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為表彰并祭祀歷代戰(zhàn)功卓著之名將所設(shè)置的太公尚父廟 。十位入選者皆唐之前歷朝戰(zhàn)績彪炳史冊的軍事奇才,所以亦稱武廟。太公尚父廟以西周開國太師、首席軍師呂尚(即姜太公、姜子牙)為主祭,“漢初三杰” 之一、留侯張良為配享,并以歷代戰(zhàn)功赫赫的軍事名將陪祭: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季漢丞相、軍師將軍諸葛亮、唐衛(wèi)國公、尚書右仆射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本名徐世勣,即徐懋功,后賜姓李 )。 右列:漢留侯、太子少傅張良、春秋齊大司馬田穰苴、春秋吳大將孫武(兵圣)、戰(zhàn)國魏西河守、令尹吳起、戰(zhàn)國燕昌國君樂毅。 這些配享武廟者,隨便一個都是善于奇謀將略、戰(zhàn)績輝煌、名標青史的英雄人物。限于篇幅,在此文中單論三國唯一進武廟的諸葛武侯。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特殊時代。彼時漢室失秩,黃巾蜂起,群雄爭霸,遍地兵燹,天下大亂。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三國亂世英雄輩出,足智多謀、能征善戰(zhàn)的名帥、名將更是燦若晨星 :曹操、郭嘉、周瑜、司馬懿、魏延、張郃、鄧艾、陸遜、呂蒙 ......數(shù)不勝數(shù),為何只有諸葛亮一人能進入武廟十哲?先看看《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的長處是治國理民,整飭軍武,但不善奇謀將略,行政才能優(yōu)于軍事才能 。故他連年出軍北伐,興師動眾,卻沒有取得大的戰(zhàn)績,甚至可說徒勞無功,還給人留下窮兵黷武的印象,因他幾無停歇地出兵征戰(zhàn),使國家疲敝、民眾力竭、困憊、將士死傷慘重,間接使弱小的西蜀民窮財盡,率先覆亡。 據(jù)記載,諸葛亮用兵極度謹慎,不敢涉險出奇,自古有“兵者詭道”之說,用兵講究出奇制勝,諸葛亮用兵則四平八穩(wěn),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十全必克”,譬如他首出祁山時否定魏延“兵分兩路,奇兵出子午谷直搗長安,主力出子午谷至關(guān)中與奇兵會合,一舉攻奪長安、漢(秦)川”之奇計,把偏計作正計,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鎩羽而回,這樣勞師遠征卻未得曹魏尺寸之地,被對手識破其謀卻不改初衷, 其軍事水準與謀略思路讓人一言難盡。 那么,諸葛亮在軍事人才輩出的三國時期憑什么成為唯一躋身武廟十哲的人物呢?他有什么條件配享武廟?難道唐玄宗沒有眼光?亦或他是諸葛亮的鐵粉?這才將不擅奇謀將略、戰(zhàn)績平平的諸葛亮抬進武廟,和其他杰出的古代大軍事家一起享受后人緬懷、祭祀、憑吊?要理清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史料記載中去尋找答案。 諸葛亮雖然稱不上戰(zhàn)功卓著的大軍事(戰(zhàn)術(shù))家,但絕對算得上一位文韜武略、登高望遠的大戰(zhàn)略家。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整個三國歷史皆與諸葛亮息息相關(guān),離開諸葛亮,三國史則支離破碎,三國之局,系因漢末動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諸侯割據(jù):孫堅、孫策據(jù)有江東,劉表盤踞荊州,劉璋占據(jù)益州,即為諸侯割據(jù)之典型。曹操原本也是一軍閥,但他胸懷大志,并不以割據(jù)一方為滿足,故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中央政府自居,率軍東征西討,南攻北伐,將各地割據(jù)梟雄一一蕩平。曹操晚年自稱:
而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志向或企圖,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赤壁,無力在有生之年統(tǒng)一中國,江東孫氏仍然保有其割據(jù)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gòu)成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的格局。 其中最值得細品的,是這個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在諸葛亮隱居隆中、尚未出山輔佐劉備前即已擬就。諸葛亮高臥隆中卻精熟時勢、洞燭先機,其智雖不像小說《三國演義》里描述的那樣深不可測,但絕對是深謀遠慮,超拔流俗的。這個大戰(zhàn)略即《隆中對》純粹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白手開創(chuàng)出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當時三個“列強”中實力最羸弱、現(xiàn)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竟主導了形成三國歷史格局的發(fā)展與方向。這種高瞻遠矚的大智慧,比小說中怪力亂神的“借東風”、“諸葛妝神“、“八卦陣”之類的小技巧所能企及? 更何況,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yǎng)以及對季漢忠心耿耿的人品修養(yǎng)所給予后世的,不只是斷理之精, 料事之明,更呈現(xiàn)出一種高于所處時代的人格典型,給人以無限向往甚至高山仰止之感。論人品,諸葛亮豈是嗜殺如命的“人屠”白起、殺妻的吳起等人所能比 ? 縱觀諸葛亮波瀾壯闊的一生,亦不能不在敬慕神往之中,含有為之扼腕嘆息之意。因為奇謀將略、知人善任非其所長,致使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峙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gòu)畫的;他五出祁山,攻伐曹魏,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人說他窮兵黷武,可弱小的蜀漢若不發(fā)動主動進攻,則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不論強大的曹魏還是次之的東吳,都可能一口吞掉僻處一隅、地瘠民貧、軍力一般的西蜀,他只能以攻代守,以時間(主動進攻)換生存空間,同時亦是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個情景有些悲壯,亦或是悲劇之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類型。最終,接二連三的北伐未能成功,星隕五丈原......諸葛亮是為了完成劉備的囑托與期望,生生累死的。 諸葛亮雖不算戰(zhàn)績彪炳的杰出兵家,但卻是一位綜合能力最全面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他“死則死矣”,然而其忠貞、敬業(yè)、濟世、至公、清廉、謙遜的品格,無不成為后世學習、效仿的榜樣。他的政治乃至軍事才能,被無數(shù)后世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借鑒...... 諸葛亮雖然五伐中原沒有成功,但他在軍事理論、軍事發(fā)明、整軍備戰(zhàn)等方面均做出了 巨大貢獻,又是決定漢末三國歷史走向的關(guān)鍵性人物,試問這樣的非凡人物不能進武廟,誰有能進武廟呢?由此可見,風流倜儻的唐明皇并不眼瞎,還是頗有識人之能、見事之明的。 【插圖源自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