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祺(1771—1834)字恭甫,一字介祥、葦仁,號左海,又號梅修,晚號隱屏山人,福建閩縣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十五年丁憂歸,歷主福建仙游書院、泉州清源書院、福州鰲峰書院。著述甚富,已刻者有《五經(jīng)異義疏證》三卷、《尚書大傳定本》五卷《序錄》一卷《辨訛》一卷、《左海文集》十卷、《左海乙集駢體文》二卷、《絳跗草堂詩集》六卷、《左海經(jīng)辨》二卷、《東越儒林后傳》一卷、《東越文苑后傳》一卷、《洪范五行傳》三卷、《東觀存稿》一卷等,匯編為《左海全集》,嘉道間陸續(xù)刊行。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芷林、芷鄰,晚號退庵。祖籍長樂,清初徙居福州。嘉慶七年(1802)進士,以翰林院庶吉士用教習。曾主浦城南浦書院講席。歷官軍機章京,儀制司員外郎,湖北荊州府知府兼荊宜施道,江南淮海河務兵備道,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廣西、江蘇巡撫等。撰有《夏小正經(jīng)傳通釋》、《三國志旁證》、《文選旁證》、《楹聯(lián)叢話》、《制義叢話》、《稱謂錄》、《退庵隨筆》、《歸田瑣記》、《浪跡叢談》等數(shù)十種。 左海與退庵結(jié)識甚早,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退庵文存·陳恭甫太史傳略》謂“余與君少即相知”[1],蓋以同受業(yè)于孟超然瓶庵。退庵《制義叢話》卷五謂“余在鰲峰書院肄業(yè)時,掌教者為孟瓶庵師超然。師本吾鄉(xiāng)名解元” [2]云云。孟超然為秦蕙田弟子,《制義叢話》卷九:“孟瓶庵師曰:吾師金匱秦文恭公蕙田,素不喜談時文,每侍坐間有論及,輒以他語亂之?!盵3]瓶庵又以時文名家,左海從游所得多義理之學,而退庵則多得其制藝時文,故《制義叢話》卷十六云:“吾鄉(xiāng)近日論時文者,必首推孟瓶庵師。師由拔貢中副榜,旋中解元,成進士,入詞館,改部曹,典試粵西,督學四川,以乞養(yǎng)歸。年甫四十,遂不復出,凡士人榮進之階無不周歷?!盵4] 然陳、梁二人結(jié)識之初來往不多。陳左海嘉慶初游幕閩南、嶺南、浙中時,與梁退庵之交往均無跡可尋。迨嘉慶四年中式,同科有梁運昌曼云,即退庵之從兄?!锻蒜肿杂喣曜V》紀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與三兄曼云同在鰲峰書院二賢祠讀書[5],友于之情甚篤?!稓w田瑣記》卷二《曼云先兄家傳》述其交游云:“歸里未數(shù)月,值滿州文遠皋少宰督浙學,招之入幕。時撫浙者為儀征阮相國,皆座主也。公往來兩節(jié)署,請業(yè)請益,所學愈進。”[6]以時推之,當未與左海同在浙撫阮元幕中?!都覀鳌酚衷啤霸诰煏r,惟其同年蕭山湯敦甫金釗、高郵王伯申引之、涿州盧厚山坤、通州白小山镕、桐城吳春麓賡枚、武威張介侯澍為道義文字之交。歸里后,亦斷絕音問”。退庵《浪跡叢談》卷一謂張惠言“皋文與曼云先兄同成進士,同入翰林,余曾于庶常館數(shù)晤接,承其青睞”[7];卷三謂許宗彥“周生與曼云先兄同成進士,余曾相見于京師”[8]云云,許宗彥朝考后即分兵部主事,僅兩月即歸里[9],其相見當在退庵嘉慶四年會試下第時。此數(shù)人者,亦多與左海交好,然終未提及左海,且《左海文集》、《絳跗草堂詩集》亦無及于曼云者,蓋二人雖誼屬同年而秉性不合,殊少交往。 退庵晚左海一科,甫中嘉慶七年進士,即以丁憂歸里。嘉慶十年(1805)二月服闋入京,散館改禮部主事,秋間以病歸。此年二人曾同在京師,然其往來之跡亦無從考實。嘉慶十二年(1807),退庵掌浦城南浦書院講席,次年為福建巡撫張師誠延入幕中。此后數(shù)年,則出入書院、張幕之間。至嘉慶十六年,左海自翰林院歸里,亦入張幕,與退庵分纂《御制全史詩注》,為可考二人密切往來之始。《退庵自訂年譜》云:“辛未,三十七歲,復入張撫部幕,與陳恭甫分纂《御制全史詩注》六十四卷。是春闈先考妣合葬,祖芳齋師為之志銘,事畢仍赴南浦講席,校補《倉頡篇》三卷,選輯《閩文典制鈔》四卷?!盵10]此時退庵倡議,約陳登龍、游光繹、薩玉衡、趙在田等同人常集于許德樹嫣紅小院。德樹字大滋,又作逮孜,號蔭坪,又號春甸。道光六年進士。曾任漳州府學、臺灣府學教授,兼主海東書院講席。[11]嫣紅小院即其居處,有園亭之勝。左海初時未與,數(shù)集后亦來會。退庵《許春甸嫣紅小院第六集先期賦贈同人各一首依次和之》云: 十七年秋后,退庵歸自南浦書院,“開藤花吟館,集里中諸名流觴詠,其中有《藤花吟館畫卷》,陽湖李申耆邑侯兆洛、歙縣程春海侍郎恩澤并為之記?!盵14]所集酬唱同人中亦有左海。次年,退庵還主南浦書院講席,左海乃主泉州清源書院講席。年內(nèi)俱返福州,同人麇集,左海有《藤花吟館詩為梁茞林儀曹作》,云: 期間往來未久,退庵即以嘉慶十八年冬,自閩北上入都。贈別之時,左海為作《送梁茝林儀部入都》一首,謂“錦窠西望掖闈高,畫省需君灑彩毫。著述自娛梁叔敬,淹通誰并孔儀曹。沖寒鴻鵠心猶壯,滿目關(guān)山首重搔。憑語薊門新柳色,和煙和月照宮袍” [18]。據(jù)《退庵自訂年譜》,是年冬退庵挈眷進京,在浦城度歲,次年八月方抵京。[19]詩中“沖寒鴻鵠”,正切其北上節(jié)候,“憑語薊門新柳色”,乃料其當于春日抵達也。 嘉慶十九年(1814)八月,退庵抵都銷假,仍在禮部儀制司行走。次年,始從翁方綱學詩。《退庵自訂年譜》:“乙亥,四十七歲。同劉芙初、吳蘭雪、陳石士、李蘭卿謁翁覃溪師,為蘇齋詩弟子者三年?!盵20]嘉慶二十二年中秋,翁氏為退庵詩作題詞,評騭其詩作得失,謂“余與海內(nèi)才士以詩相切劘者垂五十年,其就吾齋學詩稱著錄弟子者,亦不下百十輩,茝林最后至,而手腕境界迥異時流,又最篤信余說。嘗與劉芙初、吳蘭雪、陳石士、李蘭卿諸子分題角勝,每一稿出,必就余點定之”云云。[21]于退庵多所稱贊,《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推許不免太過。[22]沈津《翁方綱年譜》謂此為《藤花吟館詩鈔》而題[23],不知何據(jù)。因《詩鈔》刻于道光五年,所收系道光三年“為官河務道以前作”[24],此時尚未編定也。刻《藤花吟館詩鈔》時,左海為撰跋文,后移作《退庵詩存》題詞,又收入《左海文集》卷七。跋云: 道光三年(1823),退庵授江南淮海河務兵備道,是其仕履平步青云之始。左海亦由清源書院轉(zhuǎn)主省垣鰲峰書院,雖身居學府而縈懷廟堂,故常替膺封圻者謀慮,致書當?shù)勒摾糁沃?,以期有所用世也?!蹲蠛N募分杏兄缕鋾r閩省、會垣當事者之書甚多,如卷四與陸我嵩、孫爾準論福州水利、州邑行政不善等,卷五與汪志伊論治閩之法,與孫爾準論運外省之米賑濟閩省,與程祖洛論閩地之患等。