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誰不曾苦悶過?
歲月中,誰不曾得意過? 炎熱的暑假,安靜地坐在家里,苦悶仿佛無形的潮水,從四面八方涌來并逐漸將心靈覆蓋。除了壓抑,還是壓抑;除了窒息,還是窒息;從頭到腳,由內(nèi)而外。 現(xiàn)代人,誰沒有過這種苦悶!茫然四顧,好像沒有出路,生命得不到真正的舒展——焦慮、抑郁、迷茫、恐懼、悲憤、悔恨、無助......當各種負面情緒排山倒海而來時,杜甫的影子總會閃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2023年的暑假里,《長安三萬里》火了一把,杜甫、李白、高適等大唐詩人們也走進了更多人的心里,尤其是小朋友們的世界。那么,真實的杜甫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人生是否也苦悶過?他的人生是否也得意過?今天,一塵老師和朋友們一起走近杜甫,品一品杜甫的詩和遠方。-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其詩歌影響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出生在712年,出身京兆杜氏,這是一個在唐朝非常顯赫的家族。杜甫五歲觀公孫大娘舞劍,七歲就情思豪壯開始寫詩,十四歲在洛陽祁王府上聽李龜年演唱,二十歲游遍吳越,這就是杜甫的年少時期,意氣風發(fā)、昂揚肆意、不恐人生疾苦。然而大家都沒想到的是,他的后半生竟一直仕途不順,貧困潦倒——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杜甫由內(nèi)而外的必然。 《長安三萬里》中的長安城景象 圖/電影長安三萬里 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正月,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瑤灣村,字子美,因在族中排行第二,同時代的人們也稱他為杜二。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第二年改年號為開元。也就是杜甫剛剛出生在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之后的“開元盛世”。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社會穩(wěn)定、民生富足、國力空前強盛。因此,商業(yè)興盛,交通發(fā)達,城市繁華。可以說,杜甫出生時的大唐,正是民生安定、江山如畫。他就是在這樣一種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心態(tài)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一來的。他的童年、青年和壯年時期,都是在唐玄宗開元和天寶治世中度過的——這決定了他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奮發(fā)向上、激情豪邁的格調(diào),哪怕是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盛唐跌入低谷,杜甫仍然保持著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公元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杜甫隨家人寄居郾城,他得到機會觀看公孫大娘所舞的劍器渾脫。我們可以從杜甫后來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捕捉到公孫大娘舞劍的精彩絕倫: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五載,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nèi)人洎外供奉舞女,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shù)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劍光)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仙人)驂(駕馭)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zhuǎn)愁疾。 日落、龍翔、雷霆的震怒、江海的清光,是舞者在舞蹈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世界,但她又被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世界籠罩著,分明是舞者主宰這個氣氛,又好像這氣氛支配著舞者。 在六歲的小杜甫眼中,四周的觀眾好像雄厚的山圍繞著一片空場,一個戎裝的女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奇的世界。觀公孫大娘舞劍,給體弱多病的杜甫帶來的不僅僅是內(nèi)心的震撼,還有認知這個世界的另外一扇窗——原來,人也可以飛起來!這為7歲時寫鳳凰詩做了鋪墊,雖然鳳凰詩沒有留存下來,但是我們可以想象那首詩應該也充滿了瑰麗。公元718年(唐玄宗開元六年),杜甫開始寫詩,一出手就寫鳳凰詩,看他歌詠的對象,就可以了解他的遠方很高大上。或許正是因為太過于理想,而之后的現(xiàn)實生活的不如意讓這位大詩人飽經(jīng)磨難。