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是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1.中秋對月 唐代:曹松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chán)盤上海涯。 中秋節(jié)這天天空澄碧、萬里無云,人們仰望著那剛剛浮出海面的明月。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節(jié)。蟾盤:指月亮。(蟾輪、冰輪、冰魄等都是古人對月亮的美稱。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只見它銀輝四射,撒向天涯海角,從來不私照過一家半舍。 天頭天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再大也有邊緣,所以古人覺得天和地都是有盡頭的。 譯文 中秋節(jié)這天天空澄碧、萬里無云,人們仰望著那剛剛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見它銀輝四射,撒向天涯海角,從來不私照過一家半舍。 注釋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節(jié)。 蟾盤:指月亮。(蟾輪、冰輪、冰魄等都是古人對月亮的美稱)。 天頭天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再大也有邊緣,所以古人覺得天和地都是有盡頭的。 賞析 這首詩寫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當時晴空萬里、皓月當空的影響,詩的前兩句也只是描寫了中秋時的景色和人們爭相賞月,平淡無奇,但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從月色皎皎轉(zhuǎn)到了月色無私上,一人家很明顯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對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對帝王家和窮人都是一樣的,體現(xiàn)了詩人天下大同、萬物平等的博愛思想。 2.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朝·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譯文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里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注釋 圓魄:指中秋圓月。 安知:哪里知道。 賞析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币馑际谴藭r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fā)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shù)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xiàn)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zhì)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3.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翻譯 我們離別的太久了,已經(jīng)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東武之地,我望著明月,愁緒萬千。沒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涼州。有鼓吹助興,驚起汀上的鴻雁。 坐中的客人,穿著華麗。月亮無情,不肯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獨的的住在船上,離愁依舊。就怕像王粲那樣,不得返鄉(xiāng),只能登樓相望。 注釋 離別:比較長久地跟人或地方分開。 七度:七次。 今夕:今天。 不勝:無法承擔;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聲之城,即今江蘇徐州,是黃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古汴河。 涼州:曲名,唐開元中西涼州所獻。 鼓吹:鼓吹樂。 鴻雁:俗稱大雁。 汀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紫綺裘:指豪華衣飾。 素娥:即嫦娥,此處指月亮。 無賴:無所倚靠;無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驛:水路驛站。 依舊:照舊。 但恐:但害怕。 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zhèn))人。 相對:相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蘇軾離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與之偕行。中秋節(jié)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終于得過一個團圓的佳節(jié)。然中秋過后,蘇轍又要轉(zhuǎn)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留守簽判任,于是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出值得珍惜的短暫手足之情的相聚?!半x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弊髡咭婚_始就點出與兄長分別時間之久,并用傳統(tǒng)的團圓佳節(jié)中秋來計算,其中包含著對兄弟聚少離多的深深怨艾和無奈?!巴呵搴庸陪辍北緛硎菤g樂的,然“船上載涼州”卻從聽覺里顯露出悲涼;“鼓吹助清賞”讓人高興不已,“鴻雁起汀洲”,又從視覺中引發(fā)了大雁南歸的惆悵。唐人王翰、王之渙都寫過著名的七絕《涼州詞》,多為樂府歌詞,悲涼曲調(diào)、慷慨決別的邊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此處所用,意味深長。 下片則直接展現(xiàn)詩人內(nèi)心世界。前三句,只是從宴飲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們的歡愉心情,可下面卻寫出了急轉(zhuǎn)之下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八囟馃o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明月無情,不會為人而滯留?!敖褚骨遄饘?,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直寫情事,明日即將分別;即便明月當頭,也是分明地傾瀉出兩地別愁,“依舊”二字非常好。最后兩句,用典卻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王粲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郁悶中他登樓遠眺,北望家鄉(xiāng),胸中翻滾著無限鄉(xiāng)思鄉(xiāng)愁,寫出了《登樓賦》。后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xiāng)土的典故。這里,詞人以此句做結(jié),傾訴出未來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親人相隔,幽幽愁緒的別樣的深沉。本來是百日逍遙堂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4.中秋月·中秋月 明朝·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jié)。好時節(jié),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譯文 月亮到中秋節(jié)的時候顯得比其他時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月亮經(jīng)歷的陰晴圓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算啦吧,不管什么陰晴圓缺,還是珍惜人世間的好時光吧!好時光呀好時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注釋 皎潔:形容月光明亮。 評解 此詞之聲律,上片全同《憶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fù)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fù)回環(huán),有如回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賞析 古來關(guān)于月的詩詞很多,有關(guān)陰晴圓缺的感慨也很多。徐有貞在中秋月的“皎潔”中想到了“陰晴圓缺”,但沒有沉迷于感傷之中,一句“且喜”很是灑脫,末句的常見中秋月更是體現(xiàn)了對中秋佳節(jié)的喜愛,比起大多數(shù)詩人最后落點于來年的悲傷更顯精妙,而從該詞的結(jié)構(gòu)讀來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潔”、“好時節(jié)”均有上下句頂針,并且下片首句“陰晴圓缺”與上片末句頂針下片末句“中秋月”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fù)回環(huán),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伙伴們,中秋節(jié)是團圓之日,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團圓的時光吧!希望以后的每個中秋節(jié)我們都是開開心心。畢竟“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jié)?!?/span> 5.中秋 宋代: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譯文 明月緩緩升起,如同鏡子般掛在天空。萬籟無聲,似乎連天上的仙樂也因為美麗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空中只飄著淡淡的云朵。 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云層之中照亮了千家萬戶。 想起那些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月中有兔與蟾蜍。 我想要約同明月一起乘坐去往天河的船筏,待銀河徹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注釋 皓魄:指明月。 狡兔:傳說中搗藥的白兔,據(jù)說它可以使月亮生光。 弦:農(nóng)歷初七八,月亮缺上半部分,叫上弦月;二十二三,缺下半部分,叫下弦月。 