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是一種繪畫活動中的觀察方法,一種視覺現(xiàn)象,是研究視覺畫面空間的專業(yè)術語,也是從本質(zhì)上認識事物的一種科學手段。透視學的發(fā)展,大大推動了歐洲古典寫實繪畫的進步。在透視學產(chǎn)生之前,透視現(xiàn)象在中西方繪畫中,仍然是有所反映的,只不過依據(jù)的不是科學的透視原理,而是視覺層面的感性認知。在中國早期繪畫中,透視現(xiàn)象其實一直存在,只不過通常隱蔽于造型之中,因中國畫的造型手段獨特,透視也沒有被完全認知,物象的透視感不明顯。南北朝時期的畫家兼理論家宗炳,在公元5世紀就已經(jīng)領悟到“視線錐體”的原理,并提出“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nèi)”的看法,且他在《畫山水序》中提到,“且夫昆侖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shù)里,則可圍以數(shù)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彌小”。他的大體意思就是說,昆侖山很大,我們眼睛的很小,這兩者雖然不同,但是由于距離遠近的不同,卻可以用很小的眼睛,將昆侖山之大折射進入我們的眼睛,雖然只是它的輪廓,細節(jié)不是很詳細,而且越遠越小,就是近處大且清晰,遠處模糊而小,也就是西方的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由此可知,中國人對繪畫透視認知的淵源。宗炳的這種對繪畫透視的觀點,有點接近于西方的鏡面成像法則,而且這個觀點,還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多年,因為這個觀點與焦點透視觀接近,并沒有被我們的前人認可接收,也就沒有得到廣泛的研究、推廣與使用,特別是文人繪畫意象造型理念的產(chǎn)生,使中國畫藝術有了最為核心的精神內(nèi)涵,與西方繪畫的透視,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雖然得不到文人士大夫的認可,但在我們前人的很多繪畫作品中,透視還是有所體現(xiàn)的,因為所有的自然物象,在現(xiàn)實中的透視現(xiàn)象是真實存在的,繪畫中無法回避,只要繪畫都會有所體現(xiàn),如敦煌壁畫中的一些宮廷建筑的透視感就非常的明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建筑透視感也是很強的,才有較為真實的立體感,雖然說這些建筑的立體感、空間感,和西方繪畫所追求的真實性有所不同,也不一定完全符合西方透視學的原理,同時又因表現(xiàn)技法的不同效果完全不同。雖然通過這樣的透視觀表現(xiàn)的物象,不一定科學和合理,但在視覺感官的層面,已經(jīng)和西方的繪畫透視有所接近,這種透視觀,在明代的著名畫家仇英的作品中,又有了進一步的展現(xiàn),如圖,清代袁江、袁耀的界畫,更是將中國畫的立體透視,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如圖,即使他們繪畫作品中的透視,并不是完全科學的,但是已經(jīng)有了較為強烈的,更接近于西方焦點透視的透視感了,即便如此,這也只是透視在中國畫中的非主流體現(xiàn)。我們的主流繪畫透視,是不追求這樣的畫面透視效果,因為那樣的畫面過于的刻板而生硬,遠離中國畫所要追求的暢神目標,也約束了中國畫意象造型與筆墨意趣的充分展現(xiàn)。主流的中國畫,體現(xiàn)的是建立在莊禪哲學基礎上的藝術觀念,以文人畫為代表,這樣的藝術觀和王微與宗炳的“暢神說”,相吻合,都是強調(diào)主、客體的融合,自然與精神的合一,他們主張的就是繪畫的暢神功能,不必追求山水畫表面的真實,就是更接近自然山水,而是主張藝術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精神作用,把自己同自然融合在一起,主客觀相融合,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神品”與“逸品”。如此看來,西方的透視因為約束太多,完全遵從自然,也就失去了自我,無法達到主客觀相融的藝術境界,所以中國的歷代藝術家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并創(chuàng)造了散點透視,打開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廣闊天地。今天我們將西方的焦點透視與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分為感性透視和理性透視,是有一定道理的,感性透視出于直覺和經(jīng)驗,非科學透視,中國畫中的透視即屬于感性透視,再結合中國畫的意象造型理念,共同構建中國畫比較完備的藝術體系。