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部國產(chǎn)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豆瓣評分8.3)再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壯美和詩意,掀起一股全民唐詩熱潮,成為中國影史動畫票房第二、暑期檔國產(chǎn)電影最高分。 筆者整理總結(jié)了各位詩人的人生軌跡,本文是該系列第三篇——“詩侯”高適。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o:p>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這些詩句出自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渤海郡蓨縣人(今河北景縣),唐朝唯一軍功封侯的詩人,《舊唐書》評曰:“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strong> 高適是盛唐詩人的杰出代表,與王之渙、岑參、王昌齡并稱為“邊塞四詩人”。同時,他又是盛唐詩壇“雙子星”——李白與杜甫的好友,三人合稱“梁園三劍客”。 然而,這位政壇、詩壇的“雙料明星”,大部分時候都窮困潦倒、碌碌無為,年過半百后卻迅速發(fā)跡、拜將封侯。 在電影《長安三萬里》中,高適作為第一主角,經(jīng)過了大量的藝術(shù)加工,與事實不符。比如年輕時有“閱讀障礙”,性格敦厚憨直(實際上政治嗅覺敏銳)。另外,現(xiàn)實中高適與李白相識已四十多歲,救郭子儀也與高適無關(guān)。 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中,高適又是如何厚積薄發(fā)、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
高適原本是將門之子。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名將,曾生擒突厥車鼻可汗、參與平定高句麗,官至隴右道持節(jié)大總管,封平原郡開國公,謚號“威”,死后陪葬乾陵。父親官至韶州長史,但在高適少年時便去世,高家也因此家道中落。 自幼習武的高適養(yǎng)成了豪情仗義、落拓不羈的性格。家族對其寄予厚望,高適也對建功立業(yè)充滿信心。 開元七年(719年),少俠高適帶著滿腔抱負,獨自一人“直驅(qū)長安,叩天子門”。也就是結(jié)交故舊,尋求舉薦入仕的機會。然而迎接這個地方小官窮兒子的只有四處碰壁罷了。隨后父親去世,高適變賣家產(chǎn),將父親安葬在洛陽祖墳。 開元九年(721年),失意的高適離開長安,客居梁宋鄉(xiāng)間(河南商丘),過上了“種瓜漆園里,鑿井盧門邊”的耕讀生活,缺乏生計時甚至四處找人接濟。
受祖父影響,高適對邊塞軍旅生活充滿渴望。開元十八年(730年),在梁宋為農(nóng)十年后,聽聞大唐與契丹開戰(zhàn),高適立刻放下躬耕,北上幽薊,希望從軍報國。 他本希望投身朔方(信安王李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幕府,轉(zhuǎn)了一圈,依然一無所獲。游歷三年后,失望南歸。 在游歷期間,高適對東北邊境軍旅生活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一路拜訪了各地有名的文人,并留下大量描寫邊塞及酬贈友人的詩作。他的文筆壯麗豪邁,與當時盛行的無病呻吟和華麗辭藻毫不沾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多歲的高適第一次參加科考,結(jié)果毫不意外地落榜了。但他在長安結(jié)交名流,與張旭、岑參、杜甫等人同游。 一年后,高適前往淇上(河南省北部)靠近淇水的地方建了一所別業(yè)。這里桑樹成林,田疇相連,遠離俗世,高適在這里隱居了兩年,寫下《淇上別業(yè)》。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適回到宋州(商丘睢陽),聽聞張守珪輕敵戰(zhàn)敗、謊報勝利邀功的消息。高適怒而寫下名篇《燕歌行》(以下為節(jié)選),傾訴胸中憤慨。自此,高適的詩名廣為流傳。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此后十年,高適一直耕種于宋州,同時每年出游四方,廣結(jié)好友。 天寶三年(744年),41歲的高適遇見了結(jié)伴同游梁宋的李白(44歲)、杜甫(33歲)。這一年,李白不甘于作為皇帝的“寵物”,向玄宗請辭,被賜金放還。 三人登臺賦詩,縱獵孟渚澤,同游王屋山陽臺宮尋訪司馬承禎,后行至山東及江蘇北部。白日縱馬馳騁,夜里舉杯暢飲,幾個月的結(jié)伴旅行讓三人收獲了人生摯友,被稱為“梁園三劍客”,并分別留下詩篇相贈,成就了大唐詩史的佳話傳說。 晚年飽受戰(zhàn)爭摧殘、貧困潦倒的杜甫作《昔游》《遣懷》等詩,多次回憶此次同游經(jīng)歷: 《遣懷》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芒碭云一去,雁鶩空相呼。 