又有致林則徐、梁章鉅二人之書數(shù)通,俱論吏治及桑梓利弊者。此年致函退庵云: 自退庵至江蘇,數(shù)年間當稍有函札來往,故其任內(nèi)之政績?yōu)樽蠛K熘?。道光七年?827),退庵時任江蘇按察使,在蘇州募資修葺園林滄浪亭。此風雅善舉為其得意之事,晚年返閩,猶名其居處景觀為小滄浪亭,以寄所懷。又以滄浪亭之新葺,征集題詠,左海遂作《梁茝林藩伯新葺滄浪亭征詩卻寄》應之: 道光九年(1829),退庵在江蘇布政使任上,曾將七年所刻《滄浪亭題詠》等,托人轉(zhuǎn)遞左海,又贈錢若干,以助刊行《左海文集》。左海覆書云: 道光九年(1829),左海與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商議修《福建通志》,中經(jīng)曲折后由左海出任總纂,次年由孫氏上書朝廷,博搜圖書,借鈔文獻,以為修志之需?!蹲蠛N募肪砹堕}都記序》云:“疏聞于朝,獨慨文獻零落,舊聞墜湮,因博搜前代載籍,近者假之士大夫,遠者借鈔于越中文瀾閣及天一閣。于是桑梓遺文雅記,往往頗出?!蓖蒜蛛m遠宦吳中,亦代志局搜集鄉(xiāng)梓文獻,頗得罕傳秘本,明王應山《閩都記》即其一也?!堕}都記序》又謂“吳中梁芷林藩伯,遂以明王應山《閩都記》來。是書康熙末吾鄉(xiāng)謝又紹閣學所藏鈔本也,文字訛脫不可勝舉,又缺其中第七卷。余展轉(zhuǎn)復假得東郊王氏殘刻本,其第七卷適具,亟令人繕錄,且訂正諸卷舛漏,補卷首陳價夫等城圖數(shù)篇及鋟板姓氏,而是編始完。久之,督府衙官卜君鳩貲付剞劂,尚書乃屬壽祺序之”云云,知修志之初,退庵亦有所助焉。 道光十一年(1813),江淮水災,退庵時任江蘇布政使?!锻蒜肿杂喣曜V》道光十一年辛卯:“江淮大水成災,流民蔽江而來,每日以萬計。乃率屬捐廉,出示募捐。一面給船咨送,一面設(shè)廠留養(yǎng)。計自初秋至冬孟三月馀日,資送出境者六十馀萬人,自初冬至次年春季在廠留養(yǎng)者四萬馀人,復自捐棉衣萬襲,以為廠中御寒之具,于三月末陸續(xù)資送北返,沿途頗有頌聲。何竹薌郡丞士祁為作《目送歸鴻》畫卷,高雨農(nóng)舍人澍然為之記。”[32]《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侯官楊氏冠悔堂鈔本《抑快軒文集乙編》卷十五、影印福建省圖書館藏周凱評清抄本《抑快軒文集》卷十均收《江蘇布政使梁公撫流民記》[33],即《退庵自訂年譜》所云者。此次賑災之事,亦退庵為官得意之舉,撰述中屢屢道及。因請山陰何士祁為繪《目送歸鴻圖》,或名《安集歸鴻圖》,持以遍征師友題詠,左海為作《題芷林藩伯安集歸鴻圖》,其詩云:“道光辛卯秋,江淮儆洪洚。千萬哀其魚,提攜塞舠艟。號呼風波中,聲若殷雷哄。蜚鴻悲滿野,誰暇問耕?。仁人視如傷,餐粥逮戙??;珠b卅七廠,嘉澤流淙淙。何須移粟勞,泛舟接雍絳。中吳義行豐,全琮盈里巷。自非董勸先,安被甘雨降。”“天災國流行,其患自唐虞。所倚大吏賢,為民愛毛膚。葦間拾螺蜯,沙汭招鷗鳧。餒者施饘粥,凍者分袴襦。疾者給醫(yī)藥,稚者保鷇雛。男女各區(qū)別,歲時咸煦濡。章條既井井,窮黎庶其蘇。四郡與一州,撫綏沛江湖。赍送六十萬,收養(yǎng)四萬馀。經(jīng)營八閱月,潦涸歸川涂?!迸c通篇頌揚德政者不同,左海由此而念及閩中民生之困,云: 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退庵因病奏請開缺,奉旨俟林則徐到任后再行開缺回籍調(diào)理。于六月卸篆,八月抵福州,入住黃巷新宅。“是年修葺宅右小樓,榜曰黃樓。與同里諸耆舊以詩酒相往來,輯《三山唱和集》十卷”。[35]退庵遷入黃巷,適與左海比鄰而居。案黃巷在今福州城內(nèi)南后街東側(cè),與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及西側(cè)之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共稱“三坊七巷”,為明清以來名人故宅聚集之地。黃巷之得名,或謂源于晉永嘉時,中原黃氏避亂入閩,定居于此。又傳為唐末文士黃璞居此,黃巢兵入閩,聞璞有儒行,滅炬而過其門,故有“唐黃璞故居”之匾額懸于巷內(nèi)。退庵所營黃樓,或即黃璞舊居故址。左海所居名“小嫏嬛館”,在梁宅東鄰,近人林家溱《福州坊巷志》云:“父老相傳,壽祺與梁章鉅因爭購黃璞故居宅址,竟至失感。梁故富于貲,乃終歸其所有?!盵36]所記有所失實?!督{跗草堂詩集》中與退庵唱和之詩,作于道光十二年者甚多,乃至一和再和者。如《芷林藩伯乞退還里承示吳中留別同人長句四首次韻》其一有“急流真覺抽身勇,安步何貪拾級連。留得夔龍臥邱壑,便因鱸鲙亦翛然”之句,詠其不戀官位,奏請開缺之事。其三云: 此年退庵與左海唱和各詩,皆存《退庵詩存》卷二十中,如為左海題《戀云圖》詩。案此圖為嘉慶十九年甲戌重九日,閩縣陳登龍仿黃公望筆意繪,道光間為閩浙總督孫爾準所得,題詩后轉(zhuǎn)贈左海。除孫氏外,圖后又有十一家題詠、跋文。其中退庵詩二首,在道光己丑嘉平望后三日姚瑩題詩后,云:“道本名山貴,情尤愛日殷。此間真可戀,無憾孰如君。已愜循陔志,方成誓墓文。我歸何所托,惶恐說閑云?!薄柏ポd歸來客,披圖感慨多。苔岑馀宿草(自注:圖為秋坪丈所作),棠舍易移柯(自注:謂孫宮保)。所喜論文細,頻容問字過。閩川猶有巷,老屋對牽蘿。恭甫老前輩大人正題,侍梁章鉅呈稿?!痹瓐D最末為近人梁鴻志跋,謂退庵詩作于道光十二年壬辰,“越二年而左海下世”。此年退庵又有《瑯琊師子爐歌為陳恭甫作》。案“瑯琊王師子銅爐”,為唐天祐四年所鑄,道光八年出土于仙游保福院故址,左海聞訊訪求半載得之,以稍有殘損,倩工依舊式鑄補,乃成完物。《左海文集》卷三《唐天祐四年瑯邪王師子銅爐銘釋文》載其銘云:“弟子鹽鐵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檢校尚書禮部郎中賜紫金魚袋王延翰,奉為大王及國夫人鑄造師子香爐壹口,舍入保福院,永充供養(yǎng)。天祐四年九月四日題?!弊蠛?笺懼兴^“鹽鐵出使巡官”即鹽鐵巡院官,“主福建院事”,即侯官之監(jiān)院,又云“此銘云天祐四年九月,是時唐已亡矣,蓋瑯琊及延翰后自王皆猶稟唐正朔也”[40]。此為左海珍視之寶器,曾示退庵而征題詠。退庵乃作《瑯琊師子爐歌》,其詩頗類翁覃溪,以考證入詩,謂“三山吉金此第一,恰值志乘搜殘叢。天將此物助載筆,團團寶月圍晴虹”云云,注謂“時恭甫為福建通志局總裁,適獲此物”,[41]亟稱此爐銘文可補志乘之闕,可為修《福建通志》之助。 唱和之外,又以所藏先賢遺墨等互為題跋,如左海為退庵跋明人翁正春廷試卷,云:“余求公遺集久之,從其族人假得《奏疏》四卷、《雜文》一卷,亟繕錄藏之。公舊宅在洪塘,洪塘余門人以公書諸葛武侯《誡子書》,張橫渠、周濓溪二先生與司馬溫公語長卷詒余,而卷末無款識。