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讀書,邊臨證”有感之五十三 被忽視的黃芩湯 黃芩湯出自《傷寒論》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黃芩湯組成及用法:黃芩(三兩),甘草(炙)、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條文中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是省略詞 ,此處 “太陽” 是指 “身熱、 汗出、 頭目痛”這些類似于太陽中風表證的證候,而“少陽”是指“腹中痛、嘔惡、下利”等類似少陽半里的病癥。方中黃芩是主藥,黃芩有枯芩、子芩、條芩之分。黃芩內(nèi)部枯者叫枯芩,內(nèi)部實在者叫子芩、條芩??蒈?/span>質輕走上,善清肺火,子芩質重向下,善清大腸之熱,故有“枯清肺火子清腸”之謂。鄒潤安在《本經(jīng)疏證》中指出,仲景用黃芩有三耦:與柴胡為耦,可治氣分之熱;與芍藥為耦,可治血分之熱;與黃連為耦,可治濕生之熱。因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 1.黃芩湯與小陰旦湯 伊尹《湯液經(jīng)法》中小陽旦湯和小陰旦湯都是用來治療外感天行病,只不過一個偏熱,一個偏寒,故分別以陰陽二旦命名。陶弘景曰:“外感天行之病,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多尊奉之?!?/span> 從小陽旦湯、小陰旦湯組成來看,二者均為5味藥,且4味相同,所不同者是小陽旦湯以桂枝為主藥,而小陰旦湯則是黃芩為主藥,其余4味藥均為芍藥、生姜、甘草和大棗,且劑量相同。小陽旦湯是桂枝配芍藥,加上姜棗草;小陰旦湯則是黃芩配芍藥,加上姜棗草。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載,桂枝偏于辛溫,黃芩偏于苦寒,芍藥性味苦平,因此,小陽旦湯功在辛溫發(fā)散,當屬陽,小陰旦湯則是苦寒清熱,故屬陰??梢姡£柕词枪鹬?,小陰旦湯即是黃苓湯去生姜。有專家推測,仲景去掉有道家色彩的“陽旦、陰旦、六神”等稱謂,改為以湯中主藥來命名(如桂枝、柴胡)方劑,是《傷寒論》特色之一。由上可知,黃芩湯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均和古方小陰旦湯血緣極深,均偏寒,清氣血之熱。黃芩湯清熱利,病位在大腸;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下清熱利,上止嘔吐,病位則在整個胃腸。 2.黃芩湯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歷來被認為是少陽病的提綱證,即外邪(經(jīng)太陽經(jīng)轉入或是直中)進入少陽經(jīng),其病癥特點是口味發(fā)苦、咽喉干燥、眼睛發(fā)花,造成上竅出現(xiàn)郁火之象。因此,少陽病提綱證病機特點是邪入少陽,病位在半表半里,邪氣既不能通過發(fā)汗而從表解,又不能通過吐下而從里泄,故成郁火,火性炎上,郁火上攻,故而出現(xiàn)“口苦、咽干、目眩”等頭面五官諸癥,因沒有脾胃虛弱的表現(xiàn),是不宜用小柴胡湯的,因為小柴胡湯中有人參、炙甘草、大棗等甘溫益中之品,生姜性溫走散,在此處也不宜用,能用的只有柴胡、黃芩,其中黃芩清泄上焦邪熱,柴胡辛涼宣透解表,如將炙甘草改為生甘草則可用,生甘草性涼可清熱解毒,味甘可緩郁火上沖。 《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逼渲小巴鶃砗疅?,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被后世稱為小柴胡湯四大癥。小柴胡湯證之病機為少陽郁火,伴有脾胃虛弱,中虛容易停飲,郁火夾飲既可橫克脾胃,也可上擾心神。如果沒有脾胃虛弱、痰飲內(nèi)停的病機存在,是不宜直接用小柴胡湯的,用了反而容易助熱,使少陽郁熱不去。小柴胡湯證的病因病機正如97條所說的,“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span>有中氣虛弱的病理基礎是前提,邪氣才可突破太陽表層進入少陽半表半里,因此,邪在少陽,脾胃已虛是小柴湯證的實質所在。 3.黃芩湯與吳茱萸湯 黃芩湯證病位在少陽,吳茱萸湯證病位在厥陰,少陽與厥陰相表里,均屬半表半里,黃芩湯清半表半里熱證,吳茱萸湯治半表半里寒證。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與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姜、甘草)均為四味藥,黃芩湯主藥黃芩性寒清熱,配芍藥既可清氣分之熱,又可清血分之熱;吳茱萸湯主藥吳茱萸性熱散寒,配人參補胃虛以助散寒,又助胃氣和降以止嘔。吳茱萸湯證偏在上、在胃,止嘔,病性屬虛屬寒。黃芩湯證偏在下、在腸,止利,病性屬實屬熱。 4.黃芩湯與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眰鞯兰磦鲗?,也就是傳導不潔之糟粕;變化,即是將糟粕變成有形之糞便,并排出體外。如果大腸有熱,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轉歸:一是熱注大腸后,損傷大腸的陰津,由熱化燥,表現(xiàn)為大便秘結;二是熱在大腸,由于熱性急速,使大腸蠕動加快,并迫使大腸內(nèi)的津液滲出,表現(xiàn)為大便泄瀉,為熱利,多見于各種腸炎。中醫(yī)治療前者要通腑瀉熱,即用苦寒瀉藥泄熱通便,可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類方;而后者的治療要采用清腸止瀉的方法,可采用葛根芩連湯、黃芩湯或白頭翁湯等方劑。陳明教授對以上三方的臨床應用有很好的經(jīng)驗總結: (1)葛根芩連湯主治熱性腹瀉 葛根芩連湯是治療熱性瀉利的良方,包括各種急、慢性腸炎,只要是大腸有熱的,用之即效。腸炎有寒有熱,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狀,氣味腥臭不明顯,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稱為“直腸子”,多是寒證,《傷寒論》用桂枝人參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等治療。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狀,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沖不下去,或拉出的雖為清水,但臭穢異常者,都是屬于大腸有熱,用葛根芩連湯治就最好。 (2)黃芩湯治熱性腹痛泄瀉 黃芩湯也是治療大腸熱利的,本方的適應癥也與葛根芩連湯一樣有大便黏瀉,肛門灼熱,所不同是黃芩湯治熱利伴腹痛一癥比較明顯,這是因大腸熱是從肝膽而來,氣機壅滯較明顯,所以用芍藥與甘草相配,是緩解平滑肌及神經(jīng)痙攣的有效方劑,黃芩湯一邊用黃芩清除膽熱、大腸熱,一邊用芍藥甘草湯緩解大腸痙攣,故大便前腹痛明顯的熱性泄瀉用黃芩湯較好,如泄瀉嚴重的,也可用葛根芩連湯加芍藥變通。 (3)白頭翁湯治熱性痢疾 《傷寒論》說:“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睙崂褪菬嵝缘南吕?,在這里主要指因大腸濕熱導致的痢疾,表現(xiàn)為大便瀉下不爽,膿血夾雜,腹痛下墜,專業(yè)術語稱作“里急后重”。 溫馨提示: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交流,不建議患者直接使用,如需使用應咨詢醫(yī)生為好。 |
|
來自: 子君zijun123 > 《邊讀書,邊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