梁園一別后,三人從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李白開始尋仙問道,杜甫準備科舉應試,高適則仍在苦苦等待沙場點兵的機會。 兩年后,受書法家李邕邀請,高適赴臨淄與李白、杜甫再次相聚。 天寶六年(747年),宰相房琯被貶,作為門客的著名琴師董庭蘭被迫流浪,遇到了好友高適。高適此時同樣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他為好友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送別詩《別董大二首其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既是對董大的贊美和安慰,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雖然此刻高適連買酒錢都拿不出,但他仍對未來抱有信心,而屬于他的好運也將不遠了。
天寶八年(749年),熬了大半輩子的高適終于遇見伯樂。在睢陽太守張九皋(張九齡之弟)的舉薦下,高適參加有道科考試并一舉中第,授封丘(屬新鄉(xiāng))縣尉一職(相當于縣公安局局長,從九品)。 作為縣令的下屬,縣尉只是一個雜事眾多的芝麻官,活在蠅營狗茍之中。在《封丘作》一詩中,高適表達了對趨奉長官與壓迫百姓的苦悶(“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第二年,高適受縣令委托,前往位于北方邊境的清夷軍(駐地在今河北懷來)運送士兵。這里地處燕山以北,屬于安祿山的地盤。 一路上,高適見證了北方的荒涼與凄苦,他滿腹的雄心壯志無處施展?;胤馇鸷?,他辭去官職,前往長安繼續(xù)尋找機會。此時的他已經(jīng)四十九歲了。
天寶年間,隨著邊境地區(qū)節(jié)度使的設(shè)置,節(jié)度幕府可以根據(jù)需要任命一部分官員,并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認。邊塞詩人岑參便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擔任判官,這讓高適看到了機會——這條路可以避開無數(shù)小官職位的磨煉,直接擔任軍隊職務。 天寶十一年(752年),高適投入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帳下,哥舒翰舉薦高適為左驍衛(wèi)兵曹(正八品下),并擔任掌書記一職。高適與哥舒翰相得甚歡,年過半百終于迎來人生騰達的轉(zhuǎn)折點。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高適出任左拾遺(從八品),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正八品下),輔佐哥舒翰鎮(zhèn)守潼關(guān)。 叛軍攻克洛陽后,很快兵臨潼關(guān)。宰相楊國忠召集百官商議對策,朝中文武皆不知所措,高適挺身而出,建議玄宗立刻拿出皇宮最后的財物,招募敢死之士堅守長安,但未被采納。 在玄宗的多次催戰(zhàn)下,哥舒翰揮淚出潼關(guān),中伏大敗,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潼關(guān)失守,哥舒翰被俘,長安失去了最后的軍事屏障。 在叛軍達到長安之前,高適從潼關(guān)逃回,此時皇帝已經(jīng)西逃。高適機敏地抄了秦嶺一條近道——駱谷道,在河池郡(今寶雞鳳縣)追上并謁見玄宗,上《陳潼關(guān)敗亡形勢疏》,痛訴潼關(guān)失利的情況。雖然上級哥舒翰已經(jīng)投降,但玄宗沒有追究高適,反而對他的忠勇印象深刻,提拔他擔任侍御史(從六品下)。 到成都后,高適擢升諫議大夫(正五品上)。玄宗任命幾位皇子擔任節(jié)度都使時,高適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將國家分成幾部分交給各個皇子并不是好主意,但玄宗沒有采納。 至德元年(756年),當永王李璘緊鑼密鼓地準備軍隊時,江陵長史李峴一看大事不好,立刻趕往寧夏面見唐肅宗說明情況,并提到高適曾經(jīng)反對永王的任命。 于是肅宗立刻召見并問計于高適。高適深刻剖析了南方地區(qū)的重要性,以及永王必敗的原因,凸顯了其準確的政治遠見。 十二月,永王率水軍東巡,順長江而下,打出了“收復河南”的旗號,實則只為掩蓋割據(jù)江南的意圖。肅宗設(shè)淮南節(jié)度使,駐地揚州,任命高適為首任淮南節(jié)度使(正二品,相當于軍區(qū)司令員 政委 省委書記 省長),兼御史大夫(從三品)、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三品),與淮南西道節(jié)度使來瑱、江南東道節(jié)度使韋陟共同出兵,會師于安州(今湖北安陸)。 開戰(zhàn)前,高適寫下《未過淮先與將校書》,曉諭敵軍認清形勢、歸順朝廷。這一攻心計立竿見影,永王軍隊未戰(zhàn)而士氣低落。 至德二年二月(757年),三千唐軍進駐長江北岸的戰(zhàn)略要地瓜步(今南京六合),“廣張旗幟,列于江津”,用疑兵計挫傷敵軍士氣。 永王和兒子李偒隔江遠望,心生恐懼。大將季廣琛深知大勢已去,令諸將領(lǐng)軍四散而去。當夜,唐軍沿江列陣,每個士兵“人持兩炬”,虛張聲勢。眼看唐軍即將渡江,永王帶著家眷和親信連夜奔逃。 次日清晨,發(fā)現(xiàn)唐軍并未渡江,永王急忙入城收攏散兵,仍想抵抗。結(jié)果此時唐軍突然渡江,交戰(zhàn)中李偒中箭受傷,叛軍士氣瓦解一哄而散。永王帶著少量殘軍想要借道江西南逃嶺南,卻被江西采訪使皇甫侁攔下,結(jié)果李偒被殺,永王中箭被俘,很快又在驛館中被殺。