傳統(tǒng)的繪畫不論是中國畫還是西畫,不論是焦點透視還是散點透視,都是有一定的透視法則,散點透視有散點透視的一些規(guī)律與法則,但是繪畫發(fā)展到現(xiàn)代,受抽象派現(xiàn)代藝術的影響,更多的趨于平面化,而不追求立體真實的空間效果,講究二維空間的藝術變化,即使是立體的物像,也只是追求局部的物象本身立體感。如西方的立體派作品,其實都是更趨向于現(xiàn)在的圖案創(chuàng)作法則,是二維空間的圖案化的藝術創(chuàng)作,只是其創(chuàng)作的藝術思想與手法和圖案不同而已,其實圖案也是繪畫的一種稱謂,現(xiàn)代的一些平面化藝術作品,跟圖案在視覺層面已經(jīng)非常接近,因為沒有“透視”、沒有立體空間的約束,不追求真實的自然,而著力展現(xiàn)藝術家內(nèi)在精神層面的表現(xiàn),就變得更加的自由而豐富多彩,如畢加索馬蒂斯的繪畫,還有現(xiàn)代很多平面化、抽象化的藝術作品,向我們展現(xiàn)了更為自由奔放的藝術世界。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即使學過西畫,知道西方的焦點透視,也不是就能科學的掌握焦點透視,當然也沒有那個必要,只有學過建筑繪畫的人,才能真正科學的認識與掌握。繪畫從寫實到抽象,實際上是對傳統(tǒng)繪畫的一種不滿。畫家不滿足當時的寫實狀況,想方設法的抽象化,而我們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就已經(jīng)很抽象了,特別是在敦煌壁畫中,這樣圖案化的繪畫作品很多。如圖。其實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早期人類的繪畫,不論是巖畫、壁畫、還是各種器物上的繪畫作品等,大多是二維空間的平面藝術表現(xiàn),更像今天的圖案,因為原始的人類在現(xiàn)實世界的立體空間中,對自然物象的透視,還沒有掌握。一個是從思想意識上沒有認識到,還有就是從技術表達的層面,可能也還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沒有完成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這也是原始人類對自然世界的直觀認識與表現(xiàn),作品都是平面的視覺效果,即使是多層次的畫面,也是多個平面的疊加,這個過程對原始人來說,是復雜而有難度的,需要長時間的不斷學習進步,認識、磨練、總結。隨著人類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思維發(fā)展變化,人類思想意識的不斷進步,才逐漸能夠駕馭這樣的立體空間,透視現(xiàn)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接受的是感性透視,并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散點透視方法,而西方人接受的是理性透視,也就是焦點透視,通過科學的方法認識了自然界的透視規(guī)律,由此而創(chuàng)造了完全不同的東西方繪畫藝術。今天,不論是中國畫還是西畫,都在吸收平面繪畫的各種優(yōu)點,這種返璞歸真,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又回到了繪畫的原點,很多藝術家在追求簡單、率真、自然的創(chuàng)作,回望歷史,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似乎更符合現(xiàn)代繪畫創(chuàng)作的意識與精神。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的精神一生都在成長,人類的發(fā)展史也是在不斷進步的成長史,藝術觀念也同樣如此,而且這種成長是自然而然的,向著必然發(fā)展方向前進,雖然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這樣的成長很難。尤其是到了一個頂峰之后更難,那么人類的藝術,由平面到立體,由具象到抽象……這樣的發(fā)展過程,是不是到了巔峰之后的,又一次自我反思、否定與跨越呢,這需要時間的檢驗。為此我們對根植于中國文化沃土的中國畫藝術,應該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更加深入的研究。因為中國畫的透視是“感性透視”,不是自然中所固有的形態(tài),是藝術家根據(jù)主觀需要去創(chuàng)造運用的,曾經(jīng)有人說中國畫不講究透視,其實當你深入了解后,你才知道中國畫的透視,才是真正的凌駕于透視之上的天人合一,是真正的藝術,從精神的層面認識理解透視規(guī)律,并最早運用到繪畫之中的畫種。中國畫的透視法,充分發(fā)揮了畫家的主觀能動性,一切以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需要為目的,畫家觀察物象的點是靈活的,可以不把自己確定在一個地方,或者說不受自然限制的,自主的移動位置觀察物象,同時也不會受到可見視域、視點的限制,而是根據(jù)畫面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將觀察點,移動到心中的所需要的視點上,有時還可以在一個想象的視點上,比如說空中,畫出心中感悟的物象,自然中的物象完全為我所需,為我所用。