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八朝的書法藝術書法是唯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精神的藝術門類,因而明代的書法藝術也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在"晉韻"、"唐法"、"宋意"之后,元人"尚古尊帖",世風日下,雖有趙孟頫與"顏柳"齊名,但柔媚之風遷延日久,窒息書壇。明初,宋克、沈度等10余人皆自元入明,雖有書名但遠遜唐宋。明代中期,文人以詩文書畫自娛情懷,一時名流如涌,雖無突出成就,但也日漸興旺。自此,祝允明、文征明的"才子書",徐渭的浪漫大草,董其昌的理性化書作,則各領風騷,形成了一個情有所衷、多樣化發(fā)展的書法藝術潮流。董其昌則成為趙孟俯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位書法家。 1.15世紀興起的"才子書"明代中期,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徐禎卿,史稱"吳中四才子"。其中,徐專于詩,文、唐兼有書畫,祝則專事書法。祝允明、文征明是"才子書"的典型代表。他們上溯魏晉,遍學諸家,打開了"尚帖復古"的陜隘眼界,終以古雅豪放的氣度打破了趙書嫵媚秀麗風格的壟斷。 祝允明(1459-1508年),字希哲,號技山。明世宗嘉靖五年生于長州(今江蘇吳縣),因出生時以手指樹技,又號枝指生。弘治(1488-1505)年間中舉,官廣東興寧知縣,遷應天府通判,故人稱"祝京兆"。為人狂放,詩文清揚,尤工書法,以小楷和草書見長。小楷出自鐘繇、王羲之和智永,草書學懷素和黃庭堅而能自成風格。王世貞《藝苑卮言》稱:"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jiān)、率更、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眉山、預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晚節(jié)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可見,自鐘繇(字元常)至米芾(號襄陽),魏晉隋唐五代兩宋,幾乎所有著名書作都被祝允明研習過了,故而冠絕群倫,成就了一種"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的獨特風格。祝允明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尤以草為最。其風格又呈現出三種姿質。第一種為古樸淳厚的行草;第二種為流利暢達的今草;第三種是顛狂奇逸的大草。著名書作有《敘字帖》、《太湖詩卷》、《箜篌引》、《曹植詩》、《前赤壁賦》、《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等。 《前赤壁賦》是祝書狂草中的優(yōu)秀代表。書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時年62歲。紙本草體??v31.3厘米,橫1001.7厘米。卷后有黃省曾、文征明、文嘉等人跋文筆跡。足見其受重之隆。這幅書作深得二王行草的妍美流便,又有漢代章草的筆勢;更有張旭懷素的飛動豪邁,又有黃庭堅的奇崛雄奇。而這些不同的特點,都在祝允明那狂放豪邁的氣質統攝之下,和諧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奇巧狂縱又不失典雅淳古的風格,難怪文嘉跋題此卷為"蓋其晚年用意之書。"他的《草書讀稿》,是1521年過溧陽贈友人所作,上書《龍川山中早行》等詩10首,用筆生辣蒼厚;《草書詩軸》,用長鋒羊豪書寫七律1首,用筆蒼厚勤練;《草書詩翰》手卷,書自作詩《春日醉臥》、《寶劍篇》等5首,筆法姿肆,圓轉自然,力可杠鼎。 祝允明的成就,在明代書法發(fā)展上不同尋常。元代國祚較短,書壇不振,只有趙孟俯稱重于世。明初書風日盛,但缺少名家。雖然,宋克等人書藝不凡,但仍未能改變沉悶局面。晚明謝肇浙在書論中指出:"國初能手多粘俗筆",并且"遞相模仿,而氣格愈下"。直至祝允明的出現,才使書壇有了起色。他那典雅淳古、蒼厚勁練的風格,終于把明代書法帶出了元代柔媚書風的影響范圍,開辟了明代特有的藝術風格。 文征明(1470-1559年),原名璧,字征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生于長州。少年學文于吳寬,習書于李應禎,師畫于沈周,故以詩文書畫稱世。在詩文上,與祝允明等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與沈周等合稱"吳門四大家"。