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十大名方,一般是指小青龍湯、大承氣湯、小柴胡湯、五苓散、逍遙散、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歸脾湯《濟生方》,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1、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干姜、芍藥、細辛、甘草、五味子、桂枝、半夏等組成,本方具有散寒解表、溫肺化飲的功效,可用于外寒里飲證,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干嘔、頭面四肢浮腫等。 2、大承氣湯: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是由大黃、枳實、厚樸、芒硝組成,具有峻下熱結(jié)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陽明腑實證,證見大便不通,頻轉(zhuǎn)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等,也可用于治療熱結(jié)旁流證,下利清谷,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等。 3、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屬于和解劑,由柴胡、人參、黃芩、大棗、半夏、甘草、生姜組成,具有和解少陽的功效。小柴胡湯主要用于治療傷寒少陽證,證見寒熱往來、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等,還可用于熱入血室,證見婦人中風、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以及瘧疾、黃疸、內(nèi)傷雜病等出現(xiàn)少陽證的。 4、五苓散:五苓散出自《傷寒論》,由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炒白術(shù)組成,具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的功效。主要用于陽不化氣、水濕內(nèi)停所致腫,證見水腫腹脹、小便不利、嘔逆泄瀉、渴不思飲等。 5、逍遙散: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甘草、當歸、茯苓、白芍藥、白術(shù)、柴胡組成。具有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的功效。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證見頭痛眼花,兩脅作痛,口干舌燥,神疲,食欲差,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等。 6、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出自《醫(yī)林改錯》,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殼、甘草、柴胡組成,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證,證見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nèi)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等。 7、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由黃芪、炙甘草、白術(shù)、橘皮、人參、升麻、柴胡、當歸組成,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主治脾虛氣陷證,證見少氣懶言,飲食減少,體倦肢軟,面色萎黃,久瀉久痢,脫肛,大便稀溏,子宮脫垂、崩漏,舌淡,脈虛等。另外,對于氣虛發(fā)熱證也有一定功效,證見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身熱自汗,舌淡,脈虛大無力。 8、歸脾湯:歸脾湯出自《濟生方》,由白術(shù)、當歸、白茯苓、炒黃芪、龍眼肉、遠志、炒酸棗仁、木香、炙甘草、人參組成,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效,主要用于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證見心悸怔忡、面色萎黃、健忘、盜汗虛熱、失眠、體倦食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也可治療脾不統(tǒng)血證,證見皮下紫癜、便血,婦女崩漏、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等。 9、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出自《小兒藥證直訣》,由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組成,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肝腎陰虛證,證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等。 10、溫膽湯: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由半夏、枳實、竹茹、甘草、陳皮、茯苓組成,具有和胃利膽、理氣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膽郁痰擾證,證見心悸、頭眩、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眩暈、嘔惡呃逆等。 服用中藥期間,要注意服用的方法、時間以及飲食忌口。一般中藥需加熱后服用,多數(shù)中藥宜在飯后服用,若有特殊的服藥的要求,建議患者遵醫(yī)囑用藥。同時,在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不易消化、油膩、辛辣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礙脾胃功能,影響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的療效降低。某些對治療不利的食物也應忌口,如熱性病不宜吃辛辣、油膩、腥膻等食物,寒性病不宜吃生冷食物、清涼飲料等。建議在服用中藥前,先向醫(yī)生咨詢所服用藥物的相關(guān)禁忌,以免影響藥物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