侯祠里問靈簽。呼郎伴妾三橋去,橋底中間望四川?!?/span> 此外,成都有名的橋還有九眼橋、都江堰安瀾索橋等。 九眼橋,古名洪濟(jì)橋,又名鎮(zhèn)江橋,為成都“東南形勝”之標(biāo)志。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 由布政使余一龍主持修造。橋跨流江、郫江合流后的錦江之上,“以鎖水口”,其南岸即回瀾塔。橋長四十丈,寬四丈,高三丈。橋身石砌,拱九洞。遠(yuǎn)望如虹舒電馳,霞皓云構(gòu), 跨碧落而臨太空;俯瞰如飆涌濤舂,鯨飛鯢走, 賀溟渤而攬巨浪。明末橋遭戰(zhàn)亂破壞,總督李世杰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補(bǔ)修,更名九眼橋。又據(jù)《成都通覽》介紹:回瀾寺白塔在東門外九眼橋側(cè),古塔也。現(xiàn)中立有小學(xué)堂,塔已朽。近代詩人陳伯懷《四月八日游望江樓竹枝詞》詩云:“步出東門九眼橋,半篙春水蕩輕橈。不知闊綽誰家子?同坐舟中品玉簫?!苯ㄖ兄娙粟w熙亦有詩云:“錦城東下路蕭然, 九眼橋南綠接天?!保ā断吕镌~送楊使君入蜀》) 可以想見禾黍連云、竹木蔥蘢的景象。 安瀾索橋,即古珠浦橋,位于都江堰離堆公園內(nèi)。原為竹索橋,宋淳化元年(990) 大理評事知永康軍梁楚建,淳熙四年(1177) 范成大有渡繩橋記云:“橋長百二十二丈,分為五架,廣十二繩排聯(lián)之,上布竹篦,攢立大木數(shù)十于江沙中,輦石固其根?!鼻寮螒c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岷江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震撼了好行善積德的塾師何光德夫婦。他們倡議修建竹索橋,并千方百計(jì)募集資金,開始了漫長的修橋之役。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到了清嘉慶十二年(1807)安瀾索橋終于修成,橋長 90 丈。1975 年仿舊式改為鋼絲繩索橋,計(jì) 8 孔。南宋詩人范成大《戲題索橋》詩云:“織簟勻鋪面,排繩強(qiáng)架空。染人高曬帛,獵戶遠(yuǎn)張罿。薄薄難承雨,翻翻不受風(fēng)。何時將蜀客,東下看垂虹?”描寫細(xì)膩,其驚險之狀如在目前。于右任《汶川紀(jì)行》詩云:“往哲辛勤跡未消,流傳佳話水迢迢。曾經(jīng)玉壘關(guān)前望,父子河渠夫婦橋?!备前押问戏驄D修建安瀾索橋的功績與李冰父子治水相提并論,對有功于民、造福于后人的先賢表達(dá)了深深的景仰欽佩之情。 安順廊橋 都江堰 安瀾索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