公元720年(唐玄宗開元八年),杜甫九歲時,已經(jīng)慣于寫大字,最喜歡臨摹虞世南的書法。在杜甫后期的詩作中,也有對書畫的精辟見解,這離不開他童年時的苦學,否則怎么可能有一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呢?說白了,他出生官宦之家,雖然不是富二代,卻還是有足夠的條件來學習這些文人必備技能——其實,杜甫的時代是不是也很內(nèi)卷呀?!然而,那個時代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視和平板電腦——杜甫就不斷地作詩、不停地寫字、廢寢忘食地學習,但是,他卻沒有失卻最寶貴的童心。他在《百憂集行》中開首就回憶童年:憶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 一日上樹能千回。 生于書香門第的杜甫,即便家境貧寒,祖藏的典籍足夠小杜甫學習的了。或許,識字讀書作詩的少年杜甫,早已飽覽群書,并且沿著時間的航線,穿梭于唐朝與古代先賢之間,讀了這么多圣賢書,對于什么是豪杰、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孝子,哪些是騷人、哪些是逸士早已了然于胸。或許,他也在早早地模仿哪些古人行動的姿態(tài),和古代的圣賢們議論國事、共商治國之策。十四五歲的杜甫,在翰墨場中,已經(jīng)嶄露頭角了。一些老前輩甚至把他比作班固、楊雄。并且,本來體弱多病的他,竟然恢復了健康。于是乎,少年杜甫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游歷名山大川,尋訪古跡,交游結(jié)友,打獵走馬......都是讓年輕人的身心得到解放、力量得到釋放、眼界得以打開、經(jīng)驗和學識得到充實的重要途徑。并且,漫游在那個時代往往也被詩人們看作是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畢竟,想要走入仕途,除了科考之外,也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華積累自己的人脈,而且需要政治實權(quán)人物的推薦才行。于是,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這年杜甫剛好18歲——他收拾好行囊,便開始了自己為期一年的漫游之路:北渡黃河,到了郇瑕。杜甫第一次的漫游路線是坐船,經(jīng)過淮陰、揚州,渡過長江,抵達江南。他到江南,也是情有可原的——他的叔父杜登在武康(今浙江湖州)任縣尉,還有一個姑父也在常熟任縣尉。大約在他二十八九歲時,杜甫寫出了他詩集里最早的詩《登袞州城樓》和《望岳》。當然,前者比較普通,而后者家喻戶曉,流傳至今。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钼拧?/span>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登袞州城樓》 我們不難看出,《望岳》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都知道一個淺顯的道理:
青少年時期的杜甫,因為適逢大好時代而一路高歌猛進,雖然后半生一直在血與淚中煎熬,但讀他的詩,卻并不因此而情緒低沉,反而令人精神煥發(fā)、斗志高昂。這和他小時候的成長環(huán)境分不開,因為他經(jīng)歷過盛世,也經(jīng)歷了辛酸的亂世,他那種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則不停地激勵著后來者。
注:
杜甫常見文學常識補錄如下
為什么杜甫自稱“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杜甫出身于一個歷史悠久的官僚世家,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13世孫。因杜甫的遠祖為京兆杜陵人,后來,杜甫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所以他常自稱“杜陵野老”“京兆杜甫”“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杜審言,字必簡,祖籍襄陽,是杜甫的祖父,是“文章四有”之首。胡應麟在《詩藪》中寫道:“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span> “文章四有”是指初唐詩壇上的四位詩人——李嶠(約645年~約714年)、蘇味道(648~705)、崔融(653~706)和杜審言(約645~708)。四人中,杜審言的藝術(shù)成就最高。 杜審言早年在江陰任縣丞的時候,寫下了他最負盛名的五言律詩《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 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 由于祖父是大詩人杜審言,杜甫以“吾祖詩冠古”自傲,用“詩是吾家事”來告誡兒子們,可惜他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沒有一個寫出好詩來。 更多杜甫詩歌及年表記錄,請持續(xù)關注“一塵書香齋”!
由于本人知識面問題,可能有所紕漏,不妥之處請朋友們批評指正,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參考文獻: 1.馮至《杜甫傳》 2.萬曼《杜甫傳》 3.隨園散人《所有流浪都是歸程:杜甫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