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他年近九旬,卻依然早晨爬起來細致批閱奏折。在這六十年的皇位生涯里,乾隆皇帝早已習慣了辛勤工作的生活節(jié)奏。然而,當他意識到自己即將邁入第六十一個在位年時,乾隆皇帝的內(nèi)心升起了退位的念頭。 乾隆皇帝的退位困局多年前,他曾在宴會上公開表示,自己最多當六十年皇帝,絕不超過爺爺康熙皇帝的六十一年統(tǒng)治時間。這不是虛名,而是乾隆對康熙的崇敬與敬仰。乾隆自小就對祖父康熙皇帝極為仰慕,康熙功績卓著,使得清朝國力達到鼎盛,乾隆對此向來心懷崇敬。他認為皇位不是家天下的玩物,自己決不能超過祖父的治世時間,這是對先人的一種傳統(tǒng)與美德的尊重。如今,這個諾言已經(jīng)到了需要兌現(xiàn)的時刻。 乾隆陷入了退位的困境。他一方面覺得應該履行諾言傳位,但另一方面也深知皇權(quán)不可輕易拱手相讓。這一次,即使是玄燁大帝也難以抉擇。 乾隆是一個務實的人,他不會漫無目的地坐在龍椅上。但同時統(tǒng)治天下也已經(jīng)成為他的一部分生命,皇權(quán)對他有著巨大的精神意義。放手讓位無異于截斷自己的一條臂膀,這對乾隆來說極為痛苦。 最終,乾隆決定讓位給自己的兒子永琰,但自己仍以太上皇的身份留在皇宮,極力掌控大權(quán),不讓嘉慶皇帝過于張揚。這讓嘉慶皇帝深感不滿,但又無可奈何。乾隆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傳位給兒子永琰。他希望自己的血脈能夠延續(xù)皇統(tǒng),也想看看兒子是否能有作為。但他清楚這皇權(quán)不能完全拱手讓人,因此退位后還住在皇宮,每日查看奏折,不放心將大權(quán)交給兒子。嘉慶皇帝對此憤憤不平,他希望能夠親力親為,施展抱負,但父親的刻意控制讓他無從展露頭角。這讓二人之間漸生嫌隙。 乾隆固步自封三年 再無作為1795年2月9日,乾隆皇帝正式傳位給嘉慶皇帝,自己成為太上皇。對乾隆來說,這無疑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他在位六十年,處理了無數(shù)大事,功業(yè)巨大。如今把皇位傳給兒子,自己退居二線,乾隆免不了失落和不舍。 成為太上皇后的乾隆仍住在皇宮中的養(yǎng)心殿,他命令兒子嘉慶皇帝不能搬來與自己同住。每日,太上皇都著素服,親自查看奏折批閱,處理朝政大事。他時常重復著“朕已退位”的話語,卻仍然緊緊握住大權(quán)不放。乾隆表面上退位讓賢,但內(nèi)心依然念念不忘皇權(quán),仍想掌控大局。他讓兒子嘉慶不能和自己同住養(yǎng)心殿,每天還是批閱奏折,決定大事,只是不再稱皇帝,這讓嘉慶皇帝失望與憤懣。 嘉慶皇帝對此憤憤不平,但又無可奈何。他試圖爭取處理政事的權(quán)力,但老父親總是直接下旨,完全不與他商議。嘉慶皇帝只能在乾隆太上皇的操控下成為一個傀儡。嘉慶已不是當年那個需要父親教導的小皇子,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理想,想要打理國政大事,但父親絲毫不給他施展空間。這讓嘉慶皇帝倍感挫敗,卻又不便公開和父親對抗,深感自己就像一個被人控制的木偶。 退位后的第一年,乾隆舉行了盛大的千叟宴來慶祝自己的長壽。這是他向爺爺康熙學習的傳統(tǒng),可這一宴席卻以悲劇收場。許多目不識丁的老臣因暴飲暴食而病倒夭亡,讓乾隆陷入了哀痛之中。乾隆希望通過千叟宴炫耀自己的權(quán)勢,但結(jié)果卻是悲劇。原本熱鬧的宴會突然變成了送葬的隊伍,許多老臣橫尸宴席之間,這個本該慶賀的日子成了吊唁的時刻。乾隆萬分自責與痛心,他陷入了長時間的自我封閉與哀思之中。 第二年,白蓮教的起義活動日漸高漲,這讓乾隆深感憂慮。