靈槎:神話中用來乘坐往來的筏子。 簡析 這首詩是寫中秋之月,首聯(lián)即點明主題,用“寶鏡”突出了月之明亮,頷聯(lián)詩人作了空間的延伸,將讀者帶入了廣袤無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臨其境,看那皓月當空,光照萬里的壯美景色。頸聯(lián)引用了兩個傳說故事,增加了全詩的趣味性,尾聯(lián)詩人突發(fā)奇想,欲與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銀河,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6.《中秋登樓望月》 宋朝·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譯文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銀子般泛著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著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為他修治,桂樹枝恐怕會撐破月亮。 《中秋登樓望月》注釋 萬道虹光:引用民間傳說。傳說月圓之時,蚌才育珠。 修月戶:傳說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 簡析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guān),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鐵甕城高聳入云,鄰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樓好像飛上了鐵甕城與青天相連。揮毫賦詩時江水攜帶著濤聲流到了筆下,不禁想起了三峽,舉杯豪飲時點點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陣陣號角聲好像催促太陽落山,江面上無緣無故升騰起白色霧氣。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頭,哪里的景色能讓我賞心悅目呢?不論面對春風還是面對秋月,我的心頭卻感到茫然。 7.中秋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翻譯 不想吃飯身體日漸消瘦,穿著平破爛的衣服,秋天的寒意不知不覺中到來。 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回憶童年,那時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艱難。 早上的露氣飄進茅屋,在沙灘邊能聽到溪水的聲音。 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山中)就出來了,到了黎明也從沒有看過一眼。 注釋 強飯:亦作“彊飯”。努力加餐;勉強進食。 狹衣:不寬闊的衣服。 溪聲:溪澗的流水聲。 鑒賞 《倪莊中秋》是元代詩人元好問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寫初秋時節(jié),自己艱難的人生經(jīng)歷,由景入情,反映了艱辛的社會生活。 元好問的這首詩,內(nèi)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yōu)美而不尚浮華。 8.中秋 西風來勸涼云去,天東放開金鏡。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盡成悲鏡。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lǐng)?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宮殿冷。 【譯文】 西風拂來,仿若勸說云彩放行一般,云層逐漸退去。遠望東方,金鏡似的月亮將在這晴朗無云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樹映入河水中,水月與明月交相輝映,更添幾分風致。夜已深,古驛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獨自徘徊,孤枕難眠。 身在故鄉(xiāng)的朋友,在遠方看著這天邊明月,或許也會想起在外的自己?,F(xiàn)在還鄉(xiāng)只是夢想,只能用書信把思念傳回故鄉(xiāng)。心事重重,憂慮不安,烏鵲在風中依著殘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發(fā)出悲鳴。獨自在月下飲酒,九重天上的月宮一片凄冷。 【賞析一】 這首詞有兩個寫作背景:一是以一個南宋官吏的身份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異國祝壽,二是恰逢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節(jié),這兩個背景注定了這首詞一定帶有十分悲壯的風格。 【賞析二】 全篇以月起,以月終,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綿密、完整,可見作者用心覃研。在風格上,本詞突破了史達祖一貫的輕盈圓潤之風,從今昔對比中展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人民的憂思以及個人的思鄉(xiāng)情懷,略有道勁蒼涼之風。 【賞析三】 西風來勸涼云去,天東放開金鏡?!伴_篇便是中秋佳節(jié)的美麗景致。一個”勸“,一個”放“,使得原本靜止的景色也有了感情和動作,景象生動有趣。 ”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啊闭找八氨闳∽岳畎住鹅o夜思》,此處運用典故,抒發(fā)思鄉(xiāng)情感?!笔夥铰酚??!白髡吣壳八谥貫檎娑?,出臨安已遠,而到金國也還有一段路程,因此稱為”路永“。此處已到金國境內(nèi),異域他國,因此稱為”殊方“。此句由上文描寫月色轉(zhuǎn)為下文的抒情,承上啟下,作者看到中秋節(jié)美景,卻想到”更分破秋光,盡成悲鏡“。農(nóng)歷八月十五恰為秋季的中間,”分破“了秋色,也”分破“了自己與故鄉(xiāng)的距離。在異國他鄉(xiāng)過中秋節(jié),再美的月色,在作者眼中也都是悲境。 ”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耙挂焉?,古驛枯庭里只剩下自己這個客人獨自徘徊,孤枕難眠,作者看著這月色之下自己空蕩孤寂的影子,情境悲涼而苦寒。上闋由月寫人,思鄉(xiāng)之意有所提及,下闋中進一步寫作者心中所思,具體寫愁苦的原因。 ”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lǐng)?“承接上句,”朋舊“與”孤影“相聯(lián)系,由孤單的自己想到那些不在身邊的朋友。他們看著這天邊明月,或許也會想起在外的作者。但身在故鄉(xiāng)的朋友們卻未必能夠體會詞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思鄉(xiāng)愁意。這種詩思無人相合,只一句反問更添無奈。 ”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刀頭“典故出自《漢書·李陵傳》:”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shù)數(shù)自循其刀環(huán),握其足,陰諭之,言可歸還也?!啊杯h(huán)“與”還“音同,又因刀環(huán)在刀頭,刀頭也因此作為”還“的暗喻。刀頭已斷,意為自己現(xiàn)在還鄉(xiāng)只是夢想,不能實現(xiàn)。因此只能”書開蠆尾“,讓自己心中所思在書信中傳回家鄉(xiāng)。 ”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安懿僭凇抖谈栊小芬辉娭袑懙溃骸痹旅餍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風鵲殘枝,無枝可依,本已殘缺破敗的景象在作者的化用中添風加殘,更為凄苦寒涼。秋露中的蟋蟀已到了行將就木的最后時刻,在荒井中發(fā)出最后的悲鳴。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憂心耿耿“。 ”斟酌姬娥,九秋宮殿冷?!盎糜诙鸥Α对隆芬辉?,其中詠道”斟酌妲娥寡,天寒奈九秋“。作者抬頭望明月,獨自與月中嫦娥對飲,只見九重天上的月宮一片凄冷。明為寫月中嫦娥,實為寫北宋宮殿清冷如月宮。亡國的痛楚,思鄉(xiāng)的悲傷,只在最后一句再次升華,情感豐富而又有感染力。 9.《閩中秋思》 雨勻紫菊叢叢色, 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圖畫不堪行。 翻譯 秋雨淅瀝地擊打著一叢一叢的紫菊,微風擺弄著紅蕉的葉子,看那田的'北邊是青山,而南邊卻是,這樣的圖畫如何行的過啊! 賞析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痹姷拈_篇,即寫閩中秋景。詩人以極為細膩的筆觸,以雨中紫菊的艷麗色彩和風里紅蕉的清脆樂音,新鮮生動地寫出了南國特點。前句的一個“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在那動人的叢叢紫菊前,雨是那樣的溫情而善解意,是它,將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濃淡均勻,讓人賞心悅目;而后句的“弄”字,則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閉著眼想想,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這該是怎么的一種情致。這樣的一幅聲色俱備的圖畫,是很容易讓人陶醉的。 然而,詩人卻不肯讓你沉醉于其中。接下來的三、四兩句,詩人有意地拓開一筆,將筆觸延伸到人們的目力的盡處:“北畔是山南畔?!保娋淇此茦O為平實,卻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北邊是山,山道彎彎;南邊是海,海浪滔滔。風景美妙得可以入畫,可以為詩,可以作為旁觀者興奮地指手畫腳,可是,真的走馬行船卻實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結(jié)句的“只堪圖畫不堪行”。這不僅是詩人由衷地慨嘆,也是全詩旨意之所在。 詩為詩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過這些“紫”、“紅”的耀眼色彩,透過那些音韻的聲響,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抒寫的,原來是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詩人筆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覺地印上了深深的鄉(xiāng)愁的印記。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都成為詩人一種情感的載體,成為詩人以景抒情的絕佳選擇。這就是所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試想,詩人跋涉異鄉(xiāng),旅途艱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懷鄉(xiāng)之感,則成為一種必然??