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難曰:脈有輕重[1],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2]之重,輿皮毛相得者[3],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輿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輿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4]來疾者,腎部[5]也。故曰輕重也。 【校注】 [1]脈有輕重:指診脈時指力的輕重。張山雷注:此節(jié)言診脈時,下指輕重之分,即所以辨別五臟之氣。 [2]菽:豆類植物的總稱,此指黃豆。呂廣注:菽者,豆也。言脈之輕重,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間。皮毛者,肺氣所行也,言肺部也。心主血脈,次于肺,如六豆重。 [3]與皮毛相得者:指力如三粒黃豆般的重量,即輕按皮毛時就可切到的脈象。徐靈胎注:皮毛相得,言其浮至皮毛之分也。肺脈最輕,故其象如此。 [4]舉指:指重按至骨后,再提起手指。 [5]部:原脫,據(jù)上下文補。 【譯文】 五難問:切脈時指力有輕有重,怎樣理解呢? 答:開始切脈時,先用三粒黃豆般的指力,手指剛觸及皮毛,所切到的脈象即為肺的脈象;然后指力逐漸加重如六粒大豆般的重量,按至血脈深度而得的脈象,是心的脈象;指力加重至如九粒大豆般的重量,切按至肌肉部分而得的脈象,即為脾的脈象;指力加重至十二粒大豆般的重量,切按至筋部深度而得的脈象,即為肝的脈象;重按至骨,然后提起手指,其脈來實而有力的,即為腎的脈象。這就是切脈指力輕重的說法。 【釋義】 本難以'菽'的重量作為切脈時的指力標準,其方法是先浮取,然后逐漸加重指力,通過體察皮毛、血脈、肌肉、筋、骨五體的五個不同層次的脈象變化,了解肺、心、脾、肝、腎之氣的盛衰,這是《難經(jīng)》根據(jù)脈象以定臟腑部位的方法之一。 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與此脈法相合。明代醫(yī)家薛立齋認為持脈指力的輕重是因為皮毛、血脈、肌肉、筋、骨這五體的部位不同導(dǎo)致的,他指出:'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肺合毛皮,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脈道如琴弦相似,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風輕飚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以按之,脈道無力者為軟,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 用切脈指力輕重以候臟腑盛衰是《難經(jīng)》首創(chuàng)。本難對切脈指力采用'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十二菽之重''按之至骨'進行劃分。后世醫(yī)家對此多有闡發(fā),《難經(jīng)集注》虞庶注:'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得之,乃知肺氣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經(jīng)之至,如九菽得之,知脾氣之至,如十二菽得之,知肝氣之至,按之至骨得之,知腎氣之至。' 葉霖也云:'蓋豆在莢,累累相連,與脈動指下相類,以此意推之,言三菽重者,非三菽加于一部之上,乃一指下如有一菽重也。通稱三部。則三菽也。肺位高而主皮毛,故輕。六菽重者,三部各有二菽重也……九菽重者,三部各有三菽重也……十二菽重者,三部各有四菽重也。' 滑壽在《診家樞要》中亦云:'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yīng)也。重手得之,脈伏于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yīng)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yīng)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yīng),脾胃之候也。'即用較輕指力按在皮膚上,稱為舉;較重指力按至筋骨間,稱為按;指力不輕不重,以委曲求之,稱為循。 沒必要去糾結(jié)三菽、十二菽到底是多重,這不過是一個比例。假設(shè)按之皮毛的力度為一份,那么按之筋的力度就是四份。我的理解是這是判斷邪氣在何臟的脈法。假如輕按至皮毛,脈管搏動力度最大,那么邪在皮毛、在表、在肺。如果稍加力度,按至血脈時脈管搏動力度最大,那么邪氣有入里跡象,邪在營、在血脈、在心。再往下,邪氣依次入里,在肌肉、在脾;在筋、在肝;然后是在骨、在腎。 本文大部分摘自《難經(jīng)譯釋》一書。 |
|
來自: 花無缺3myj1j3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