他直接出面指揮鎮(zhèn)壓,再一次沒給兒子嘉慶皇帝施展政治手腕的機會。嘉慶皇帝對老父親的刻意壓制越發(fā)怨憤。乾隆認為白蓮教會危害國家社會秩序,必須嚴厲鎮(zhèn)壓。他再次覆蓋兒子的決定,直接派兵去平叛。嘉慶皇帝對此極為憤懣,他希望能通過處理這次叛亂表現(xiàn)自己的魄力,但父親的刻意掣肘讓他再次失望。他認為父親根本不信任自己,不愿意把權(quán)力拱手相讓。 第三年,乾隆的心腹和珅去世,他直接任命和珅的嫡傳弟子穆克登接替為軍機大臣,再次無視了嘉慶皇帝。這成為了乾隆與嘉慶關(guān)系決裂的導火索。和珅是乾隆最信任的心腹,對他有著特殊的情感依戀。和珅死后,乾隆下意識地想讓弟子接班,以維持自己的影響力。他再次沒有考慮兒子的感受,直接任命自己人,這導致嘉慶皇帝徹底和他翻臉。 對乾隆來說,太上皇的三年可以說是風光之中浮起陰霾。他固步自封,不傳實權(quán),致使兒子與自己漸行漸遠。又在退位之時舉辦昂貴的千叟宴來彰顯虛名,政事處理也全然沒有考慮到嘉慶皇帝,這讓本已脆弱的父子關(guān)系徹底破裂。對乾隆晚年的評價,后人不免見仁見智。但可以說,他的所作所為加速了皇權(quán)的衰微。 也許,如果乾隆當初直接傳位給嘉慶,父子關(guān)系會更融洽一些。但對乾隆來說,皇權(quán)不可輕放,所以即使退位,他也要保有實權(quán),哪怕是以犧牲家庭關(guān)系的方式。這成為晚年乾隆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遺憾。 嘉慶即位后將心腹賜死 乾隆遺憾永世1820年2月25日,乾隆皇帝在養(yǎng)心殿駕崩,享壽八十七歲。嘉慶帝即位后的第十五天,就以“十惡”之罪將乾隆的心腹和珅賜死。對乾隆而言,這無疑是對他的無聲控訴和最直接的報復。 和珅此前不斷刁難嘉慶皇帝,還公然頂撞他是“兒皇帝”。現(xiàn)在,沒了乾隆的庇佑,和珅自然難逃一死。在乾隆駕崩后的宮廷權(quán)力交接過程中,和珅試圖依靠自己的勢力把持大局,這觸怒了嘉慶。于是嘉慶即位后便將和珅處死,以儆效尤。 對乾隆來說,和珅可謂是心腹中之心腹。這位大紅人不僅幫助乾隆處理政事,還常與乾隆跳戲子,一同品評文玩,關(guān)系極為親近。乾隆去世后,和珅很快被賜死,想必會使老皇帝在九泉之下倍感遺憾。乾隆對和珅有著特殊的信任與依賴,甚至有過分倚重之嫌。沒了自己的庇護,和珅立刻被兒子賜死,這無疑是對乾隆的嘲諷和報復。 另一方面,乾隆一生中也許最為遺憾的,是與兒子的疏遠。嘉慶帝繼位后將和珅賜死,也表明他對乾隆的不滿已達頂點。作為父親,乾隆在晚年固步自封,沒有將皇權(quán)心甘情愿地傳給兒子,這無疑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失誤。 人到老年,最盼望的就是兒孫環(huán)繞。但乾隆與嘉慶卻親心日漸生疏,最后成了勢不兩立的關(guān)系。這份父子間的誤會,想必也會令乾隆皇帝在最后時刻感到無限遺憾。 雖然乾隆皇帝在位時期鼎盛一時,但他在太上皇三年中的所作所為,以及他與兒子之間日益交惡的關(guān)系,都昭示著這位老人家晚年的孤獨與失意?;蕶?quán)是如此虛無,它帶來的榮耀轉(zhuǎn)瞬即逝,徒留下一段段遺憾與傷感。 結(jié)語人都會老,皇帝也不例外。乾隆老去后,漸漸失去了年輕時的雄心壯志與開拓進取的精神。也許無論多高的地位,到了生命的最后,仍需要家人的陪伴與體諒。只是乾隆為時已晚,這份遺憾將隨他入土,永世難忘。 乾隆皇帝的一生,既有盛世治下的輝煌榮光,也有退位之后那些隱藏在光鮮皮囊之下的遺憾與嘆息。但無論如何評價,他都將永遠定格在歷史長河中,成為這國家發(fā)展進程中一座豐碑式的符號。 |
|
來自: 涂鴉吧 > 《文化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