并且大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只要畫面需要,都是可以的,當然對于畫面來說,不需要的,該刪減的就應該刪減,這是需要畫家靈活掌握運用的一個基本法則,正如石濤所言“搜盡奇峰打草稿”。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高視點的俯視圖,張擇端不可能都在那么高的地方去觀察物象,而是凝練了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這種“移動視點”,打開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新境界,當然要駕馭好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需要經(jīng)過非??炭嗟挠柧殻趭^的努力才可以實現(xiàn),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畫能夠表現(xiàn)“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之所在,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極具豐富內(nèi)涵的畫面,西方的焦點透視是無法完成這樣的作品,為此我們的古人將中國畫的透視總結出著名的“三遠法”。這是由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首先提出的山水畫構圖法,即平遠、深遠和高遠法。1.仰視法(高遠法),“自山上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這種自山下看山上的觀察方法,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類似于西畫的金字塔式、紀念碑式構圖,屬于仰視觀察物象,可以取得雄渾巍峨,大氣壯闊的畫面效果。以北宋范寬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圖》最為經(jīng)典,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這種紀念碑式的創(chuàng)作方法,就適合使用仰視透視法。這種撲面而來的門板式大山,對人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從而與觀者在心靈上產(chǎn)生強烈的心靈感應。范寬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鄉(xiāng)陜西關中一帶雄闊壯美的山岳,今天有很多的研究學者,在范寬的家鄉(xiāng)關中一帶,找到了類似于《溪山行旅圖》的山峰形象,范寬本身就是非常注重寫生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通過此幅作品,我們可以完全清晰地感受藝術家,對景創(chuàng)作的真摯情感,當你只有真正的站在那樣的山岳之中,自然給你的心靈沖擊,才會讓你產(chǎn)生這樣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運用渾厚的筆墨,真實的表現(xiàn)了蒼茫厚重的藝術畫面,也為我們今天留下了數(shù)幅非常經(jīng)典的名作,值得我們永遠的珍藏。這種仰視構圖法,很適合當代主旋律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2.平遠透視法,平遠透視法與西畫的透視觀察方法大體相同,因為這種方法,更接近于人類觀察自然的真實視角,這種透視方法,唐宋時的一些藝術家就已經(jīng)掌握,并有運用這種方法的作品存世,如宋郭熙的《窠石平遠圖》就是較為典型的代表,如圖。至元代已有不少畫家,能夠充分運用平遠法來創(chuàng)作中國畫了,平遠法很適合表現(xiàn)湖山水景,作品的特點是近處的景物雄厚高大,遠景則幽遠平實。如元吳鎮(zhèn)的《雙檜平遠圖》就是比較典型的代表作。該圖應該是取材于杭州一帶江南景色,翠巒平岡山色秀麗,近處山地上,獨然挺立著兩株高大奇絕的老樹,曲枝盤旋,樹身上端一枝梢下彎,枝杈半枯,有龍拏虎護之姿,古樸蒼勁,畫家用筆堅挺蒼厚,似樹如石,展現(xiàn)了凌云躍空的雄強之勢。畫面中湖沼溪澗的綠原間,有高低錯落的丘陵,營造了風光旖旎,景色宜人的畫面,作品中的視平線被壓得很低,是作者寫生有據(jù)的生活體驗,觀賞者在作品前達到豁心目而舒襟懷的藝術效果。在當下山水畫寫生過程中,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景象,因此此法也被常用。