稍娙嗽谠娭?,卻有意識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將極和諧的風景與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借此,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緣于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于是,一種叫作“鄉(xiāng)愁”的東西,也就隱逸于其中,彌漫于其中,讓我們久久地回味了。 作者簡介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xué)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fù)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xué)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紀事》及《唐才子傳》。 1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宋朝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春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要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fā)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春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注釋 太常引:詞牌名。 呂叔潛:名大虬,生平事跡不詳,似為作者聲氣相應(yīng)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春。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發(fā)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fā)欺人故故生”詩意。 斫:砍。 桂:桂樹。 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賞析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xié)投降、立志收復(fù)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xiàn)實的奇思妙想與現(xiàn)實中的思想矛盾結(jié)合起來,體現(xiàn)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gòu)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guān)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xiàn)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fù)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想到功業(yè)無成、白發(fā)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fā)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發(fā)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nèi)心矛盾。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后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鏟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fù)中原事業(yè)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里寫道:“斫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边@里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作者這里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nèi)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tǒng)治、壓迫的家鄉(xiāng)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xiàn)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詞題可知,此詞當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fù)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gòu)傳位于其族侄趙昚(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zhàn)的氣氛。但經(jīng)“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趙昚《美芹十論》;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nèi),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fù)陳說恢復(fù)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huán)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愿。 11.折桂令·中秋 元朝張養(yǎng)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譯文 那一輪懸掛高空的明鏡,是誰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個山河。秋天的露珠清涼凄清,水洗過般的明凈夜空里,銀河平靜無波。此夜的月光,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無礙地看到,桂樹的影子在舞動。我不由得引吭高歌,問嫦娥仙子,在這美好的夜晚,何不縱情一醉? 注釋 折桂令:此調(diào)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風一枝》《蟾宮曲》。此調(diào)為元人小令曲名。 飛鏡: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涼、凄清的樣子。 銀漢:天河。 桂:指傳說中月中的桂樹。 婆娑:形容桂樹的影子舞動。 嫦娥:傳說中月官里的仙女。 懨懨:精神萎靡的樣子。 賞析 月亮因其朦朧、晦暗、可闡釋性強,歷來是文人墨客們樂于歌頌的對象。這一看上去單調(diào)、簡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學(xué)作品中也蘊涵著不同的意義和形象。清夜良辰,對月興嘆,文學(xué)家們往往會敏銳地覺察到月亮的圓缺不定,同時感到自身的渺小。這時,不同的境遇和心態(tài)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抒發(fā)。這首雙調(diào)《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這首散曲作者著力描繪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靈。通過對澄澈月光的反復(fù)渲染,創(chuàng)造出異常清幽寧靜的意境與氛圍,最后才以對嫦娥發(fā)問的形式,抒發(fā)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結(jié)構(gòu)則是觸景生情,前半寫景,后半抒情,轉(zhuǎn)、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跡。凡此皆別具一格。 首句“一輪飛鏡誰磨”即是寫月。天空中這一輪飛鏡般的明月,是誰將它打磨得這般圓滑清亮?比喻和語言雖簡單,但不失優(yōu)雅。這一句反問好像作者在寧靜的夜晚,獨自一人與月相望后,發(fā)出的輕聲探問。 “照徹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徹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這句緊承上句反問而來,寫“飛鏡”的實際效果,也是作者直觀感受的延伸。張養(yǎng)浩沒有直視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繪它遍灑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與日光不同,不會給人強烈、充滿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陰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徹”“印透”是月光無孔不人的滲透、無聲無息的輕撫。 “玉露泠冷,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四句,寫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時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襯得更加潔白、優(yōu)美。透明的清白色遍灑在整個秋夜的天空里,洗凈了平日銀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較平常更盛,所以說“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達,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樹上。澹澹清夜,樹影婆娑,明月清光,相與無礙,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幽靜、空靈的圖畫。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問。作者引吭高歌,對月起舞,只想問問那月中的嫦娥,這般良夜美景,如此動人心弦,此時此地,何不縱情一醉?這四句表現(xiàn)作者月夜賞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麗和孤獨的象征。 張養(yǎng)浩自嘆不如嫦娥一樣,可以長生長在,看盡世間浮華。但他可以親身體驗人間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這種現(xiàn)世世界的情感與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間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無限悲傷的情緒,所以說“不醉如何”。 