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慣了城市的高樓大廈,不妨來白蒲古街巷走走逛逛,看看這邊古老的建筑群,體驗一下千年古鎮(zhèn)白蒲的風(fēng)土人情。 白蒲的古建筑大多得到妥善保存,一些曾被損毀建筑,也部分得到修繕或重建,這里的明清古建筑群,已經(jīng)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秀才巷,史家巷,市大街,穿行于古鎮(zhèn)的一條條小巷,能讓我們從那些完好的古建筑群上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千年古鎮(zhèn)白蒲的悠遠古韻。 白蒲是南通成陸較早的地方,農(nóng)耕文化相對發(fā)達。這里的人們崇尚讀書,追求“耕讀傳家”,白蒲也因此成為人文薈萃之地。蒲塘弟子勤奮讀書蔚然成風(fēng),自唐代開科取仕以后,許多白蒲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至清代中葉,白蒲文風(fēng)盛極一時,當時曾有“通如文風(fēng)莫盛于蒲”之說。僅明代至清中葉這段時間里,白蒲就誕生了進士10人,文舉人58人,武舉人8人,貢生185人。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白蒲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沈、顧、姜、鄭、吳、姚、劉、李“八大望族”,其中沈氏家族位居住其首。沈氏祖先世居泰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先遷徙崇川,后來因“蒲塘土厚民馴,可耕可讀”,又遷居白蒲。從嘉慶、道光年間,這個家族一門共出進士3人、舉人7人,就連道光皇帝都驚嘆:“有臣一門之內(nèi)七舉賢書、三成進士,海內(nèi)罕與倫比焉?!?/section>姜氏家族是白蒲的另一望族,一門曾出兩進士。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姜任修,為官清正廉明,人稱“白面包公”,終因得罪高官遭誣劾罷職。回歸故里后,姜任修建造了“白蒲書屋”(又名“三以園”),成為為當時名流文友聚會之地。閑居白蒲的姜任修潛心于學(xué)術(shù)的著述和詩文的創(chuàng)作,成為卓有成就的學(xué)者。在他的提攜之下,蒲塘詩界盛極一時,名聞大江南北的“蒲塘十子”,就是姜任修的子侄、學(xué)生組織的文學(xué)團體,時人稱之為“文陣雄師”。白蒲文風(fēng),吸引了眾多名流慕名而來,鄭板橋在這里找到了“本家”,袁枚在這里留下“辨味”趣事。乾隆二十年(1755),鄭板橋從揚州坐船來到白蒲,一到這里便被這里美麗的景色、淳樸的民風(fēng)和濃厚的人文氣息所吸引,便決定在這里住下,寫詩作畫。一日,鄭板橋沿著狹窄的青石板小街,信步走進一戶小院,與戶主拱手施札,坐下來敘家常話。說來也巧,這戶人家也姓鄭,且按鄭氏族譜論起輩份來,板橋為叔,戶主為侄。一時間,鄭家院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板橋異鄉(xiāng)認本家,樂不可言。戶主懇切地挽留板橋在家用餐,板橋欣然入席。飯桌上,除了青菜、粯子飯之外,并無其它菜肴。飯后,戶主又用天水泡菊花茶留板橋繼續(xù)敘談。臨別時,板族題寫對聯(lián)“粗鹽青菜粯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相贈,由此留下一段佳話。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與紀曉嵐有“南袁北紀”之稱。袁枚是位美食家,他晚年移居金陵小倉山,時常到白蒲鎮(zhèn)作客,寓居白蒲顧沙苑家中,與顧結(jié)為知己。據(jù)清代白蒲人姚鵬春所修《白蒲鎮(zhèn)志》記載,袁枚曾在顧家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袁枚口說:“我能辨別淄河與澠河的水味之不同。你們信不信?”顧笑著回應(yīng):“信。我現(xiàn)在辦一桌酒席,讓你帶來的廚師和我家里的廚師同時獻技。恭請你辨嘗佳肴的滋味。如果你能辨別清楚哪道菜肴由何人掌勺,我就篤信無疑?!边@就是“袁枚白蒲辨味”的故事,“辨味”的結(jié)果是袁枚完全答錯,成為白蒲歷史上的一段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