然審其筆力瘦硬,風骨天成,深得歐陽信本行書法,非公莫克為也。又訪知公有廷試卷,在西郭外人家,欲購之而未果。道光壬辰秋八月,梁茝林藩伯歸自吳門,甫數(shù)日,有持此卷求售者,得之甚廉,因以告余。余亦出公前卷相示,藩伯曰,是可互為題識,以相證也?!卑现惺鑫淌蠒ㄍ?,又贊退庵退居之事,云:“藩伯由詞垣移儀曹,揚歷外臺,勤勞民事,齒未及耆,一引疾而蒙俞允,其遲速雖殊,而勇退之情一也。然而朝廷體下而使之以禮,視前代不判若霄壤乎哉?!盵42] 是年閏重陽日,退庵曾召集趙在田、林春溥等十馀人同游烏石山文昌祠,左海以事未能應招,仍依韻作詩二首,有“但使年年同此會,金何日不重陽”之句,可知其時二人尚未有隙,《黃樓詩和梁芷林藩伯》二首最能觀其往來之樂。其一云: 二人以營造宅第失和事,當在道光十三年(1833)?!锻蒜肿杂喣曜V》云:“是歲修葺宅左小園,榜曰東園,分為十二景,有詩紀之?!盵44]可知梁宅分東西兩院,十二年所葺名“黃樓”者居西側(cè),十三年所葺名“東園”者居東側(cè),與左海宅隔垣者乃“東園”。此園遺跡尚存,今經(jīng)修復,雖有損原貌,仍可追想當日景象。園內(nèi)十二景為藤花吟館、榕風樓、百一峰閣、荔香齋、寶蘭堂、曼華精舍、瀟碧廊、般若臺、賓月臺、澹囦沼、小滄浪亭及浴佛泉,《退庵詩存》卷二十三《東園落成雜詩十二首索同人和作》各系一詩詠之。由各處名目可知,其巨麗美富,已非尋常之宅,故左海曾作書規(guī)之。左海弟子張際亮亨甫《題鰲峰載筆圖》詩注云:“方伯昔與師無隙,因大起園亭,侈入霄漢,師貽書規(guī)之,遂成嫌怨?!盵45]二人雖以此事失和,然左海次年即病卒,故集中并無怨懟之語?!锻蒜衷姶妗肪矶弧逗橙占S樓笏軿用韓公寒食日出游韻索和》有“安計鄰家歌哭并,(自注:陳恭甫新逝。)古今行樂須及時”一聯(lián),可見退庵于左海之逝頗為漠然。 左海逝后,其總纂之《福建通志》規(guī)模雖具,然尚未定稿。退庵于《通志》之刪毀,所扮角色不甚光彩,當時即招高澍然、林昌彝、張際亮等與修者之異議。至光緒間,謝章鋌又據(jù)所聞,詳記其事原委,而退庵毀志之行愈顯。近人薩士武撰《記道光〈福建通志〉稿被毀事》,俾人人盡知光緒間重修之志已非左??傋胫尽F潛?jù)各家記載,參稽考核,考述其始末如下。 退庵與左海失和,及刪毀《福建通志》原稿事,其時外間亦多不詳。惟高澍然與左海弟子張際亮、林昌彝、劉存仁等與修《通志》者周知原委,其中又以張際亮亨甫《題鰲峰載筆圖》七言古詩所記最稱翔實。謝章鋌《鰲峰載筆圖跋》謂“建寧張亨甫孝廉之七古,敘述尤悉,句下夾注詳而碻。圖外尚有錄本,讀其詩,考其注,于茲事了然矣”。然觀福建博物院藏《鰲峰載筆圖》中雖有張際亮七古長詩,句下并無夾注,夾注實載于“圖外錄本”,即謝氏輯《陳鄉(xiāng)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所據(jù)者。謝氏所輯,皆摘錄前人所記有關(guān)毀志之事,凡六篇:首為高澍然《與鄭方伯王觀察論通志兼辭總纂書》;次為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三所載駁正退庵《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啟》等,俱一一錄之;三為何則賢《藍水書塾筆記》論《福建新通志經(jīng)籍》一條;四為林則徐《題鰲峰載筆圖》詩及跋;五為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七古詩,句下夾注俱在,天頭有謝氏批注一條;末為劉存仁《有詢余通志稿者感賦》六首,詩中亦有夾注記當時情形。近人沈覲宸字筍玉者,為謝氏弟子,撰有《卷阿館隨筆》,內(nèi)《陳左海鰲峰載筆圖注釋》乃據(jù)各家記載所注,卷首識語云:“陳恭甫侍御有三圖,一《戀云圖》,一《西湖講舍校經(jīng)圖》,一《鰲峰載筆圖》,均歸陳幾士公子。余今冬病中,醫(yī)戒出戶,幾士攜借一觀,以遣郁悶。茲錄《鰲峰載筆圖》跋語,以見嘉道人文之盛,又于修志毀志一事,援引各家紀載,特為注釋。此閩中一大公案也。”[46]自各圖歸藏螺洲陳氏,友人得從觀覽,近人始得了然毀志情形。近人薩士武《記道光福建通志被毀事》,亦謂自陳氏處得觀《鰲峰載筆圖》,又得謝氏《鰲峰載筆圖輯錄紀事》原鈔本,方能考其始末。 案張亨甫之詩《思伯子堂集》中未載,僅見圖中所題,及謝氏所錄夾注詳盡者。以此逸詩確為關(guān)乎左海之重要史料,又為亨甫本集所不載,薩氏紀事亦未詳錄,故全錄于此。 據(jù)前引詩注,左海以詒書規(guī)勸退庵大起園亭事,乃構(gòu)嫌怨。迨其逝世后,高澍然繼任《福建通志》總纂,又入左海于《儒林傳》中,此當時以為不朽之事,而退庵以舊怨銜之,遂約同鄉(xiāng)官宦七人,聯(lián)名條舉《通志》稿不善五事訴諸當事者,終致志稿之散逸。光緒二十一年(1895),謝章鋌跋《鰲峰載筆圖》云: 謝氏跋謂退庵以“因筑室微有違言,而芥蒂未能忘”而詆毀左海,蓋述其所聞外,依據(jù)即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詩注。然左海生前,退庵尚未發(fā)難,“故于師沒后,為此無賴之舉。”[49]亨甫所述僅其一端,又有數(shù)事或亦其因。 一為左海撰《東越儒林后傳》不錄退庵外舅鄭光策,高澍然繼纂《福建通志》,亦未入之《儒林》。《歸田瑣記》卷四謂“鄭蘇年師諱光策,字瓊河,又字蘇年,閩縣人。與先大夫為讀書社至交,余之妻父也”,又云: 二為退庵嘗從游翁覃溪為詩弟子。左海以覃溪信口臧否段懋堂、阮蕓臺等而作書斥之,雖駁論精湛,終以意氣充盈,頗失厚道而不見容于時人。[55]以此數(shù)故,退庵心懷怨懟,左海健在,尚有所忌憚,一旦逝世,則煽動多人,肆其詆毀。 三為退庵友人與左海不睦者,或亦從中慫恿。如前述嘉慶間退庵召集同人會于許春甸嫣紅小院,中有霞浦游光繹,曾任鰲峰書院掌院,以故被擯而左海繼任。于是謗議遂起,矢集左海。其時尚未聞退庵有所異議,然左海歿后,不睦者或又煽騰。據(jù)張亨甫《題鰲峰載筆圖》詩注,退庵“于甲午歲先生卒后,要同鄉(xiāng)宦七人,于督撫、學使、方伯處具呈詞,力詆師所修《通志》闕失,其言至狼戾”?!蛾愢l(xiāng)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稿本天頭有謝氏批語云:“此所謂七紳也。芑川曾備舉其姓名及公呈案語?!鼻耙x氏《鰲峰載筆圖跋》亦謂“眾紳之不學者聞而和之”,咸與退庵同聲相應也。 “所謂七紳”雖不詳誰何[56],然退庵邀七人同具呈詞,而手自執(zhí)筆所作二文俱載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退庵文存》中。其《公致鄭夢白方伯祖琛啟》云:“伏思省志為一方掌故,必應集思廣益,悉秉至公。前此僉呈所陳體例醇駁之處,不過欲成一部完書,毫無爭名喜事之意。今既蒙責成覆閱,誼不容辭,當與各紳士公同商酌。