總體來說,《折桂令》一曲所描寫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又不同于“月有陰晴圓缺”,更不同于“對影成三人”,但又確確實實繼承了先輩文人對月這一意象的闡釋,獨具空靈、幽遠的藝術(shù)特色。 創(chuàng)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場黑暗腐敗,張養(yǎng)浩為官廉正,主張清除吏弊,改革政局,雖處位不低,終因直言敢諫兩次獲罪遭貶,以致晚年在山林過了較長一段隱居生活。這是一篇熔鑄前人詩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構(gòu),前有姚燧以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書潛賦》作底子寫出情思迥異的《黑漆弩》,張養(yǎng)浩則復(fù)將辛詞加以翻演,寫出了這篇詠中秋的《折桂令》。 12.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宋朝劉克莊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隔翠幌銀屏,新眉初畫,半面猶遮。須臾淡煙薄靄,被西風掃盡不留些。失了白衣蒼狗,奪回雪兔金蟆。 乘云徑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撾。試自判此生,更看幾度,小住為佳。何須如鉤似玦,便相將、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發(fā)也蒼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水亭旁注目遠望,歸期還沒到,猜測著還差幾天。隔著綠色的帷幔屏風,畫著新長出的眉毛,猶如遮擋著半邊的臉。片刻飛起的淡淡的薄霧,被西風吹得不留一絲痕跡。頃刻,變化不定,奪回了月亮。 乘云到了玉皇大帝家。人世間敲打三下鼓,試著自己判定今生,更是看了好幾次,小住為最佳。何用形狀像鉤子一樣的玦,相伴著半菱花。不要遣怪發(fā)鬢蒼白的嫦娥。 注釋 凝望:注目遠望。 白衣蒼狗:蒼: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頃刻又變得象蒼狗,出自唐·杜甫《可嘆詩》:“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币馑际潜扔魇挛镒兓欢?。 幾度:虛指,幾次、好幾次之意。 何須:何必,何用。 蒼華:發(fā)鬢蒼白。 賞析: 《木蘭花慢·丁未中秋》是宋代劉克莊的一首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詞。 上片寫閨中思婦,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下片進行了想象,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點點的傷感。 13.水調(diào)歌頭·中秋 米芾〔宋代〕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xué)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蓯垡惶祜L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譯文 中秋的時候,搗衣聲混雜著風聲,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對著這樣的景象,是不會學(xué)宋玉去紓解悲愁的。把凄涼的心意收拾起來,給每個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內(nèi)心更加覺得抵不過這樣的幽靜。明月掛在南樓正是我覺得充滿情趣的地方所在。悵惘這樣的胸懷,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聲的韻律悠悠揚揚。在這清平之時,良美之夜,就把這塊地方借給我讓我痛飲??粗@一天可愛的風景,我倚著曲曲折折的欄桿,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著枕頭臨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醒來。 注釋 砧聲:也作“碪聲”,搗衣聲。元好問《短日》:短日碪聲急,重云雁影深。蟠蟀:蟋蟀的一種,宋代顧逢曾作《觀鬭蟠蟀有感》。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興況:情趣,意趣。分付:分別付予,這里指給酒樽分別倒酒。醽醁(líng?lù):古代的一種美酒。清時:清平之時,也指太平盛世。金甌(ōu):酒杯的美稱。甌,杯子。闌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欄桿。闌干,即欄桿。十二,形容曲折之多。欹(qī):斜倚著,斜靠。 賞析 米芾寫中秋賞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開月風,上片先寫自己晚來的秋意感受。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征人的習俗,砧上搗衣之聲表明氣候轉(zhuǎn)寒了。墻邊蟋蟀鳴叫,亦是觸發(fā)人們秋思的。李賀時秋來》詩云:“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luò)緯啼寒素?!泵总肋@兩句著重寫自己的直覺,秋是先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后感到颯颯秋風之來臨,因此,才覺得仿佛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秋是先聽到蟋蟀悲鳴,而后才意識到時令已屆高秋了。 “我來對景,不學(xué)宋玉解悲秋”,表現(xiàn)出秋的曠逸豪宕的襟懷。秋這句抝折剛健之筆使文氣為之一振。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要給人帶來一種凄涼的秋意,而倔強的詞人不愿受其困擾。所以,接著秋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了??墒恰捌鄾雠d況”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勝其幽僻孤獨。才說“不學(xué)宋玉解悲愁”,強作精神,是一揚,這里“倍覺不勝幽”,卻是一跌,如此一來,作者聞秋聲而引起的內(nèi)心感情上的波瀾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來。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本驮谶@個時候,一輪明月出來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時,明月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為一個銀色的世界,也把作者從低沉壓鋪的情緒中解救出來,于是詞筆又一振。至此,詞人才托出一輪中秋月點明題意。“多情”二字是在詞人的感情幾經(jīng)折騰之后說出的,極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確多情。在反復(fù)渲染中秋節(jié)令的秋意,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zhuǎn)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 下片寫賞月時自己在月光下“橫玉笛”、“倒金甌”、“倚欄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悵襟懷”的“悵”字承接上下片,巧妙過渡,既遍應(yīng)上片“不勝幽”的“凄涼興況”,又啟下片的賞月遣懷?!皺M玉笛,韻悠悠”,玉笛聲本富有優(yōu)美情韻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詞人馬上想到要借此清時良夜,痛痛快快大飲一場。 “遍倚欄干十二”,說明秋賞月時間之長,賞覽興致之高,于是秋不由神與物游,生發(fā)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卻視之若浮萍,不只見出秋心胸神思飄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際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讀來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興致自然更高,于是詞人不覺豪飲大醉。結(jié)句“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不再寫賞月飲酒之后的種種,以不結(jié)之語收束了全詞,給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這首詞自東坡著名的同題詞之后,能獨樹一幟,勇于創(chuàng)新,確有其獨特的妙處:賞月不寫月華,偏道個人“對景”之感,清景之中見出清趣,頗值用心玩味。 這首詞借中秋賞月之機,表白了詞人為人的高潔,也流露了秋對“從仕數(shù)困”的些許幽恨。詞的上片反復(fù)渲染中秋節(jié)令的秋意,并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zhuǎn)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詞的下片,側(cè)重抒發(fā)詞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發(fā)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筆空靈回蕩,而自有清景無限,清趣無窮,表現(xiàn)出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的特有風格。 鑒賞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書畫家。據(jù)《揮麈后錄》記其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順時”。這首詞就是借賞中秋之機,表白他為人的高潔。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砧聲”、“蟋蟀”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搗衣遠寄征人,表明氣候轉(zhuǎn)寒了;墻邊蟋蟀鳴叫,也是一種觸發(fā)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為了突出“砧聲”,增強秋的感覺,屬倒裝句,寫詞人先是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后才覺仿佛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也是先聽到蟋蟀鳴叫,而后才意識到時令已進入高秋季節(jié)。 “我來對景,不學(xué)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名句,從此,“見落葉而悲秋”,便成為文人一種傳統(tǒng)的心態(tài)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傷感的秋景的幽雅,正顯示出詞人的高潔與曠達。 “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倍覺不勝幽?!币驗檎杪暫腕暗惹锫?,畢竟會給人帶來秋意,所以詞人說,讓酒杯里的好酒,把凄涼的情調(diào)收起來,就會感覺到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結(jié)句:“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就是說還有富于情致之處,就是一輪明月在樓的南邊冉冉升起,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成銀色的世界,使人從壓抑沉悶的情緒中解放出來為之清爽。 詞的下片,側(cè)重抒發(fā)詞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過片換頭“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三句,寫詞人要把他胸中的憂思,用富有情韻笛聲抒發(fā)出來。接著“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二句,承上述憂傷意脈,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時良夜,來一番吃酒澆愁的情致。下面“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則是寫詞人面對誘人的風物,并不是愜心地去欣賞,而是倚遍闌干在深思。最終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樣的結(jié)論。詞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兩句。這是詞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學(xué)之后的付諸行動,即要像李白那樣“但愿長醉不愿醒”,“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而遠離污濁的人世,去隱沒江湖之中去。以發(fā)泄他的不滿,這正是米芾晚年學(xué)禪的思想基礎(chǔ)。 《宋史·米芾傳》說:“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shù)困?!泵总肋@首中秋詞,寫法巧妙,除上片結(jié)拍點出“明月掛高樓”外,字面上再沒有“月”字出現(xiàn),然而卻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個銀色世界之下的優(yōu)美境界之中,寫得清空而不質(zhì)實,正體現(xiàn)了他“不蹈襲前人軌轍”的創(chuàng)新精神,表現(xiàn)了米芾的特有風格。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chuàng)為水墨云山墨戲,煙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14.洞仙歌·中秋 向子諲〔宋代〕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凈。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yīng)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人猶苦余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譯文 澄碧的天空如綠水邊般,將秋天的污濁邊洗而清。明月如飛鏡邊般,仿佛突然飛到天邊。誰曾說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夏它的酷暑雖退,但馀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只想移去仙山蓬萊、方丈、瀛州仙山躲避。問那月宮中的嫦娥:到底因為什么事,竟然出現(xiàn)讓月亮時而圓時而缺的現(xiàn)象。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tǒng)邊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甘愿等待這么多年,就算是借酒澆愁以后仍要醒來繼續(xù)殺敵。 賞析 這是一首詠頌中秋之月的詞作,借“月有盈人”的現(xiàn)象,抒發(fā)“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的豪情。詞語洗煉精熟,意境開闊,富有哲理,較之輕浮、側(cè)艷的兒女情,以及粉飾太平的利祿語高出很多,是詞中個品。 個闋開句是個比喻句,“碧天如水”將煙霏云斂、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綠水固是常見,但“一洗秋容凈”之句的出現(xiàn),不僅使它頓失俗態(tài),且顯示出一種闊大無比的氣勢,點睛之處便在一個“洗”字。下面是一個問句“何處飛來大之鏡?”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點出了要寫的主體對象——月亮,且出語自然輕松、比喻貼切。緊接著又使用了一個反詰句“誰道斫卻朝,應(yīng)更光輝?”意思是:誰曾說起過這樣的話,把月中的朝樹砍倒,之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 這是在用典,《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一段趣話:“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之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之。’”月中之物,當指朝樹,因神話中謂月中有朝樹。詞人在這里是反其意而用,態(tài)度之確地發(fā)出了“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奸”的呼聲,意思是說:誠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朝更如光輝的月亮,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奸完整地映照出來?!盁o遺照”,“山河倒奸”,表現(xiàn)了作者一心想收復(fù)中原、統(tǒng)一國土,但面對南宋王朝所轄的半壁山河,無計可施,只能寄情皓月,發(fā)出興嘆。詞人反用典故主張砍去月中之“朝”,與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檜可能也是諧音巧合。因為“檜”本與“朝”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變,而且是僅在秦檜這個專有人名中“檜”才發(fā)“會”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層強烈的政治色彩。 下闋承前,詞人也深知月中之朝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猶苦馀熱,肺腑生塵”之句表面寫的是: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馀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實際抒發(fā)的卻是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恃權(quán)猖獗、炙手可熱的憤怒,與朝中愛國之士受盡壓抑的不平之氣?!耙莆页坏饺场敝械摹叭场?,指神話中的海個三仙山蓬萊、方丈、瀛州;這種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詞人在悲憤之極時尋求解脫的思想流露,但這只是剎那間的閃現(xiàn),很快又對著之月再次點燃起希望:“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人?”又是一個問句。 “姮娥”即指神話中主管月宮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漢文帝劉恒諱,改稱“常娥”,通作“嫦娥”),這是借向嫦娥發(fā)問到底因為什么事,竟然出現(xiàn)讓月亮時而圓時而缺的現(xiàn)象,以引出下面要說的正文:“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一個“煩”字又引出了一則神話故事,據(jù)《酉陽雜俎·天咫》記“舊言中有朝,……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边@幾句是說: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tǒng)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 這是詞人夢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發(fā)。然而,詞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親率部隊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抵抗過強大的金兵,慘痛的教訓(xùn)告訴他要把希望變成現(xiàn)實,必定要不屈不撓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便是尾句“待拼卻長年,醉了還醒”所顯示的內(nèi)容?!白怼睉?yīng)指受挫折、受貶謫后不得不以酒澆愁而醉;“醒”則是除奸、殺敵、收復(fù)國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圓月為內(nèi)容的詞篇,當首推蘇軾《水調(diào)歌頭》“之月幾時有”之作,其拳拳繾綣之情、豪爽浪漫之氣充溢流動,后人無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詞,追從蘇軾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蓋山河而言,基本個可與蘇軾的詞比肩。全詞氣勢磅礴,感人至深。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月月夜,長空萬里無云,顯得空為遼闊無邊。月亮月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月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月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月清凈自由,秀麗月江山像圖畫般月美麗,看過去在朦朧月月色里,樹影婆娑。 現(xiàn)在我把天上月明月和身邊自己月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月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凈月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云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月追求和向往。 注釋 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念奴嬌:南北曲均有。屬大石調(diào)。