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寶媽在群里吐槽,有一段話,覺得非常有道理。 這個媽媽回憶自己在初中遇上一個非常nice的歷史老師,因此,她的歷史成績巨好,最高分考到99。但如果遇到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老師,媽媽說,這門功課,成績就會很差。 遺憾的是 ,她的兒子,完美繼承了她的學習品質。 論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孩子學習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恨鐵不成鋼:孩子天生對學習有仇嗎?為什么不談學習,活蹦亂跳;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這看起來真的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但靜心分析,影響孩子學習狀態(tài)和成績的,往往就是各種“關系”。 那么,到底哪些主要“關系”拉開了孩子與學習的距離?在今天的這篇文章里,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與自己”的關系 為數不少的家長理所當然地認為:比起謀生,學習真的是一件太輕松的事了。 也因此,孩子按時上學聽課,回家后認真寫作業(yè),家長就認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一旦看到孩子作業(yè)效率低下,或者寫作業(yè)狀態(tài)不理想,家長就會生氣,進而指責。 孩子不是一臺學習機器,孩子也有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或累了疲了,或煩了委屈了等等,都會影響到他的學習狀態(tài)。 但很多家長抱有“學習大過一切”的認知,要么無視孩子的身體或情緒變化,要么對孩子正在經歷各種波動輕描淡寫。 家長只看到學習,卻看不到孩子本身,這種視角,潛移默化將孩子推向了學習的對立面。 一旦孩子對學習無感,自然也就提不起學習興趣,更別提學習成績。 “與學習本身”的關系 孩子有文理偏科之別,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每一個孩子都有天生(也來自父母早期對孩子的啟蒙引導)的興趣點,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形式,就有不一樣的接納度。 想起前兩天和同事交流的一個男孩,令人遺憾。 男孩喜歡理科,成績拔尖。老師出完一黑板的題,只給出3分鐘的限時給出答案,當其他同學還在理解題目時,男孩卻能在規(guī)定時間報出正確答案。中考數學成績接近滿分。 然而,英語成為男孩的難題,平時考試成績二三十分,初三最后一學期拼命補,到中考也只考了60來分。總分拉出巨大差距,這么一個聰明的孩子與重點高中失之交臂。 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方式,導致孩子與“學習本身”關系,遠近不一。 判斷一個孩子喜歡哪一門功課,家長不妨留意孩子回家寫家庭作業(yè)的順序。作業(yè)完成順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對這么功課的喜愛與否。 在完成作業(yè)這件事情上,孩子其實也遵循“由易至難”的順序,在他心里面認為最簡單的功課,一定是被放在最前完成的。 調節(jié)孩子與學習本身的關系,一方面跟孩子早期接受的啟蒙教育有關,那些經常聊到的,看到的知識,孩子因為不陌生,一定程度上會褪去畏難感。另一方面,也與孩子進入實質學習后得到的學習反饋,包括成績、鼓勵、表揚等正向肯定有關。 家長要做的是,從小對孩子做好啟蒙教育,在孩子成績不佳時,如何引導他重拾信心學習。 “與家庭成員”的關系 孩子真的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家長越重視的科目,壓得越多的科目,孩子往往接納得越難。 我兒子身上,就有這樣的情況。 在語數英三門功課上,語文從來沒有任何壓力,唯獨讓他養(yǎng)成了喜歡閱讀的習慣;數學適當做題,壓力不大;但英語,從一年級開始至今,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金錢,背默無數遍的單詞,他還是不會認識,講解無數遍的語法,他還是不知道……無數次,在書桌前,我們因為補習英語吵得天翻地覆。 不出所料,孩子學英語的狀態(tài)和成績堪憂。英語最差,數學過得去,語文最好。 仔細分析,其實不難理解孩子,哪一門功課若和家長狀態(tài)相關,孩子越有壓力,對科目內容就越緊張焦慮;但孩子若越受鼓勵,就會越來越喜歡該門課程。 在這個因素上,其實更鍛煉家長“不動聲色不動氣”的能力,把對孩子的著急與不滿收起來,風淡云輕點撥幾句,其效果反而更好。 “與老師”的關系 誠如前文所說的那樣,很多孩子,特別是低齡階段的孩子,往往是先喜歡某一個老師,才會喜歡某一個科目,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力看不見卻深遠。 有個朋友聊到讀小學的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中游蕩蕩的他意外考了高分,老師一張一張報成績,同學上臺領取。因為全班考試都不錯,老師滿臉喜氣。 正當朋友遏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上臺領試卷時,數學老師竟然鼻子一哼,半調侃半激將:這成績,偷來的吧?有本事,下次接著考高分哈! 話畢,全班哄堂大笑。 那一刻 ,朋友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恨不得鉆進地洞。從此,對這位老師的印象滑鐵盧,連帶他的數學成績直線下降,再也沒有好過。 老師或許是激將,但不恰當的表達方式卻挫傷了一個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學校里,畢竟一個老師面對一個班甚至幾個班的學生,老師也不是圣人,無法洞察每一位學生心理,對每一位學生悉心教誨。 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做好孩子與老師關系之間的橋梁工作,引導孩子看到老師好的一面,不要和孩子一起站在老師的對立面,隨時時間流逝,誤會解除,孩子與老師重新建立了信任關系,他們也就不再“情緒化”排斥該門課程。 家長,一定要從小教會孩子一個理念:你可以不喜歡這個老師,但你不可以不喜歡這門課程。 每個人都不能活成孤島,生活在地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和世界萬物發(fā)生著各種“關系”。 引導孩子處理好“與人與物”的關系,才是幫助孩子真正成長。當孩子擁有妥善處理關系的能力,向上的能量,會讓孩子重塑與學習的關系,正確認識,努力向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