在書法上,以楷書、行草最佳。王世貞《藝苑卮言》載:"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惟少光耳,亦有作率更者。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黃、米及《圣教》,晚歲取《圣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惟不作草耳。"因而小楷更加精美。42歲起以字行世,改為征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54歲以貢生資格被薦赴吏部考試,授翰林院待詔。次年即上書辭官,3年后終于獲準回歸鄉(xiāng)里。傳世作品極多,風格清勁古淡、遒美端莊,小楷尤精。著名作品有《金剛經》、《千字文》、《顧春潛傳軸》、《離騷經》、《自書雪詩卷》、《西苑詩》、《楷書詩文合卷》等。 《楷書詩文合卷》,小楷四種。其一為司馬光《獨樂園記》1篇、詩7首,縱28.7厘米,寬98.2厘米;其二為《古詩十九首》,有自題款識數語,縱24.4厘米,橫121厘米;其三為李密《陳情表》,縱30厘米,橫50厘米;其四為陶潛《歸去來辭》,縱30厘米,橫39厘米。該卷書作遠宗二王、近師孟俯,富有入妙通靈、古淡清勁之趣。 《西苑詩》是行草書卷。上書七律10首,詩乃文征明56歲在京任翰林待詔時所作,描述紫禁城西以太液池(即北海)為中心的御苑景色。書卷寫于85歲,通篇用筆蒼勁古雅,結構多變。與《楷書詩文合卷》相比,更覺滯灑姿致,不流俗媚。從筆跡上看,書寫時大約使用的是硬毫,因此點畫富有彈性,秀逸之中顯得清健挺拔。還有一種儒雅氣質。 文征明幼時不慧,資質平鈍,早年因字拙不準鄉(xiāng)試,因此發(fā)奮圖強,勤學苦練,遍學古人,自成法度,筆畫精整,書風古雅,而且德高望重,門生眾多。長子文彭、次子文嘉都有書名,入其門者王寵、陸師道、陳道復、王谷祥、周天球等,都以書翰稱世。文征明主持書壇數十年,漸將明代書法創(chuàng)作推向高潮,對后世也有很大影響。 2.16世紀的浪漫大草徐渭(1521-1593年),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生于浙江山陰(今紹興)。字文長,號天池,或天池生,青藤道士在畫史上更有盛名。年20為生員,父有聲譽。但屢應鄉(xiāng)試不中。38歲時(嘉靖三十七年),浙江總督胡宗憲招致幕府,參加東南沿??官炼窢?,反對權奸嚴嵩。以草書《獻白虎表》稱重一時。胡宗憲罪入獄,株連徐渭,一度精神失常,自殺未成。 晚年貧病交加,以詩文書畫糊口,潦倒終生。他于詩詞、文學、音律、雜劇、書法、繪畫、軍事無所不精,一生成就顯赫。著有《路史分釋》、《筆元要旨》、《徐文長集》等文獻。書法以行草見長,代表作有《行草詩卷》、《女芙館十泳》、《青天歌卷》、《杜甫秋興八首冊》、《草書詩軸》等,筆勢縱逸飛動,雄奇奔放。后來,袁宏道游歷越中,得到徐渭書法詩文殘存手稿,出示國子祭酒陶望齡,相與激賞,刻其集發(fā)行于世。陶望齡《歇葉集》盛贊其行草"精偉奇杰"。袁宏道《中郎集》評曰:"文長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也。"此論公允恰當。因其書作往往具有超出傳統書法理論邏輯的特點,遂被后世奉為非理性書法的典型代表。 《行草詩卷》,萬歷十九年(1591年)作。卷中4篇詩歌筆法各異。其中,《碧草》篇近草,《白酒》篇近楷,《春興》篇近行,《月下梨花》以下各篇則為綿密恣肆的大草。此卷雖非一時所作,但妙在分合有度,能于無法中見法,紛繁中蘊條理。卷后有魯瑤仙、羅山山人二跋。 《草書詩軸》是徐渭書作中的一種典型,系其晚年所書。通篇縱情揮灑,竭力追求神韻,強烈表現個性。用筆奇逸狂放,結體奇變百出,勢如驟雨狂風,龍蛇馳突;打破了行款界限,字行之間纏密綿連,似無章法可循,卻氣脈相通,淋漓痛徹,書家的悲涼、憤恨、失意、瘋狂、寂寥、不平、灰暗、枯澀、苦悶和反抗心理化為奔放的線條,自胸中、腕間、筆底激越而出,超越了書法理性的束縛,表現為情感的轟鳴和識見的飚揚,在中國書壇上樹起了反理性的旗幟。另如《青天歌卷》也是如此,點畫已是恣肆無形,但通 篇的氣勢卻如排山倒海,民主理想的追求,自由個性的抒發(fā)真是萬馬奔騰了。在這樣的大寫意書作面前,二王、顏、柳、蘇、米,乃至趙孟頫、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甚至巔張狂素,在氣勢上也難以稱重了,這是徐渭草書的價值所在。 《明史.徐渭傳》載,他曾自稱"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而且此說也被當時社會認可。但就影響而言,其書藝遠沒有繪畫和戲劇文學的成就更為突出,而且袁宏道也將"書法"和"書神"加以區(qū)別。若從"書法"論,徐渭書作則在雄偉奔放之中顯露出點畫的不足。