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住曲中。另北曲大石調(diào)有《百字令》,別名《念奴嬌》,與詞牌全闋同,用為小令。 桂魄:月亮月別稱。古人稱月體為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 “冷浸”句:秋天月碧空浸透著清冷月月光。 玉宇瓊樓:傳說中月宮里神仙居住月樓宇。形容月中宮殿月精美。 乘鸞:《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span> 清涼國:唐陸龜蒙詩殘句:“溪山自是清涼國。” 煙樹:煙霧籠罩月樹木。歷歷:清楚可數(shù)。 翻然:回飛月樣子。 鵬翼:大鵬之翅。 賞析: 古往今來,中秋之月激發(fā)過文人多少豐富的情感和無窮的想象,蘇東坡在熙寧九年(1076)寫過的膾炙人口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盡情馳騁對月宮的幻想,表達超脫塵俗和依戀現(xiàn)實的矛盾,傾吐對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詞的開頭“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笔菍懭f里無云的中秋夜月。本來在中秋月夜,長空萬里無云,是人們常見的,沒有什么稀奇。但這里作者加上“憑高眺遠”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樓,憑高望遠,所以視野開闊,而使得長空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毫無盡處,引人入勝。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庇汕缈諏懙矫髟?。古時稱月為魄,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意思是說,月兒的光輝從天上飛來,它所照射的地方,整個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這兩句描繪了一個月光照耀的清輝夜色,給人以清涼的感覺。這竟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幻想,以寄托著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作者讓他的想象翅膀飛翔,幻想出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鸞自由來往,那里是一個清涼的境地。據(jù)《異聞錄》記載,唐玄宗一次游月宮,”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八杂谩憋w鸞而去“想象月宮中仙人乘鸞自由來往。作者這樣想象,究竟有什么意義?從他當時所處的黑暗現(xiàn)實、不得自由的環(huán)境來看,不能說和現(xiàn)實無關(guān)。應(yīng)該說,正是由于他處在那樣一個不得自由的閑官職位上,才有向往月宮清靜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他想象著從月宮往下界眺望:秀麗的江山像圖畫那樣的美,清晰可辨的煙火,歷歷在望。人間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襯出現(xiàn)實社會越丑,就越能見出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苦悶。 然而,作者畢竟是一個處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脫的人。所以,下片筆鋒一轉(zhuǎn)寫道:“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边@三句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作者通過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做知心朋友,一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給人有一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xiàn)出他孤單、凄涼的影子。作者之所有“舉杯邀月”,正是意味著他對當時社會的憎惡,意味著他對權(quán)貴們的討厭。 蘇軾盡管邀月賞心,把酒澆愁,但悲愁仍在,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敖裣Α本浠谩对娊?jīng)》“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表示這是一個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為了消除這股愁悶與抑郁不平之氣。正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币虼耍@里似乎使人聽到他強顏為笑之聲,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覺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宮來了:“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彼释孙L歸去,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云霄,喚起人么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向往。豪情溢于紙背,令人讀之神思飄渺。當然這種追求是虛幻的,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實現(xiàn),但作者這樣寫,正是人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安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它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美好現(xiàn)實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狂放不羈。灑脫飄逸的作品。當時,蘇軾居住黃州,政治處境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為了排遣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悶,為了擺脫庸俗污濁的現(xiàn)實,于是他越發(fā)熱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雖然是帶有消極成分,不值得稱頌,但它之所以產(chǎn)生,正是由于黑暗現(xiàn)實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會土壤之中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6 琵琶仙·中秋 納蘭性德〔清代〕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guān)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譯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間的月亮,卻為何時圓時缺。今夜里,金風送爽,土花映碧,畫欄桂樹懸掛著一縷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瑩透澈。誰知道,這好天良夜,卻讓人憂愁,讓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對舊時明月。那時節(jié),也是這么個中秋夜,你和我,花徑里捉迷藏,曾經(jīng)將金井梧桐的霜葉驚落。手上輕巧的小紈扇,至今又經(jīng)歷幾番涼熱。一時間,不由得百感叢生;但這又與一般的相思離別無關(guān)。面對這舊時明月,只好讓無情的紫玉蕭,于寒風中吹烈。 注釋 碧海:傳說中的海名。 冰輪:月亮代名之一,歷來用以形容皎潔的滿月。吹到二句:謂秋風把一片秋花吹開了,那明亮的月光猶如白雪。清輝,指明亮的月光。花徑二句:捉迷藏,又稱逮貓兒,兒童玩的一種游戲。井梧葉:謂井邊的梧桐樹葉。輕紈小扇:即紈扇。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賞析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在蒼茫的夜色中,作者抬頭仰望天空,中秋月圓,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卻觸景生情,發(fā)此疑問。通過此句,我們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涼:日月輪回不斷,春花秋月年年,這些都只會令他徒增煩惱;是因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不知哪里吹來的秋風,帶來一陣芬芳;月亮的清輝籠罩了周圍寂寞的空氣,如同冰雪一樣寒冷。此句是寫景,卻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輝還是他那顆受傷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雙人”,曾經(jīng)花前月下,欣賞這良宵美景,“記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敝挥岸?,物是人非,在這如同舊時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會令他“填膺百感”。 詞的上片寫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充滿了悲涼,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靈。用“冰輪”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輝,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爸挥岸?,那堪重對,舊時明月?!贝司涞莱隽俗髡摺氨M成悲咽”的緣由:原來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諳離恨苦”,偏要打動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闕寫詞人仰望明月憶及往事?!盎◤嚼?、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明月下,芳叢里,詞人與心上人嬉戲,游玩,雖然并未著墨描摹具體情狀,而梧桐葉的緩緩飄落中,縱情的歡笑聲,親昵的嘶鬧聲,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聞,其人之天真爛漫,其情之親密無間,已不言自明,詞人對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戀,直抵人心深處。只是光陰荏苒,輕紈小扇輕搖又搖走了幾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詞人中宵獨立,“填膺百感”,而明月還是當時的明月,清輝未減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該是眾家歡聚之時,容若心中卻荒涼如大漠。