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產(chǎn)生于“古印度”。有人會抬桿說佛教產(chǎn)生于“尼泊爾”,但問題是2000年前既沒有“尼泊爾”這個國家,也沒有“尼泊爾”這個地名。而現(xiàn)今的尼泊爾是包括在“古印度”地理范圍內(nèi)的。所以,這個問題就不要糾結(jié)了。 雖然佛教產(chǎn)生于古印度,但佛教卻在印度滅亡了。按照印度教(新婆羅門教)的說法:是他們的大師商羯羅消滅了佛教。在7、8世紀時,印度教中先后出現(xiàn)了鳩摩利羅、商羯羅這兩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在論戰(zhàn)中擊敗了佛教高僧,導(dǎo)致大量佛教寺院和信徒改宗了印度教。 大約在7世紀末,鳩摩利羅向印度各地的佛教寺院挑戰(zhàn),幾乎戰(zhàn)無不勝。后來,商羯羅出世,他代表婆羅門教向佛教挑戰(zhàn),佛教高僧更加不堪一擊。商羯羅當時還是少年,就與佛教高僧辯論,他說:誰輸了就要拜勝利者為師,成為勝利者的信徒。結(jié)果商羯羅所向無敵,迫使佛教徒改信印度教,佛教寺院也改成了神廟。這時,全印度還剩下兩座佛寺:那爛陀寺和超巖寺。但商羯羅迫使這兩座佛教寺院不敢公開講授佛學(xué),他們便轉(zhuǎn)而秘密授課,結(jié)果使佛教從“顯教”變成了“密教”。至此,佛教在印度被全滅。只剩一少部分靠念咒語趕鬼的土著信仰,他們?nèi)匀蛔苑Q“佛教”,但與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的原始佛教已經(jīng)相去甚遠。 雖然滅佛者商羯羅在32歲時就去世了。但他對印度佛教的打擊是致命的。印度教徒說,商羯羅阿阇梨是天神下凡,他在32時就已完成了任務(wù),所以就提前回到天界去了。 但是,按照佛教的說法,故事情節(jié)并不是這樣的。在留存于藏傳佛教的史料中,商羯羅確曾與佛教的法稱菩薩多次辯論,但結(jié)果是商羯羅失敗了,他失敗后投河自盡,再抬胎成婆羅門教論師,來找法稱辯論。連續(xù)三次辯論失敗,三次投河自盡。 按藏傳佛教的說法,當時商羯羅向那爛陀寺發(fā)來挑戰(zhàn)書,說要與他們辯論。那爛陀寺便從南方請來了法稱大師出戰(zhàn)。辯論時,國王召集了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不同宗教徒們聚集于婆羅奈斯。 辯論雙方事先議定規(guī)則。 商羯羅說:“假如我勝了,請你們選擇投恒河自盡,或歸入我婆羅門。假如你們勝了,我就投恒河而死。” 法稱說:“可以。” 然后辯論就開始了。在辯論中法稱大師一輪又一輪地擊敗商羯羅,迫使他全然無話可答。 商羯羅辯論失敗,于是按照事先的約定準備投恒河自盡。法稱大師勸阻他,他不聽。 在投河之前,商羯羅告訴他的弟子跋咤阿:“由你繼續(xù)辯論,如果仍不能取勝,我就投胎做你的兒子,將來和這些人繼續(xù)戰(zhàn)斗!”說完就投恒河自盡了。 跋咤阿繼續(xù)與法稱辯論,當然是又敗給了法稱。當時在場的很多婆羅門信徒都改宗了佛教,很多婆羅門教神廟都改成了佛寺。 一年后,商羯羅投胎成為跋咤阿的次子。再世的商羯羅跟著跋咤阿修學(xué)吠陀,用六年時間研究佛教義理并尋求破斥之法。第七年,跋咤阿再來找法稱挑戰(zhàn),結(jié)果又是一敗涂地,于是也投恒河自盡了。 幾年后,再世的商羯羅其智力完全恢復(fù),甚至比前生更為銳利。十五歲那年,他和跋咤阿的長子一起來到婆羅奈斯告知摩訶斯耶尼王,說要與佛教的法稱大師辯論。那爛陀寺于是又請法稱出戰(zhàn)。國王又集合婆羅門、佛教、耆那教等各宗派五千人觀戰(zhàn)。辯論規(guī)則和上一次是一樣的。結(jié)果,再世的商羯羅再次在辯論中慘遭摧破,于是又投恒河而死。在投河前,再世商羯羅對跋咤阿的長子說,我會投胎成你的兒子,繼續(xù)與法稱戰(zhàn)斗。 在場觀戰(zhàn)的眾多婆羅門都看到了本宗的缺陷,于是皈依了佛教,他們的神廟也改成了佛寺。 十幾年后,法稱大師歲數(shù)已經(jīng)很大了。這時,商羯羅已投生為跋咤阿長子的兒子,等于是跋咤阿的孫子了。他的智力比前世更加銳利,他來到梵天面前接授智慧后,又來找法稱辯論。 有婆羅門勸他:“你不要專門找法稱辯論了。法稱太厲害了,你辯不過他的?!?/span> 但三世商羯羅說:“若不能戰(zhàn)勝法稱,得不到辯論的名聲?!庇谑且闳粊淼侥戏秸曳ǚQ挑戰(zhàn)。結(jié)果再次失敗,又再次投河。至于此后商羯羅投胎去了哪里就沒有正文了。 兩個故事的版本顯然是相反的。其中的真真假假很難完全辨析清楚。但雙方的故事都有很大的編造成分。 真實的商羯羅生活于公元788年-820年之間。他去世之后,佛教也并沒有立即滅亡,而是在印度又延續(xù)了兩百多年,然后才被入侵者所滅。但是,商羯羅在世時確實對佛教造成了重創(chuàng),并復(fù)興了婆羅門教,將其改造成印度教。 商羯羅發(fā)揮《奧義書》《梵書》中的“吠檀多不二論”思想,同時借鑒佛教的中觀學(xué)說,用佛教的東西對教吠檀多不二論加以升級改造。由于商羯羅借鑒了很多佛教的東西,因而被人稱為“假面的佛教徒”。當然,他是完全站在婆羅門的立場來闡述自己觀點的。 商羯羅將“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下梵是現(xiàn)實世界,上梵是超驗世界。但兩者又是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他承認“梵”是世界的本源,修行的目的就是親證到“梵”與“我”的無二無別,從而獲得智慧解脫。他使印度教的核心概念“梵”具有了神格化和哲學(xué)化的雙重功能?!拌蟆辈辉偈且粋€簡單的“神”,已上升到了本體論的高度,從而滿足了印度人思辯和冥想的需求。 佛教之所以完全退出了印度,主要有三大因素: 一是婆羅門教的復(fù)興,這個工作就是商羯羅完成的。他將婆羅門教升級為印度教,在印度擁有數(shù)億信眾,從而擠占了佛教的生存空間。 二是8-9世紀時阿拉伯軍隊對印度的入侵,搗毀了佛教所剩不多的寺廟。 三是佛教本身的問題。佛教在印度發(fā)展成密教后,為了爭取信眾,也借用了大量的印度教元素,結(jié)果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從而無法在印度立足,只能向外發(fā)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