因此"吾書第一"的說法不能簡單理解,如從"書神"所顯示的創(chuàng)作精神和當時書壇的"才子"習氣而言,確有"第一"之功,他那一往無前的創(chuàng)作氣魄在若干藝術領域中都開辟出全新的道路,而那浪漫恣肆的書作更能表達藝術家的情懷和體現藝術的本質,從而影響了一批書家和數代后人。從他身后數代書家的成長上看,直接臨摹其書作而奠定發(fā)展基礎的人幾乎是零,但受其書風激礪和膽略啟發(fā)者確又比比皆是。 這是徐書不容忽視的一大社會現象。 3.16世紀末的理性化書家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嘉靖三十四年生于華亭(今上海松江)。萬厲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自此仕宦。光宗時召為太常少卿,再遷國子寺卿,數年后請命告歸。與刑侗、米萬鐘、張瑞圖合稱"刑張米董",形成了晚明最具影響的一個書家群,而以董其昌的成就最高,其他3人較之遠甚。所著《書禪室自論》曾總結學書歷程:"吾學書在17歲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效《黃庭經》及鐘元?!缎颈怼?、《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書家之神理,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比游嘉興,得盡靚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自是漸有小得,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浪,書家翰墨小道,其難如是。"說明他在學書過程中富于理性思考,44歲時仍探研不止,終于成為真草隸篆全面發(fā)展的晚明書學大家。清王文治《論書絕句》贊其書作為"書家神品",何焯《義門題跋》稱之"用筆圓勁",包世臣《藝舟雙楫》論:"其書能于姿致中出古淡,為書家中樸學。然能樸而不能茂,以中歲深襄陽跳蕩之習,故行筆不免空劫,出筆時形偏竭也。"品察董其昌的書作,確有古淡、散逸、清蒼之氣,但姿致之中仍不乏骨力。這在其小楷《謝希逸月賦》、行草《赤壁賦冊》、大草《試墨帖》中即可確知。有《書禪室隨筆》、《客臺文集》傳世。 萬厲二十五年(1597年),董其昌42歲,正是他苦學不綴,深入思考的時期。所作《邵康節(jié)無名公傳并程朱贊》最能反映其成就。此作題識中稱:"以三藏圣教序筆意,為竟此冊。"即用王羲之筆意書寫。其實,書中已將王書、顏書、蘇書、米書等大家風范熔為一爐,不但圓轉自如,疾澀隨意,而且蒼潤渾厚,古樸茂偉。且字大盈拳,馳聘有度,神彩炳煥,堪稱大作。 《試墨帖》是董書中難得的大草佳作。從線條的圓勁飛健中可知其師從懷素,但格調自成。此卷作品的文字內容與書法氣韻高度統一。雖是大草卻絲毫不見盛唐狂草的磅礴之勢,而更富有閑情逸致和筆情墨趣;運筆輕松活潑,線條流動飄逸;筆道雖然細瘦流暢,卻在交錯流動中見出變化,因此古淡而又姿致;充分地展現出董書富于理性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以及講究神韻、淡雅空靈的審美追求。 在董其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審慎的頭腦。他遍學古人而不隨波逐流,汲取眾長而非食古不化。這種富于理性思考的科學態(tài)度,終在晚明書家中蔚成風氣,徹底擺脫了盲目"模古"的積弊,從而成熟強大起來。今人王強、劉樹勇認為"古代書家或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介入古法的,人們稱之為'復古',如趙孟頫;一類是不介入古法(其實是超越古法)的,人們稱'變古者',如顏真卿、黃庭堅;還有一類是不再介入過多又非不介入者,我們暫名之為'第三類書家',其代表人物當推董其昌。這類書家的特點是不那么感情用事,而是富于冷靜的理性思考;他們是懷疑型的,不輕信,但也不是把過去的一切推倒重來;同時他們又帶有某種悲觀色彩,認為世界無法滿足他們的理想,所以他們變得實在了許多,他們不那么放誕,但他們仍然反對'獨尊'。"實際上,這種不"感情用事"而"富于理性思考"的性格,在祝允明、文征明和徐渭那里也是如此,只不過表現形式或表達程度有別而已。他們同處在書學不振的明代,加上外侮內患的悲憤,因而造就了他們那種審視一切的冷靜思考和艱難困苦的書學道路。顯然,這是一種歷史的選擇,董氏書學的重要意義也正在于此,他以"第三類書家"的杰出成就,在低谷和困惑中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使明代書壇重新振作起來,并為今后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