吹裂紫玉蕭也難散愁心。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17.陽關(guān)曲·中秋作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古詩簡介 《陽關(guān)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翻譯/譯文 晚間云霧全都收盡,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銀河悄然無聲,天上緩緩移動著白玉圓盤。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終這樣美好,明年的明月將在什么地方賞觀? 注釋 ?、抨栮P(guān)曲:本名《渭城曲》。單調(diào)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宋秦觀云:“《渭城曲》絕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陽關(guān)曲》。” ?、埔纾簼M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倾y漢:銀河。轉(zhuǎn):移動。玉盤:指月亮。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就在創(chuàng)作名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之后不久,蘇軾兄弟便得到了團聚的機會。熙寧九年(1076)冬蘇軾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離密州南下。次年春,蘇轍自京師往迎,兄弟同赴京師。抵陳橋驛,蘇軾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蘇轍又隨兄來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離去。七年來,兄弟第一次同賞月華,而不再是“千里共蟬娟”。蘇轍有《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記其事,蘇軾則寫下這首小詞,題為“中秋作”。 文學(xué)賞析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作”,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diào)寄《陽關(guān)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轉(zhuǎn)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般y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yīng)該有聲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此夜明月顯得格外圓,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贝颂幱谩坝癖P”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zhuǎn)”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fā)問,也是對自己發(fā)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懊髟隆敝懊鳌迸c“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chǎn)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jié)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蛾栮P(guān)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切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名家評價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東坡云:“暮云收盡溢春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彼木浣院靡?。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古人賦中秋詩,例皆詠月而已,少有著題者,惟王元之云:“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碧K子瞻云:“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蓋庶幾焉。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唐七言絕歌法······至宋而譜之,存者獨《小秦王》耳,故東坡《陽關(guān)曲》借《小秦王》之聲歌之。 清·鄭文焯《手批東坡東府》:“不”字律,妙句天成。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8 原文: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譯文 回憶起那個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ㄓ坝痴赵诰票?,月波蕩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上舉杯待月光,可是烏云浸濕了紗窗,雨水打濕了紗窗。 我直想乘風上天去質(zhì)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滿堂只有蠟燭高燒光閃閃,照耀得酒宴上紅彤彤。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讓我們慢慢把曲唱到終。 注釋 ?、僮穑和伴住保票?。 ②渾欲:簡直想?;ぃ褐缸匀坏脑旎?。 ?、蹚娜荩河崎e舒緩,不慌不忙。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中秋賞月未得的詞。上片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今宵中秋無月的遺憾?!皯泴Α比涫腔貞浺郧澳莻€花好月圓的中秋節(jié)情景:天晴風靜,皓月當空,桂花飄香,飲酒樂甚,心情非常舒暢。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寫,生動形象,富于情趣?!敖裣比洌瑢懡褚篃o月的情景,但詞人并未直接寫出,而是說今晚飲酒還是和以前一樣的,但云雨卻打濕了紗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沒有月亮,紗窗外顯得格外孤寂,顯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詞的下片寫賞月不得的愁緒?!皽営比湔f詞人因不見明月而憂愁,真想乘風上天去問個究竟,為什么中秋之夜沒有月亮呢,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想問也問不成?!皾M堂”三句寫出中秋無月的寂寞,只好以飲酒和歌舞來彌補這些遺憾了。 創(chuàng)作背景 辛棄疾曾親率騎兵獨闖金兵大營,曾寫《美芹十論》、《九議》進奏朝廷,論議抗金方略,反對議和偏安??墒?,權(quán)奸當?shù)?,欺圣蒙主,辛棄疾進奏不被采納,反遭彈劾、排擠、打擊,直至削官罷職,被廢閑居。這首詞借題發(fā)揮,明詠中秋賞月,實為憂國之思,寄恨之作。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9 一剪梅·中秋元月 作者:辛棄疾 朝代:清朝 憶對中秋丹桂叢?;ㄔ诒?。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翻譯 回憶昔日中秋,在丹桂叢中,飲酒賞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為下雨,只能在樓上過,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沒有月亮。我想乘風上天去問,奈何天路不通,投書無門。畫堂里沒有月亮,只有紅燭照妖,只好從容地舉杯喝酒,從容地欣賞歌舞。 注釋①:回憶。②:活用,將名詞用作動詞,表示在杯子里面。③:表達感情,表示程度深。④:造物者,上天。辛棄疾特別喜歡用典,“化工”一詞大約就是典故,大概出于漢朝賈誼的《鵬鳥賦》中一句:“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大意是:天地比是一個大熔爐,造化就是爐匠,陰陽二氣生起炭火,萬物象銅一樣都在里頭熔煉翻滾。(說人與萬物在這世上,就如放在一只大爐子中被熬煉那么苦惱) 賞析: 辛棄疾詞中思想內(nèi)容最集中、最進步的當屬愛國詞。辛棄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備的戎馬生涯,他首先是一個愛國斗士,然后才是一個詞人,因而他的愛國詞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其詞?!币虼耍趷蹏~中尤值得重視的是那些表現(xiàn)自我經(jīng)歷、自我形象、自我感觸的作品。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20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譯文 中秋節(jié)這天天空澄碧、萬里無云,人們仰望著那剛剛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見它銀輝四射,撒向天涯海角,從來不私照過一家半舍。 注釋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節(jié)。 蟾盤:指月亮。(蟾輪、冰輪、冰魄等都是古人對月亮的美稱)。 天頭天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再大也有邊緣,所以古人覺得天和地都是有盡頭的。 賞析 這首詩寫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當時晴空萬里、皓月當空的影響,詩的前兩句也只是描寫了中秋時的景色和人們爭相賞月,平淡無奇,但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從月色皎皎轉(zhuǎn)到了月色無私上,一人家很明顯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對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對帝王家和窮人都是一樣的,體現(xiàn)了詩人天下大同、萬物平等的博愛思想。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21 中秋聞笛 誰家橫笛弄輕清,喚起離人枕上情。 自是斷腸聽不得,非干吹出斷腸聲。 古詩簡介 《中秋聞笛》宋代詩人朱淑真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詩寫作者在中秋夜聞笛聲后的心理感受。