僉謂既有一番覆閱,自有一番增刪,因擬事例十二條錄呈左右?!逼湟咴疲?/span> 然縱有卷帙過繁之瑕,徑行刪省可也,斥其體例不善,則有刻意求疵之嫌?!豆堥}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啟》云:“'經(jīng)籍’、'金石’等門,似應□有確據(jù)也。側(cè)聞新稿所錄經(jīng)籍,仿朱竹垞《經(jīng)義考》,分□、存、佚、未見,其例誠善。但竹垞當日自發(fā)家藏八萬卷,又借閱徐昆山傳是樓、黃俞邰千頃堂,及吾閩徐興公汗竹巢、林吉人樸學齋諸家藏書,其時復有毛西河、惠定宇諸通儒同襄搜討,始克據(jù)為存佚之分。而乾隆年間開《四庫》館,于朱考所注缺佚者,往往其書尚存。此在一人之私著,固難求全,而在全省之公書,豈宜率爾。至朱考所注未見,亦特就竹垞一人為斷,竹垞所未見,自不妨為人之所見。今局中有采訪,有纂修,有分修,有□校,是合眾人而斷為未見,設(shè)使別有所見,將何以免反唇之譏,未知局中于此等有何把握?!盵59]竹垞《經(jīng)義考》注明存、闕、佚、未見,體例之善,人所共知,后來之目錄家多取為法則,偶存疏漏,亦不足為病。退庵以此病之,實有不當,且所舉例證亦有疏誤,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退庵文集》上有佚名眉批云:“定宇不與竹垞同時?!被輻潟r代晚于竹垞七十馀年,竹垞以高年卒時,惠氏方十二三歲,退庵之粗疏,由此可見。 左海弟子林昌彝所撰《射鷹樓詩話》卷三,駁斥退庵之肆意詆諆,云: 《退庵隨筆》中又多頌揚他人以貶抑左海,如卷十四述閩縣林喬蔭撰《三禮陳數(shù)求義》,云: 于左海推許之書,又極言其未必佳。如卷十五云: 退庵等人初擬將《通志》稿增刪之后梓行,然以遷延日久而難遂其意。退庵《浪跡續(xù)談》卷五謂“近年吾閩纂修《福建通志》,重為陳忠毅公立傳,杭州陳扶雅善操筆成之,于當時事實甚詳,《通志》梓行尚須時日,謹先錄原文,以貽觀者”云云。[78]《續(xù)談》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申冬,所記為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之事。[79]此時距道光十五年之發(fā)難已逾十年,仍付梓無望,則知凡事毀棄容易而成事甚難也。至道光二十九年退庵逝世,《通志》稿刪改仍未畢役,終于散逸。僅存者如王捷南《閩中沿革表》、陳善《福建國朝列傳》、高澍然《福建歷朝宦績錄》四十卷、高澍然《閩水綱目》十二卷圖一卷、何治運《方言考》、馮登府《閩中金石志》、張紳《怡亭文集》二十卷等[80],或另立名目別本單行,或節(jié)錄志稿鈔存殘帙,稍可嘗其一臠。道光間修志所創(chuàng)義例,見福建省圖書館藏《重纂福建通志議》清抄本[81];當時采摭舊志、考訂異同之遺跡,可由《閩大記》清抄本窺其一斑[82]。 陳、梁二人晚年雖失和,然退庵之卒晚于左海十六年,此間所著書中多有涉及者,細繹意氣之語,正可摒卻友朋吹噓之言,而見二人交往之事實。如退庵晚歲所撰《師友集》十卷,乃記述師友往來鴻跡者,其弟子許惇書跋《歸田瑣記》述此書體例云:“又聞吾師近方撰《師友集》若干卷,舉數(shù)十年感恩知己之跡,悉以韻語鋪之,而復略敘其生平梗概,附見其投贈詩文?!盵83]《浪跡叢談》卷二自謂“余撰《師友集》十卷,凡二百六十馀人,脫稿于道光壬寅冬月,嗣為兒輩匆匆付梓,未及細加???,錯誤不免,掛漏尤多。今冬始以刻本呈蕓臺師鑒定,吾師遽寵以序”云云。[84]壬寅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阮序作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今冬始以刻本呈蕓臺師鑒定”者,即道光二十五年東北園刻本。此本卷三云: 力主刪志之有力者,除退庵外,又有時任福建學政之陳用光(1768—1835),亦附述于此。用光字碩士,一字石士、實思,江西新城人。嘉慶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十九年轉(zhuǎn)御使,道光二年遷司業(yè),歷官中允、侍講、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內(nèi)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署戶部右侍郎,終禮部左侍郎。曾充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直閣事、國史館總纂,提督福建、浙江學政等。撰有《太乙舟詩集》十三卷、《太乙舟文集》八卷等。工于古文,師從魯九皋、姚鼐、翁方綱等。欽服福建古文家朱仕琇,任國史館修纂時,曾撰《朱梅崖傳》,以梅崖擬于兩漢司馬遷、董仲舒、劉向、揚雄、班固、張衡、蔡邕、馬融、鄭玄之倫,以為僅入《儒林》、《文苑》,猶不足以盡其成就,當立專傳而表彰之。左海獲知后,作《與陳石士書》,謂梅崖于經(jīng)史均無所得,其學識有所不足,“壽祺嘗謂,兩漢文人無不通經(jīng),故能爾雅深厚,為百世宗。后世欲為古文,茍不通經(jīng),必不可輕下雌黃,援引失義,往往一啟吻而已為有識所嗤,不可不戒,是亦藏拙之一道也”[89]。以為梅崖古文其實難副石士所標舉者。左海時與石士同任國史館總纂,石士遂作書上國史館總裁,謂“用光觀古人立傳之意,更有一說。林苑云者,群材總集之區(qū)也,若其人有杰岀之材,則以專傳為貴。董江都、鄭康成不入《儒林》,司馬長卿不入《文苑》是也。今之列《儒林》、《文苑》者,異日茍有馬、班之才岀焉,豈無特取而為專傳者乎”。[90]二人雖以史館立傳事爭執(zhí)不下,然尚未失和,觀道光八年左海仍為作《八賢剩墨為石士閣學題》可知。此年石士提督福建學政,以所藏王士禎、朱彝尊、孫嘉淦、姚鼐、魯九皋、梁同書、翁方綱、秦瀛等八人墨跡,征求題詠。左海為作八首,其八云: 道光九年開福建通志局時,左海先為發(fā)凡起例,擬定條例若干。石士于儒林一門有所異議,遂致書左海,以為朱子入《儒林傳》不足以示尊崇,欲仍《宋史·道學》之舊,又欲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后漢書·郭太傅傳》之體,將朱子弟子類系其師之后。左海《答陳石士閣學書》原儒之名義及源流,謂“匯傳所以表經(jīng)師,專傳所以尊名臣,其有經(jīng)術(shù)足以綜諸家,節(jié)義足以范一代”,不宜更立名目。又以“道學之名創(chuàng)自元人,古無是稱,不可以為典要。且道外無儒,儒外無道”,道之與儒無從分判,故“必欲因仍《宋史》之舊,《道學》、《儒林》歧而為二,乖違舊章,失所依據(jù),欲崇道學,轉(zhuǎn)蹈不經(jīng),恐徒供通人之竊笑耳”。