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肖相如教授《特異性方證》 半夏瀉心湯特異性方證1、嘔、利、痞并見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解:《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span> 2、心下痞而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解: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是濕熱的表現(xiàn),和消化系統(tǒng)癥狀并見,是中焦?jié)駸岬谋憩F(xiàn)。 中焦?jié)駸嶙铚?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半夏瀉心湯的適應(yīng)證。心下痞是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 3、嘔吐而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解: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是濕熱的表現(xiàn),嘔吐、是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 4、胃中嘈雜而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解: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是濕熱的表現(xiàn),胃中嘈雜是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 5、下利無熱象,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解:口苦、口干、口黏,舌苔黃膩是濕熱的表現(xiàn),下利是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無熱象在于排除厥陰熱利的白頭翁證、少陽熱利的黃芩湯證、陽明熱利的葛根芩連湯證。 6、胃脘部或脹滿或痛或嘈雜不適,同時(shí)有其他寒熱見證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如牙齦腫痛而胃部怕冷;口苦、口臭、口瘡而大便溏等。 解:胃脘不適,是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即病位在中焦;寒熱并見,或寒熱錯(cuò)雜也是半夏瀉心湯的適應(yīng)證。 7、自覺胃中灼熱欲食涼,食涼后腹中不適,或脹或?yàn)a,舌苔黃膩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解:或脹或?yàn)a是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舌苔黃膩是濕熱的表現(xiàn)。 8、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伴胃脘不適,大便溏瀉者,補(bǔ)脾胃瀉陰火升陽湯主之。 解:上有口腔潰瘍,中有胃脘不適,下有大便溏,和半夏瀉心湯證的嘔、痞、利很相似,是濕熱阻滯中焦,升降功能紊亂的特征。 附: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洗),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李東垣補(bǔ)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柴胡1兩5錢,甘草(炙)1兩,黃耆1兩,蒼術(shù)1兩,羌活1兩,升麻8錢,人參7錢,黃芩7錢,黃連5錢(炒),石膏少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