詩人由于思人懷舊而難以入睡,因了笛聲而更加傷悲,卻有意拓開,說自己的斷腸與笛聲無關(guān),就使傷心的程度更為加深,蘊含著無盡的辛酸之淚。 翻譯/譯文 是誰在吹著橫笛,傳來了陣陣輕快的樂聲。我躺在床上凝聽著,觸動了離情別緒,心潮難平。我的愁腸早已斷了,再也聽不得樂曲;不是因為那笛兒吹奏出斷腸的旋律,令人傷心。 注釋 ?、艡M笛:笛子。即今七孔橫吹之笛,與古笛之直吹者相對而言。 ?、婆捍底唷?/span> ?、禽p清:指聲音輕柔而清脆。 ?、入x人:離別的人;離開家園、親人的人。 ?、勺允牵鹤砸詾槭?。 ?、蕯嗄c:形容極度思念或悲痛。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令黜其人?!焙笫烙米饕蛩寄類圩佣鴺O度悲傷之典。 賞析/鑒賞 中秋對月,引起人無限懷思,詩人因為經(jīng)歷了種種不幸,在這該團圓的日子里,飽受著孤獨的煎熬,在枕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這時候,一陣悠揚的笛聲傳入了她的耳中,不啻在波動的心潮中又加入了陣陣激蕩,她感嘆著,這笛聲是美妙的,但是她這個斷腸人不能再受到這笛聲的折磨了。三、四兩句寫得很傷感,“聽不得”三字,承“斷腸”而來,就用不著一一解釋何以聽不得,感事、懷人,種種不堪的斷腸事,都包括在里面了。 詩人由于思人懷舊而難以入睡,因了笛聲而更加傷悲,卻有意拓開,說自己的斷腸與笛聲無關(guān),就使傷心的程度更為加深,蘊含著無盡的辛酸之淚?!皵嗄c”二字在這里凡兩見,互相呼應(yīng),正是朱淑真生平的概括,所以后人把她的詩結(jié)集取名為《斷腸集》。朱淑真確實常在詩中使用“斷腸”二字,如《悶懷》:“芭蕉葉上梧桐里,點點聲聲有斷腸?!薄堕L宵》:“魂飛何處臨風笛,腸斷誰家搗夜砧?”《恨春》:“梨花細雨黃昏后,不是愁人也斷腸。”大自然一切景物、聲響,都足以引起她的傷心,導(dǎo)致斷腸,讀了這些詩,就更能體會出本詩中“自是斷腸聽不得”一句深刻涵義,對作者產(chǎn)生同情之心來。 朱淑真在愛情與婚姻上受盡了挫折,她本身又不是個服從命運安排的女子,所以寫了許多悲怨感傷的作品。她專門寫了“閨怨詩”一卷,描摹抒發(fā)心中難以排解的愁苦,其中哀怨之句,中人肺腑。如《無寐》云:“背彈珠淚暗傷神,挑盡寒燈睡不成。卸卻鳳釵尋睡去,上床開眼到天明。”又如《新涼》云:“一夜涼風動扇愁,背時容易入新秋。桃花臉上汪汪淚,忍到更深枕上流?!敝袊糯拈|怨詩,絕大多數(shù)是男子代言,讀朱淑真詩,至少可以讓人感受到女子在詩中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是何等的細微。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22 原文: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 永夜閑階臥桂影。 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 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傾。 譯文 遮蔽了月光的青色云影處,一輪明月穿過云層,像一面金燦燦的明鏡飛上碧空。長夜的空階上臥著桂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嘶鳴。京城邈遠難至,倒是這一輪明月,與人為伴,對人更加親近。 水晶簾兒高高卷起,云母屏風已經(jīng)打開,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nèi),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鋪灑月光的人間,領(lǐng)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注釋 泗州:今安徽省泗縣。 冪(mì):煙霧彌漫貌。 永:長,兼指時間或空間。 寒螀(jiāng):即寒蟬,體小,秋出而鳴。 神京:指北宋京城汴梁。 藍橋:謂秀才裴航于藍橋會仙女云英事。唐裴铏《傳奇·裴航》云:長慶中,有秀才裴航,行于湘漢。同行樊夫人,國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與詩曰:“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宮,何必崎嶇上玉清?!焙蠼?jīng)藍橋驛側(cè)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漿而飲,會云英,以玉杵臼為禮,結(jié)為連理。方知云英為仙女、樊夫人則云英之姐也。藍橋,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藍溪之上,故名。 云母屏:云母為花崗巖主要成分,可作屏風,艷麗光澤。 佳人:這里指席間的女性。 流霞:本天上云霞,語意雙關(guān),借指美酒?!短綇V記》引《抱樸子·須曼卿》曰:蒲坂有須曼卿者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來迎我,乘龍升天。龍行甚疾,頭昂尾低,令人在上危怖。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昱昱,真貴處也。仙人以流霞一杯飲我,輒不饑渴。忽然思家,天帝前謁拜失儀,見斥來還。令更自修責,乃可更往。昔淮南王劉安,升天見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稱寡人,遂見謫,守天廁三年。吾何人哉?”河?xùn)|因號曼卿為“斥仙人”。 胡床:古代一種輕便坐具,可以折疊。 賞析: 此為賞月詞,作于徽宗大觀四年(1110)中秋。作者時任泗州知州。全詞從天上到人間,又從人間到天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境界闊大,想象豐富,詞氣雄放,與東坡詞頗有相似之處。上片,寫中秋夜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詩中“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句意,寫詞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和“青煙”指遮蔽月光的云影?!皟纭笔歉采w之意。夜空象茫茫碧海,無邊無際;一輪明月穿過云層,象一面金鏡飛上碧空,金色的光輝照亮了天上人間。“飛”字寫乍見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處飛來,充滿驚異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過永夜、閑階、涼露、寒蟬等物象,極寫月夜的靜寂清冷,描繪出一幅充滿涼意的,悠長寂寞的中秋月夜圖,烘托出詞人的孤寂心境和萬千感慨,流露出詞人對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戀。 以下兩句,寫因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吧窬?,指北宋京城汴梁。藍橋,在今陜西藍田縣東南。唐裴鉶《傳奇·裴航》云:“書生裴航在鄂渚遇仙人樊夫人,夫人贈詩云:“一飲瓊將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后裴航經(jīng)過藍橋驛,口渴求漿,得遇仙人云英,尋得玉杵臼搗藥百日,與之結(jié)為夫婦,一同仙去。裴航搗藥時晝作夜息,夜里見有玉兔待玉杵臼相助夜搗,“雪光輝室,可鑒毫芒”,此與古代流傳的月中有玉兔搗藥的傳說相合,故詞中引用,以藍橋神仙窟代指蟾宮月窟。這兩句意思是說,京城邈遠難至,倒是這一輪明月,與人為伴,對人更加親近。作者為蘇門四學(xué)十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后面兩次都是因牽連黨爭而去職,被貶外郡;作此詞前不久詞人雖得脫出黨籍,起任泗州知州,但朝中已無知音。“神京遠”的“遠”,主要是從政治的含意說的。上面這幾句在贊美眷戀中透出了幾分凄清。這時作者已五十八歲,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歸來園隱居,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此詞對仕途坎坷,也僅微露悵恨而已,全詞的主調(diào),仍然是曠達豪放的。兩句明白點出孤寂心情,意脈緊接上文,而揚景則由環(huán)境景物轉(zhuǎn)到望月抒懷。 下片轉(zhuǎn)寫室內(nèi)宴飲賞月。“水晶簾不下”反用李白《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云母屏開”化用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卷簾、開屏,都是為使月光遍滿,為下文“付與金尊”預(yù)作地步,表現(xiàn)了對明月的極端愛悅?!凹讶恕敝g的女性?!暗阜邸钡摹暗弊忠才c月光極協(xié)調(diào)。水晶做成的簾子高高卷起,云母屏風已經(jīng)打開,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nèi),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頻頻舉懷,飲酒賞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輝全部納入金尊之中,待天曉時同著流霞,一道飲盡。這里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賞月興致的無比濃厚,都寫到極致。月光本來無形。作者卻賦予它形體,要把它“付與金尊”,真奇思妙想也。“流霞”本為神話中的仙酒名,漢王充《論衡·道虛》載,項曼都離家求仙,被仙人帶至月邊,饑渴時則飲以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shù)月不饑。詞中語意雙關(guān),既指酒,也指朝霞。天曉時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將二者同時傾盡,意思是說賞月飲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罷。 結(jié)尾兩句由室內(nèi)轉(zhuǎn)到室外,包舉八荒,麗而且壯,使通篇為之增色。夜更深,月更明,雖然夜深露冷,作者賞月的興致不但沒有衰減,反而更加豪壯。 這時他想起《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的一個故事:晉庾亮在武昌,嘗秋夜與諸佐吏殷浩之徒在南樓賞月,據(jù)胡床詠謔。作者覺得在庭中賞月不能盡興,所以要象庾亮那樣登上南樓,去觀賞那月光下如白玉做成的人無際素白澄澈的清秋氣象。古代五行說以秋配金,其色白,故稱秋天為素秋。用“玉做人間”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謂奇想自外飛來。它既寫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間消除黑暗和污濁,象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 關(guān)于此詞的表現(xiàn)技巧,清人黃蓼園評論說:“前段從無月看到有月,后段從有月看到月滿,層次井井,而詞致奇杰。各段俱有新警語,自覺冰魂玉魄,氣象萬千,興乃不淺?!?《蓼園詞選》)分析頗為精當。全詞以月起,以月,首尾呼應(yīng),渾然天成。篇中明寫、暗寫相結(jié)合,將月之色、先、形、神、人對月之憐愛迷戀,寫得極為生動入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