故仿官修《續(xù)通志》將《宋史·道學》并入《儒林》之例,而朱子則從《史》、《漢》之法,為立專傳以示尊崇。不取《仲尼弟子列傳》之體,蓋以施之省志,無以處從游之隸籍外省者。[93]故左海未采石士之建議,而石士又于道光十一年離任。 謝章鋌《課馀續(xù)錄》卷一述二人齟齬事云:“陳左海修《通志》時,與學政新城陳碩士用光侍郎議論相左。蓋侍郎少從其舅魯山木仕驥游,而山木則梅崖弟子也。梅崖又與侍郎之祖凝齋道為進士同年,故梅崖之說頗流衍于江西。侍郎后謁姚惜抱鼐于鐘山,受其學,終身守之。然于梅崖,則固淵源所托始也。及入史館,遂欲置朱、姚兩公為專傳,左海以為不然。及修志,侍郎又欲仍《宋史·道學》舊案,出朱子于《儒林》,因與左海齟齬。故左海既歿,陽許而陰訕之,而刪志之議起,毀志之禍成矣。”[94]所揭因由回溯至梅崖立傳事,蓋未檢道光八年之詩。謝氏又述石士刻宋儒陳普遺集而失信事,則純屬道德評判,無關(guān)毀志事之史實,茲不贅述。然毀志之時,石士確失斟酌,因人廢書,終究難辭其咎。 左海與退庵之關(guān)系,又涉及一可述之公案。退庵撰有《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同治以前,撰人向無異議。至李慈銘同治八年己巳四月二十五日日記,乃謂出他人之手,由云龍輯《越縵堂讀書記》八:“閱梁氏章鉅《文選旁證》,考核精博,多存古義,誠選學之淵藪也。閩人言此書出其鄉(xiāng)之一老儒,而梁氏購得之?;蛟剖顷惞Цκ细灞?,梁氏集眾手稍為增益者。其詳雖不能知,要以中丞他所著書觀之,恐不能辦此。”[95]李慈銘之說影響甚大,后世多有信從者。如張之洞《書目答問》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總目》,既列左海于經(jīng)學家,又復列為文選學家,而退庵則未列入,且謂“國朝漢學、小學、駢文家皆深選學,此舉其有??闭撝摺?。[96]左海著述除《遂初樓雜錄》等外,多已刊刻,并無校勘《文選》論著,恐是亦將《文選旁證》視為左海所作。張氏撰《書目答問》時,《越縵堂日記》尚未影印,然其時據(jù)《日記》原稿遞相傳抄本甚多,張氏或受李說影響,而出此耳食之言。故近人李詳《媿生叢錄》卷六云:“《書目答問》所列《文選》學家,如錢陸燦、潘耒、余蕭客、嚴長明、葉樹藩、陳壽祺,或詩文略摩選體,或涉獵僅窺一孔,未足名學,余為汰去之。而補入段懋堂、王懷祖、顧千里、阮文達,此四君子乃真治《文選》學者。若徐攀鳳、梁章鉅,亦可祔食廡下也?!盵97]然同書卷五又云:“梁氏章鉅《文選旁證》,為程春廬同文稿本。沈子培提學親為余說?!盵98]今人袁行云《梁章鉅著述多非自撰》則以為姜皋出力最多。[99] 持《文選旁證》為退庵自撰說者,以穆克宏《讀〈文選〉札記》三《〈文選旁證〉作者考辨》所考較詳。所舉證據(jù)有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退庵批?!段倪x》,謂系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天頭寫滿批校之語,可見其用力之勤、研究之深云云。[100]案退庵所批之本實系清代翻刻汲古閣本,今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行世。其中夾簽甚多,乃退庵以墨筆行草書之,再以朱筆轉(zhuǎn)錄于此汲古閣本《文選》之上。泰半為退庵手自迻錄,惟書末若干卷字體與前筆迥乎不同,系他人過錄者。各卷之后多有識語以記時地,如卷一“戊辰初冬校于賽月亭之背樹軒”;卷二“戊辰小雪節(jié)手校”;卷六“嘉慶甲子二月初旬校”;卷八“十月望后一日校。是日陰昏欲雨,閉戶不出,亦無客擾,故所校獨多”;卷十一“戊辰十月十八日校于賽月亭之背樹軒”;卷十二“嘉慶甲子中旬?!?;卷十六“正月廿一日章鉅錄畢手識。戊辰十月二十午后□□□賽月亭之背樹軒。是日何三石農(nóng)代齊北瀛冊使札招,欲畢此卷□□□也”;卷十七“嘉慶甲子二月中旬?!保痪硎拧笆仑チ招?。冬甠已久,微有雨意,翹首俟之”;卷二十“戊辰十月廿六夜較于賽月亭之背樹軒”,“二月十四日章鉅錄畢并識”;卷二十一“臘月十三日校于撫署之思益山房。十一月初七進署,至此始稍得暇,因續(xù)校之”;卷二十五“戊辰臘月望日校于思益山房”,“二月廿五日章鉅錄畢手識”;卷二十八“己巳正月廿九日校于思益山房。是日筆墨稍暇,偷閑理此”;卷三十“嘉慶甲子三月朔日章鉅錄畢并識”,“庚午重陽后三日補校于賽月亭”;卷三十五“庚午八月十六日重校于補蘿山館”,“七月初二日章鉅錄畢并識”;卷四十四“嘉慶甲子十二月廿八日章鉅錄畢手識”,“庚午秋分節(jié)重校于賽月亭”;卷四十七“庚午八月廿六夜重校”;卷四十九“嘉慶乙丑元旦至三日章鉅錄畢并識”,“庚午八月廿七日重校于賽月亭”;卷五十五“嘉慶乙丑正月初六日章鉅手錄并識”,“庚午九月初三晨重校于賽月亭,是日秋闈揭曉”;卷五十八“庚午九月七日重校于賽月亭”?!百愒峦ぁ痹诮窀V菔袃?nèi);“撫署”則為福建巡撫衙門,梁氏時在巡撫張師誠幕中。對比今藏福建博物院之陳左海舊藏《戀云圖》中退庵題詩,筆跡確出一人之手。 可知退庵治《選》學有年,《旁證》自序所云“束發(fā)受書,即好蕭《選》。仰承庭訓,長更明師。南北往來,鉆研不廢。歲月迄茲,遂有所積”,“歸田后重加??薄?;其子恭辰所稱“先中丞公著作甚多,于蕭《選》一書致力者五十年”,并非虛言。梁氏兩度校讀翻汲古閣本《文選》,以朱墨筆別之。款識最早者在嘉慶九年甲子正月中旬,最遲者在嘉慶十五年庚午九月七日。其批校較之《文選旁證》,則互有詳略。蓋先事批校,據(jù)以而成長編,再刪薙簡擇而成《旁證》。 《文選旁證》有道光、光緒兩刻;又有上海圖書館藏稿本一種,今已影印入《福建文獻集成初編》。此種稿本存卷八《魏都賦》“以中夏為喉,不以邊陲為襟也”以下至卷四十六,原訂十二冊,所存者為后十冊。以紅格紙謄寫,格紙版心有“古丸研齋”字樣。各冊書衣均題“文選旁證弟八次稿本”、“道光乙未春日訂”,與刻本凡例所稱“創(chuàng)始于嘉慶甲子,丹黃矻矻已三十馀年,中間凡八易稿”云云俱相合。復校以道光刻本,行款全同,增刪處亦相符,各卷前又多見統(tǒng)計字數(shù),如卷十三“一萬〇七百〇”,卷十四“一萬一千〇八百〇”,卷十九“四萬八千七百六十〇字”,乃知此本或系定稿且據(jù)以付刊者。[101] 稿本中具見修改之痕跡,刪薙者如卷十《藉田賦》“縮鬯蕭茅 注無以縮酒”,引段玉裁說:“縮者,古文假借字?!吨芏Y·甸師》:祭祀共蕭茅。鄭大夫注云:蕭或為莤,莤讀為縮?!备灞驹小笆┝⒅狼埃志破渖?,酒滲下去,若神飲之也”一句,同出《說文·酉部》段注,后刪去。其增入者如卷十二《東征賦》“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旁證》云:“《水經(jīng)·河水》注云:河水又東,徑旋門阪北,今成皋西大阪也。