在永王之亂中,高適和李白站在了對立面。永王想借李白的名聲招攬英才,于是三顧茅廬請李白出山。李白仍渴望一展抱負,但他政治敏感度太低,相信永王是拯救大唐的救星。 叛亂平定后,李白成了附庸篡位者的從犯,被囚禁尋陽(今江西九江)。李白寫了一首《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讓朋友帶給高適。高適沒有回應李白的求救信,甚至把兩人的來往書信都燒了。在任何時期,謀反都是難以寬恕的重罪,高適擔心被牽連也是人之常情。 從另一個角度看,李白雖是永王集團的邊緣人,卻是永王陣營中唯一舉國皆知的名士。高適作為平叛軍的統(tǒng)帥,如果出面營救李白,反而會促使朝廷的注意力聚焦在李白身上,很可能加重罪責。因此,或許這就是高適最好的選擇。 然而,高適的無動于衷讓李白感到義憤。李白似乎在詩文集中刻意刪去了那段三人漫游的記錄,并在《君馬黃》《箜篌謠》等詩中表達了對交友之道的質(zhì)疑,兩人友情最終走向決裂。
就在平定永王之亂的同年(757年),著名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打響了。 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出18萬精銳部隊圍困睢陽。睢陽守將張巡、許遠率領(lǐng)不到7000唐軍與叛軍斗智斗勇,前后歷經(jīng)400余戰(zhàn),殲滅叛軍12萬人,在彈盡糧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守城池10月之久,從此叛軍再也無力南下。此戰(zhàn)為朝廷保住江淮稅賦、恢復元氣、收復兩京爭取了寶貴時間。 在此期間,高適一直忙于四處修書搬救兵,但睢陽周邊唐軍全都按兵不動。后來高適奉旨率軍解圍,與叛軍激戰(zhàn)時,睢陽已陷落三日。 乾元元年(758年),由于高適太敢說話,得罪了權(quán)宦李輔國(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被貶為太子府少詹事(正四品上)。 第二年,高適被外派擔任彭州(屬成都)刺史(從三品)。恰好棄官南下的杜甫也抵達成都,在西郊蓋了一座草堂。在成都的日子,杜甫時常貧困潦倒、缺衣少飯,幸好高適多有照拂。 杜甫作詩酬謝:“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有時高適公務繁忙忘了接濟,杜甫也毫不客氣的寄詩提醒:“百年已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可見兩人情誼之深。
上元二年(761年),梓州(今綿陽三臺)副使段子璋造反,殺死虢王李巨,東川節(jié)度使李奐兵敗逃往成都。高適率領(lǐng)彭州兵馬與西川節(jié)度使崔光會合攻滅段子璋。此后,高適和杜甫的一位熟人嚴武就任西川節(jié)度使,但很快嚴武被召回京,高適因功擢升西川節(jié)度使(正二品),這是高適一生中另一次高光時刻。 第二年,高適擊敗了四川地區(qū)最后一個反叛者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戰(zhàn)亂時,杜甫避難梓州,與高適分離。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高適接連損失了松、維、保三州和云山城,被皇帝召回,取代他的又是嚴武。杜甫回到成都,但再也沒有見過高適。 回京后,高適任刑部侍郎(正四品下)、散騎常侍(從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進封渤??h侯。 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回到長安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后追封禮部尚書,謚號“忠”,成為盛唐時期少有的文武雙全、功德圓滿的詩人。
縱觀高適一生,起步極晚,但爆發(fā)力極強,年近半百始入官場,短短十幾年就封侯拜將。與李杜相比,高適具有極強的政治判斷力,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他的詩洋溢著恢弘豪邁的盛唐氣勢,還為唐朝詩歌注入了一股蒼茫壯闊的豪情。從他的詩作中,也能看出作為政治家洞察世事、體察民情的獨到眼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