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殼為罌粟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罌粟的成熟蒴果的外殼。原產(chǎn)國外,我國部分地區(qū)的藥物種植場有少量栽培以供藥用。夏季采收,去蒂及種子,曬干,醋炒或蜜炙用。 【處方用名】 罌粟殼、米殼、炙米殼、御米殼。 【性味歸經(jīng)】 酸、澀,平。歸肺、大腸、腎經(jīng)。 【功效主治】 本品酸澀收斂,上能斂肺、止咳,下能澀腸止瀉,并兼有止痛作用。 1、斂肺止咳:用于肺虛久咳,自汗。治虛勞喘嗽不已,自汗者,配烏梅等同用。 2、澀腸止瀉:用于久瀉久痢不止,常配訶子、肉豆蔻等同用。 3、止痛:用于心腹及筋骨肌肉疼痛,可單用或配入復方中應用。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止咳咳蜜炙用,止瀉止痢止遺可醋炒用。 【使用注意】 咳嗽或腹瀉初起忌用。不宜過量或持續(xù)服用,以防腫毒或成癮。 【參考資料】 《本草綱目》:“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薄八嶂魇諗?,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咳嗽諸痛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以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p> 《本草求真》:“功專斂肺,澀腸、固腎,凡久痢久痢脫肛,久嗽氣乏,并心腹筋骨諸痛者,最宜?!?/p> 藥物成分:含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堿及罌粟殼堿。 藥理:主要是鎮(zhèn)痛、鎮(zhèn)咳、抑制呼吸和使胃腸及其括約肌張力提高,消化液分泌減少,便意遲鈍,因而導致止瀉及便秘。 (內(nèi)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 【國家嚴令禁止非法種植、銷售、使用罌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