升陟此阪而東趣成皋,曹大家《東征賦》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門者也?!奔词歉灞竞笤鋈胝摺?/span> 《旁證》注義大抵以李善注為主,兼及五臣可與李氏相證者。校列文字異同,亦以李本為主。搜采頗廣,號稱一千三百馀種,薈萃各家,間下己意。凡例謂引用何焯、陳景云、余蕭客、段玉裁及其師林茂春之說為多,“一概標名,以清眉目”;所引顧廣圻、孫志祖、朱綬、鈕樹玉、朱珔、姜皋等人之說,“皆于各條詳列姓名,亦不敢掠美”。然如《旁證》卷十《藉田賦》“靡誰督而常勤兮”云:“六臣本、《晉書》誰作推。按《釋名》:誰,推也,有推擇言不能一也。是誰與推通也?!睓z退庵批校翻毛氏汲古閣刻《文選》,此句作“林按,《釋名》:誰,推也,有推擇言不能一也。《晉書》作推督,是義通也?!薄杜宰C》未依凡例稱“林先生曰”,宜乎有攘奪之嫌也。 其書??币囝H稱精核。如卷七《吳都賦》注“枚乘《兔園賦》曰修竹檀欒,夾水”,《旁證》:“夾下當有池字?!苯烁卟藉浴端囄念惥邸?、《古文苑》皆有池字而增之。[102]然如卷三十《求通親親表》“乃臣丹情之至愿”,《旁證》云:“《魏志》情作誠。此恐誤?!焙B瑛《文選箋證》卷二六因襲退庵之說:“《魏志》情作誠,是也。此恐誤。本書《百官勸進今上箋》冒奏丹誠可證。蓋習用語?!睓z各本《文選》均作“丹情”,乃當時上表慣用之語,如蔡邕《王子喬碑》“歲終闋,發(fā)丹情”,江淹《為蕭拜太尉揚州牧表》“丹情實理,備塵珠冕”、《為蕭太傅謝追贈父祖表》“丹情靡諒,峻冊愈凝”,《宋書·殷景仁傳》“丹情??睿鱿U詹臁敝悺F淞x與“丹誠”“丹款”“丹悃”并無二致。唐鈔《文選集注》:“鈔曰:丹情,猶赤心也。”梁氏據(jù)《魏志》而以為誤,則不免膠柱。 反觀左海雖曾用功于《文選》,然多以六臣注為輯佚、考訂之材料。試舉《五經(jīng)異義疏證》與《三家詩遺說考》所釋“騶虞”為例。《五經(jīng)異義疏證》卷下: 比對退庵《文選旁證》卷八《魏都賦上》注《梁騶》天子獵之田曲也,《旁證》云: [1] 梁章鉅:《退庵文存》,《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0頁。 [2] 梁章鉅:《制義叢話》卷5,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頁。 [3] 梁章鉅:《制義叢話》卷9,第169頁。 [4] 梁章鉅:《制義叢話》卷16,第311頁。 [5] 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81頁。 [6] 梁章鉅:《歸田瑣記》卷2《曼云先兄家傳》,第34頁。 [7] 梁章鉅:《浪跡叢談》卷1,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頁。 [8] 梁章鉅:《浪跡叢談》卷3,第40頁。 [9] 《清史列傳》卷69《儒林傳下二·許宗彥》:“授兵部主事。就官兩月,以親老遽引疾歸,親歿卒不出?!敝腥A書局2016年版,第5571頁。 [10]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3頁。 [11]民國《閩侯縣志》卷84《許懿善傳》附德樹傳。原謂嘉慶丙戌進士,嘉慶無丙戌,此據(jù)光緒《臺灣通志》。 [12]梁章鉅:《退庵詩存》卷5,《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73頁。 [13]吳守禮:《陳恭甫先生父子年譜坿箸述考略》,《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文學科研究年報》第三輯,1937年。 [14]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3頁。 [15]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2,《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11頁。括號內(nèi)文字,皆系原詩小注。 [16]梁章鉅:《歸田瑣記》卷6《已刻未刻書目》條云:“《東南嶠外詩文鈔》三十卷,陳恭甫編修序,皆錄五代以前作,未刻?!钡?20頁。 [17]陳壽祺:《左海文集》卷6《東南嶠外詩文鈔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58頁。 [18]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第546頁。 [19]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4頁。 [20]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4頁。 [21]梁章鉅:《退庵詩存》卷首題詞,《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21頁。 [22]東方文化事業(yè)總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21冊,第296頁。 [23]沈津:《翁方綱年譜》,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第483頁。 [24]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卷55《退庵詩存》條,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7頁。 [25]陳壽祺:《左海文集》卷7《藤花吟館詩鈔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307頁。 [26]參見宋一明:《述陳壽祺與翁方綱之爭》,《國學季刊》第2期,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164頁。 [27]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答梁芷林兵備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17頁。 [28]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1,《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496頁。 [29]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7頁。 [30]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與梁茝林藩伯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30頁。 [31]陳壽祺:《左海文集》卷6《重編黃漳浦遺集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50頁。 [32]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8頁。 [33]見《福建文獻集成初編》集部第38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57頁;集部第41冊,第407頁。 [34]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1,《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497頁。 [35]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9頁。 [36]林家溱:《福州坊巷志》卷3,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頁。 [37]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1頁。 [38]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1頁。 [39]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2頁。 [40]陳壽祺:《左海文集》卷3《唐天祐四年瑯邪王師子銅爐銘釋文》,《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117頁。 [41]梁章鉅:《退庵詩存》卷20,《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214頁。 [42]陳壽祺:《左海文集》卷7《跋翁文簡公廷試卷》,《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317頁。 [43]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3頁。 [44]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9頁。 [45]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自注,謝章鋌輯《陳鄉(xiāng)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史部29冊影印福建省圖書館藏稿本,第174頁。 [46]沈覲宸:《卷阿館隨筆》,民國間稿本,福建省圖書館藏。 [47]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謝章鋌輯《陳鄉(xiāng)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第171頁。括號內(nèi)文字原為雙行小注。 [48]見《鰲峰載筆圖》,福建博物院藏。 [49]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謝章鋌輯《陳鄉(xiāng)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第174頁。 [50]梁章鉅:《歸田瑣記》卷4,第74頁。 [51]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與林少穆兵備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16頁。 [52]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卷6,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頁。 [53]謝章鋌《課馀續(xù)錄》卷3,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輯第15輯第149冊(二),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第3146頁。 [54]鄭光策:《西霞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3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49頁。 [55]參見宋一明:《述陳壽祺與翁方綱之爭》,《國學季刊》第二期,第150—164頁。 [56]同治《重纂福建通志》卷首有“道光十五年續(xù)修職名”,總纂魏敬中,協(xié)修鄭嘉玉等五人,校錄林廷相等十三人,其中或有名列“七紳”者。 [57]梁章鉅:《退庵文集·公致鄭夢白方伯祖琛啟》,《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314頁。 [58]梁章鉅:《退庵文集·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啟》,《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316頁。 [59]梁章鉅:《退庵文集·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啟》,《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317頁。 [60]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頁。 [61]梁章鉅:《退庵隨筆》卷16,《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374頁。 [62]《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412頁。 [63]阮元:《揅經(jīng)室一集》卷2《擬國史儒林傳序》,《揅經(jīng)室集》,第37頁。 [64]阮元:《儒林傳稿》凡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37冊,第618頁。 [65]焦循:《雕菰集》卷12《國史儒林文苑傳議》,《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89冊,第225頁。 [66]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9頁。 [67]梁章鉅:《退庵隨筆》自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173頁。 [68]梁章鉅輯:《宣南贈言》不分卷,清光緒間刻本,福建省圖書館藏。 [69]梁章鉅:《退庵隨筆》卷14,《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351頁。 [70]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3《三禮》,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第36頁。 [71]孫詒讓:《籀庼讀書錄》,《籀庼遺著輯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96頁。 [72]藤冢鄰撰,川路祥代譯,楊晉龍校訂《汪孟慈所謂海外墨緣的抄本與金阮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4期,第134頁。 [73]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3《三禮》,第36頁。 [74]梁章鉅:《退庵隨筆》卷1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356頁。 [75]梁章鉅:《試律叢話》卷7,第633頁。 [76]梁章鉅:《試律叢話》卷7,第633頁。 [77]梁章鉅:《楹聯(lián)續(xù)話》卷2,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6頁。 [78]梁章鉅:《浪跡叢談》卷5,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31頁。 [79]陳鐵民:《浪跡叢談續(xù)談三談》點校說明,第2頁。 [80]見薩士武《記道光福建通志稿被毀事》,《禹貢》第7卷第10期,1937年。 [81]《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史部39冊,第323頁。 [82]《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史部39冊,第359頁。 [83]梁章鉅《歸田瑣記》許惇書跋,第178頁。 [84]梁章鉅:《浪跡叢談》卷:2,第33頁。 [85]梁章鉅纂輯《師友集》卷3,道光間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86]陳壽祺:《左海文集》卷9《隱屏山人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354頁。 [87]陳喬樅:《禮堂遺集》卷3《誥授奉政大夫奉政公行實》,《清代詩文集匯編》第633冊,第43頁。 [88]阮元:《致陳喬樅書》,《左海文集》卷首,《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8頁。 [89]陳壽祺:《左海文集》卷4《與陳石士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179頁。 [90]陳用光:《太乙舟文集》卷5《再與國史館總裁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3冊,第342頁。 [91]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6,《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62頁。 [92]祁寯藻:《太乙舟文集序》,陳用光撰《太乙舟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3冊,第254頁。 [93]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答陳石士閣學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28頁。 [94]謝章鋌:《課馀續(xù)錄》卷1,《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15輯第149冊(二),第2959頁。 [95]李慈銘撰,由云龍輯《越縵堂讀書記》8,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93頁。 [96]張之洞:《書目答問》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頁。 [97]李詳:《媿生叢錄》卷6,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頁。 [98]李詳:《媿生叢錄》卷5,第82頁。 [99]袁行云:《梁章鉅著述多非自撰》,《文史》第19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 [100]穆克宏:《讀〈文選〉札記》,《文選學研究》,鷺江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頁。 [101]見《福建文獻集成初編》集部53冊。 [102]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卷5《吳都賦》,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109頁。 [103]陳壽祺:《五經(jīng)異義疏證》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頁。 [104]梁章鉅《文選旁證》卷8,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6頁。 宋一明,文學博士,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編審。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