3.俯視法(深遠法),畫面視點較為集中在深遠處,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在創(chuàng)作時,前景往往刻畫得細致入微,使得一眼望去縱深感極強,這種方法畫大場景的山水時更顯開闊,可表現(xiàn)出一定氣勢。歷史上使用深遠法的作品很多,而我卻特別喜歡現(xiàn)代金陵畫派錢松巖的作品,錢松巖有數(shù)幅用深遠法,表現(xiàn)江南田園風光的作品,如《常熟田》就是采用了深遠俯視法,滿構圖創(chuàng)作的,此幅作品不大,卻有萬千氣象,他將所有的物象均放置在作品的下方,并由近向遠逐漸的展開,包括大山的山頂,舉目遠眺,從山腳下沿湖而建的白墻黑瓦的江南民居靚麗整潔,小橋流水帆船點點,兩岸平整的良田隨著田間蜿蜒的河道伸至遠方,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充分展現(xiàn)了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繁榮昌盛的新氣象。這幅畫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畫俯視構圖的杰出魅力,而這幅作品正是錢松嵒先生1963年在江南寫生時,根據(jù)在常熟虞山所見,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新景象有感而作的,這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出寫生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也只有寫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才能更為真切的打動人,如果藝術家不能被自然所感動,那你又怎能感動觀者呢,所以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仿佛是畫家心靈的寫照,他是藝術家,將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與對生活的熱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產(chǎn)物。 一幅完美的中國畫完成,離不開中國畫的散點透視、筆墨技法,同時“意象變形”作為中國畫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在中國畫的寫生創(chuàng)作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允許畫家對物體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形和抽象處理,以追求更高層次的表現(xiàn)效果。如在山水寫生中,可以把小樹畫成大樹,可以把有枝葉的樹,畫成秋天落葉的枯樹等等,只要畫面需要,這種手法能夠使畫面更具有想象力和藝術性,比如山川的曲折和變形、花鳥的略微夸張等,共同構成了中國畫一個較為完整的創(chuàng)作體系。總之,中國畫并沒有像西方繪畫那樣嚴格遵循透視法則,而是在獨特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追求下,通過多種表現(xiàn)手法來表達畫家的內(nèi)心感受和想象力。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如果僅僅只是在書齋之中,那么我們參考古人的一些創(chuàng)作方法,融合古人的一些作品,稍加變化即可,但如果在對景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透視就是不可回避的問題,這一點凡是有過寫生經(jīng)歷的人,都會有著比較深刻的感受。特別是當我們在面對自然中的建筑物時,透視是很容易困擾著我們的手腳,如果完全按照自然物象,展現(xiàn)給我們的真實效果去畫,畫面一定會是刻板僵硬的,很容易畫成西方的風景畫,這時候就需要充分的發(fā)揮藝術家,在寫生創(chuàng)作中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進行適當?shù)呐惨?、變形與夸張,這時中國畫的“意象變形”手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比純粹以自然為范本,照樣模寫難度更大,駕馭起來全憑經(jīng)驗的積累。比如我現(xiàn)場對景創(chuàng)作的這幅《西河古鎮(zhèn)》,是一幅以建筑為主的仰視的作品,前面的樹木雖然在畫面中占據(jù)了一定的比例,同時也是作為畫面的近景,刻畫時要注意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在大的細節(jié)刻畫中,又要注重整體的把握。