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璜的形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兩端打孔,以便系繩佩戴。目前見于著錄的西漢早期玉璜出土器,主要發(fā)現于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其中以江蘇徐州地區(qū)出土標本最為豐富。 那么再來看看玉璜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玉璜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一直是女性的象征,并僅限于個人飾件體現其社會地位的象征性。步入良渚時期后,琮、璧和鉞開始超越個人飾件的范疇,成為重要的社會權力象征,標志社會復雜化進程加速,社會成員的地位、等級和財富分化明顯加劇。當象征男性權力的琮和璧開始流行,璜作為女性的象征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表明女性地位已退居于男性之下。
再來看看玉璜用樣式來分類的:出廓式玉璜,所謂“出廓式”就是在傳統(tǒng)玉璜“母本”形體之外以鏤空透雕等技法加飾龍、蛇、螭、鳳、變體云紋等“附屬”造型而形成的一種形構,是戰(zhàn)國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創(chuàng)新品種之一。 安徽長豐楊公戰(zhàn)國墓出土出廓式玉璜 湖北丹江口吉家院墓地出土戰(zhàn)國中期出廓式玉璜 山東淄博臨淄區(qū)商王村戰(zhàn)國墓出土出廓式雙首龍玉璜 安徽長豐楊公戰(zhàn)國墓出土出廓式龍形玉璜 鏤空式玉璜,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器,體扁寬,通體鏤空透雕出左右對稱的幾組相互連貫糾結的龍、蛇、鳥形,再以淺浮雕、細陰刻線對龍、蛇、鳥的軀體細部精細勾勒,兩端、弧背、弧腹以各種動物形體特征為外緣,構成整器輪廓的不規(guī)則形。一面雕有紋飾、一面光素無紋。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戰(zhàn)國鏤空式玉璜 層疊式玉璜,湖南臨澧縣九里茶場戰(zhàn)國墓出土器,體扁平,弧形,分上下兩層,中間透雕分隔,上部分雕琢成雙首龍形,龍口作圓穿,上吻寬闊前突,橢圓眼,龍角后飄,龍身表層陰刻卷云紋。下部亦雕琢呈雙首龍形,龍首部透雕,口微張,上吻伸長與上部龍身相連結,下吻短而上卷,龍體表面以細陰刻線刻有卷云紋、網紋、絞絲紋、羽狀紋等裝飾,兩龍身上下有弦紋輪廓線邊闌。 湖南臨澧九里茶場出土戰(zhàn)國層疊式龍紋玉璜 分段連輟式玉璜,璜例證見于河南輝縣固圍村祭祀坑出土器,是所見戰(zhàn)國玉璜中形構最為復雜、雕琢最為精細、工藝成就最高的一例。通體由七件玉飾和兩件鎏金銅獸頭分段拼接組成,雙面雕,各部分之間以銅片相互連貫。正中間一件玉飾呈梯形,體表飾簡約龍首紋、云氣紋,有陰線刻弦紋邊闌,上部雕刻一出廓獸形飾,獸作回首臥伏狀,張口露齒,橢圓形目,臀上翹,垂危上卷,體表飾水滴紋,下部雕一出廓圓鈕。 正中間玉飾的左右兩側各對稱拼接三塊玉飾,其中第一塊扇形飾體表陰刻多組簡約龍首紋,第二塊玉飾雕琢成龍首形,龍嘴微張,上吻寬大而前突,下吻短而前端內卷,龍須弧形外卷,眉與嘴邊陰刻絞絲紋,第三塊橢圓形玉飾中間鏤空成勾云紋,體表陰刻云紋。 七件玉飾中,中間五件聯(lián)為一體,呈雙龍首璜體狀,最外側兩件橢圓形玉飾各用鎏金銅片與雙首龍璜體相連接。整器形構繁縟奇巧、雕琢精整細膩,珍貴而罕見。 河南輝縣固圍村祭祀坑出土戰(zhàn)國分段式龍紋玉璜 雙首龍式玉璜 安徽長豐楊公戰(zhàn)國墓出土雙首龍形玉珩 國家博物館藏戰(zhàn)國雙首龍形玉璜 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出土雙首龍形玉璜 緣出扉牙式玉璜,璜的特征是在璜體外廓切割出多種外凸或內凹的扉牙形狀,形成一類所謂凸凹起伏變幻的裝飾性“花邊”,此類裝飾在戰(zhàn)國以前的玉璜中也有少量出現,多為左右不對稱的裝飾形構,到戰(zhàn)國時期數量劇增,成為璜體外緣裝飾的一種常見形式。 國家博物館藏戰(zhàn)國臥蠶紋雙首獸形玉璜 北京延慶戰(zhàn)國墓出土素面雙首獸玉璜 紋飾分區(qū)式玉璜,戰(zhàn)國時期的此類璜,溯其源出,多系直接從春秋楚地紋飾“分段式”璜承襲或演變而來,亦有藏家據其紋飾分區(qū)狀況稱其為“兩段式”、“三段式”璜等。 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國墓地出土戰(zhàn)國夔龍紋玉璜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戰(zhàn)國云紋玉璜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戰(zhàn)國夔龍紋玉珩 陰線刻式玉璜,戰(zhàn)國玉璜中,還有一類雕琢紋飾不使用淺浮雕技法、而僅用陰線刻繪圖式的標本,例證見于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璜,體薄而寬扁,器表用雙陰線刻繪流暢卷云紋,紋飾區(qū)外有直線形、彎弧形陰線刻邊闌。器表另一面雕琢獸面紋。 戰(zhàn)國玉璜中,還有一類雕琢紋飾不使用淺浮雕技法、而僅用陰線刻繪圖式的標本,例證見于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璜(圖16),體薄而寬扁,器表用雙陰線刻繪流暢卷云紋,紋飾區(qū)外有直線形、彎弧形陰線刻邊闌。器表另一面雕琢獸面紋。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戰(zhàn)國勾連云紋玉珩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戰(zhàn)國素面玉璜 甘肅寧靜雙峴鄉(xiāng)尤付村出土戰(zhàn)國素面璜 按照地域區(qū)分“楚式玉璜”、“秦式玉璜”、“吳式玉璜”、“中原地區(qū)玉璜” 春秋時期,雖然諸侯國之間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往,但因各個諸侯國賴以傳承的本土文化、風俗民情、用玉風尚的不同,不同諸侯國生產與流播的玉璜,形制、紋飾仍存在著較為明顯地域性差別,形成了所謂的“楚式玉璜”、“秦式玉璜”、“吳式玉璜”、“中原地區(qū)玉璜”等類別。戰(zhàn)國時期,或因于諸侯國之間劇烈的征伐兼并、各地域之間頻繁的交往,玉璜形制紋飾的地域性差別漸趨消逝,共同的時代藝術風格漸成為主流。 以具有傳統(tǒng)風格特征的“楚式璜”為例,戰(zhàn)國時期,此類紋飾分段構圖,以淺浮雕夔龍紋填襯細陰線網紋、絞絲弦紋、羽狀紋制作的玉璜不僅僅流行在楚地區(qū)域范圍內,陜西、山西、河北等地也常見此類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