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朋友最近吐露自己的煩惱,不知道從什么開始,他開始不敢對孩子說重話,小孩天性就敏感,生怕孩子因此傷心或做出極端的行為。 不敢批評孩子,確實是如今很多家長和老師頭疼的事情。 但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聽到好聽的話,批評的聲音縱然“刺耳”,卻也是每個孩子的成長必需。 為人父母,我們真正需要重視的,是批評的方式和內(nèi)容。 很多時候,孩子禁不起批評,不是他們太脆弱,而是他們的自我評價系統(tǒng)還不成熟,外界的評價如果太“刻薄”“太密集”,他們就不堪忍受。 那么,批評的話如何說,孩子聽得進去,還不會影響自信心呢? 父母又如何才能將語言變得更有力量,更有說服力? 今天這篇文章,給大家提供幾種參考方法—— 使用描述性批評 并給孩子指明一條改正的路 關于表揚,相信大家都聽過一種方法,那就是多夸細節(jié)和過程,孩子具體哪些地方做得好,直接說出來,強化他們正面的行為。 批評孩子,也同樣要針對孩子的過程和細節(jié)。 我們真正要描述的是孩子的錯誤,而不是孩子這個人。 很多父母批評孩子時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孩子犯了錯,很容易上升到孩子的人品、人格,語氣中總是夾帶著指責、辱罵、威脅、命令…… 在他們眼里,孩子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憤怒之中,拒絕跟孩子進一步討論話題,讓孩子難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錯誤上。 任何一段關系里,批評者的狀態(tài)和態(tài)度,決定了他的語言是否有效。只有足夠冷靜,才能在批評時保證客觀公正,就事論事。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表達,少一些譴責,多一些溫度,效果是出人意料的。 在實踐中,最簡單的就是保持冷靜,具體地指出孩子做錯了什么事情,并將重點放在改正錯誤上。 《正面管教》一書中曾經(jīng)提到矯正錯誤的三個R: 承認(Recognize)——“我犯了一個錯誤!”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這其實就是孩子犯錯之后,最簡單的糾正流程,它告訴孩子,錯誤并不可怕,批評也只是幫助你認識錯誤而已。 參考話術: 比如孩子打碎了鄰居家電瓶車上后視鏡,你可以說: 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商量直接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為自己犯的錯負責。 只要大人批評時態(tài)度和語氣誠懇,孩子也會與其合作,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適當喚醒孩子的內(nèi)疚感 引導他自己判斷行為的好與壞 孩子犯錯,家長為了讓他長記性,想方設法地讓孩子體驗感到羞恥感。 我們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孩子出丑;會說一些難聽的話,讓孩子難堪,比如:你很笨、你很壞、你總是闖禍、你讓我覺得丟人……似乎孩子一定要知恥知羞后才能知錯, 這種批評聲,最容易引發(fā)孩子的羞恥心,孩子們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徹底否定。 但這種羞恥感是孩子改正錯誤所必需嗎?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確實需要擁有一定健康的內(nèi)疚心理,這樣才能擁有自省能力。 但是內(nèi)疚和羞恥感是有區(qū)別的。 《超越羞恥感:培養(yǎng)心理彈性,重塑自信》一書中曾經(jīng)提到過內(nèi)疚與羞恥的區(qū)別:“內(nèi)疚與你的行為有關,而羞恥感與你“自己是誰”有關?!?/strong> 內(nèi)疚感體現(xiàn)的是孩子對所做或未做之事的反應;羞恥感,影響的是孩子的自我評價。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批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一件事,并開始為之愧疚和反省,還是我們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個很差勁的人? 比如孩子在某次考試中,因為粗心而丟分: 引發(fā)內(nèi)疚感:“這道題上次不是做過嗎?你這次又做錯了,是不是太可惜了?不然考試名次是不是可以多前進幾名?看來還需要再鞏固下知識。” 引發(fā)羞恥感:“同樣的坑栽進去多少次才滿意?你耳朵是擺設嗎?你簡直笨的要命!你就不覺得丟人嗎?” 同樣都是批評,但孩子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適當?shù)膬?nèi)疚,讓孩子聚焦在錯誤身上; 而羞恥感,會讓孩子看輕自己。 想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家長要懂得引導孩子自己認識這種行為是錯的,它是如何影響到他人,又會引發(fā)什么樣的后果,讓孩子自己判斷行為的好壞。 一個孩子唯有從內(nèi)心深處認識到錯誤,他才會真正成長。 我們可以告知孩子后果和影響,也可以直接表達你的感受,引導孩子反思。 參考話術: 好好表達,引導孩子體諒他人的心情,慢慢地就會吸取教訓。 幫助孩子建立起對他人的同理心和責任感,這種表達絕對比指責更加有效果,孩子們也愿意去改變,為自己的行為設置底線。 不要總是試圖跟孩子劃清界限 給予孩子情感支持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那個話題:為什么現(xiàn)在孩子都禁不起批評。 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看到了那個不被接納的自己。 很多孩子在外闖禍、犯錯,都不敢跟父母說,因為很多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借著教育的名義,無情地傷害和攻擊著孩子。 這對孩子的內(nèi)心來說是毀滅性的,父母輕而易舉地喚醒孩子內(nèi)心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 他們甚至會對孩子說:“我以前是怎么教你的?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你從來都不聽……” 他們在告訴孩子:“我已經(jīng)盡了教育的義務,是你不行,是你做不到。” 這種批評聲加劇了孩子內(nèi)心的孤立無援。 如果孩子內(nèi)心有足夠的愛,足夠接納自己,那么批評帶給他的,一般是積極的影響。 相反,如果他們的內(nèi)心本來已經(jīng)很糟糕,不認可自己,懷疑自己的價值,外界的批評聲才會讓他們那么難以接受。 犯了錯的小孩,是最渴望被接納、被愛的。 所以,批評孩子,你可以嚴厲,可以正色,但千萬不要讓批評破壞了你們的關系。 一位朋友曾對我說起這樣一件小事: 有一次,他教育完自家闖禍的兒子之后,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沒想到兒子竟在他的懷里嗚咽起來。 他愣住了,只好輕輕地撫摸著孩子的背。 那一刻,他才明白,孩子原來一直在害怕和緊張。 父親的擁抱,讓孩子徹底地卸下了防備,重新感受到了大人的愛和接納。 教育孩子要有溫度。 哪怕是犯了大錯的孩子,我們一定要用語言或者肢體的接觸,給予他們心理安慰,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和他站在一起面對錯誤的。 孩子唯有確定了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他們才會有勇氣面對錯誤。 參考話術: “你做錯事,并不代表你不好,也不會影響我們對你的愛?!?strong>(表示支持) “接下來,你準備怎么辦?”(尋找方案) “你需要爸爸/媽媽做什么嗎?”(必要時提供幫助) 家長懂得支持孩子,那么孩子無論在外犯多大的錯,不會惶惶不可終日,也不會對家長進行隱瞞、撒謊,他們會選擇與父母坦誠,因為他知道:犯錯,并不會改變父母對自己的愛。 這就給了孩子面對錯誤的勇氣。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作為父母,理性地和孩子溝通,是教育的基礎。 想要你的批評被孩子聽進去,我們只需要做的是好好愛那個一身毛病的孩子。 你懂得如何愛孩子、關注孩子、理解孩子,你傳達給孩子的批評聲就會是善意的、客觀的。 文末點個“在看”,希望孩子可以在適當?shù)呐u聲中,越來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