但我通過樹的姿態(tài)夸張、挪移,讓開主要的空間,降低樹干,刪除不必要的樹枝,讓它對后面的建筑起到一種視覺的引導作用,因為這才是我需要表現(xiàn)的畫面的重心,后面的建筑因為是仰視,有較大的透視角與消失點,特別是從側面看,建筑物的透視線非常的明顯,如果真實表現(xiàn),是極其別扭與不舒服的,也會顯得特別的夸張與不真實。因此,我在創(chuàng)作時特意的將建筑物后面的透視線抬高,不讓透視角度過大,產(chǎn)生心理的不適,這樣表現(xiàn)出來畫面的效果,反而會讓我們感覺到比較舒服一點,因為我們在自然中觀察物象最舒服的角度是平視,仰視和俯視都沒有平視,讓我們視覺感舒服,但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仰視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氣勢壯闊的畫面效果,平視則更為真實,更有親和力。自然中的山水似乎在對景創(chuàng)作時,不需要考慮透視,因為山石的結構,沒有那么明顯的透視線,其實有時候也不盡完全相同。記得我2020年在太行山高家臺寫生時,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畫太行山,高家臺地區(qū)山水的作品,就出現(xiàn)過類似的問題。自然中的大部分山石結構,大都是縱向的結構,也就是傳統(tǒng)的皴法,以橫向為主的折帶皴并不多,高家臺卻不一樣,它是由于自然的地殼變化,一層一層隆起疊加起來的,所以整體的山石結構,能看出一條明顯的橫向結構線,這樣的結構線是山體一層一層的往上隆起,非常明顯,從山腳往山上仰視觀察,就會有較大的透視角度,如果真實的表現(xiàn)畫面,就會感覺別扭和不自然,透視感太強,反而沒有一層層自然疊加的真實感,總感覺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些藝術家在寫生時,就人為的打破這樣的線不去畫,那樣寫生出來的作品就不夠真實,不是高家臺的山體結構,而另外還有一些作品,就運用中國畫意象表現(xiàn)手法,但是把山石橫向的結構線,消失點人為的抬高,類似于有點平視的感覺,這時畫面的視覺感,山體的層層疊加感也就出來了,而且特別的強,相對來說就舒服的多了,由此可見,透視在我們的生活中是處處存在著的,至于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創(chuàng)作作品,對作品有利,主動權完全在于藝術家自己。我喜歡自然,喜歡寫生,每一次外出寫生,都有一種的蕩滌心靈的感覺,不論行走到哪里,都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洗禮,對大自然我始終讓自己保持著一種非常新鮮的視覺觀感,更有一種不可名狀的輕松和快慰,藝術家在自然面前絕對不能麻木不仁。一個藝術家如果長期禁固或停留在一個地方,其藝術思想也是容易被固化的,因此當我在工作室創(chuàng)作一段時間后,總會帶著畫板出去走走,到自然中去看一看,總要畫那么一點東西回來,無論作品的成功與否,那怕是一兩天,一兩幅作品,也會在思想上精神上感受到極大的快慰。回想起,40年前的1983年,當我第一次坐火車帶著對藝術的渴望和憧憬去青島大學求學時的心情,仍然宛如昨日,似乎在青島,有數(shù)不盡的充滿鮮活生動的,藝術世界在等著我,而我到學校報到后的第一門專業(yè)課,便是色彩寫生課,是到青島的嶗山進行半個月的色彩寫生,那種第一次和自然近距離接觸的真情實感,至今難忘。這讓我的藝術啟航之路,就和寫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更多了一份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每一次的外出寫生都是我的詩和遠方。(未完待續(xù),本文共有十個章節(jié),分十二篇發(fā)表,此為第八章) 楊林,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工程大學副教授,安徽黃岳畫院院長、徽州碑林藝術館館長,零界點:朱零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曾獲全國首屆揚州八怪杯書畫大獎賽一等獎,尚意2017全國美展最高獎(中國美協(xié))、2018中國福州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畫展最高獎(中國美協(xié))、入選2017涇上丹青全國美展(中國美協(xié))、入選2018山水硯都多彩肇慶全國美展(中國美協(xié))、2019年弄潮杯全國中國畫大賽優(yōu)秀獎(西冷印社主辦)、2019首屆吳昌碩國際藝術大獎賽二等獎(西冷印社主辦)、2020"中國美術世界行"成果匯報展最高獎(中國美協(xié))、建國70周年安徽省美術大賽優(yōu)秀獎(安徽省美協(xié)主辦)、2017年安徽省美術大賽最高獎第四屆"弄潮杯"錢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獎(西冷印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