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一下拆掉的舊祖廳 去年出了初稿,后經(jīng)族人幾番合議修改,據(jù)說今年中元節(jié)前終于定稿并刻好了。祖廳由來紀略 明成化年間 繡公創(chuàng)譜,奉永安肇基一世祖三十三公為分支始祖。明末清初(年份不詳) 廷畿公從安溪遷至浙江,先后在常山縣石圭和開化縣青陽溪東、溪西定居。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 中應公從青陽溪東分支遷至璞石口(今建設村)定居。祖屋原址位于柘坑溪對岸永興社下前方,因故易址在本廳以東數(shù)十米處一帶另建,后改為黃厝祖祠。均早已不存。康熙年間(年份不詳) 日省公建祖屋于此,為三進二天井格局,占地三百余平方米。后因祖祠不存,遂以此屋為祖祠,即為本廳。公元1992至2000年 多次維修,大廳、中廳及下天井地面均澆筑水泥硬化。公元2021年 本廳原址重建,并在下天井西側增筑矮墻,同時購進墻外空地一百平方米,整修作公用停車場。祖廳重建功德碑 源溯泉州,祖奉永安。數(shù)百年輾轉變遷,積祖輩創(chuàng)業(yè)辛苦,唯愿長享太平之時、安居之所。本族本支僅自中應公從青陽遷來,至今又已繁衍生息十五代。本廳由日省公始建于清中期,雖三百余年而不倒,然久沐風雨,頹勢難維。辛丑春,族人合議,舉薦組成理事會,籌劃奔走,倡議重建。消息傳出,族人一呼百應,紛紛建言獻策,已遷居他方之宗親亦熱情響應。重建之期,遠近九十八戶四百九十余丁參與集資,更有宗姑乃至外姓友朋主動解囊。共籌得資金逾三十萬元。謹擇中元節(jié)次日吉時拆除舊構,隨后采買良材嘉木,延請巧匠能工,在原址依原格局重建并加高尺許,至夏歷十月告竣。重建之祖廳,力求規(guī)整端方,質樸雅致。主體為杉木榫卯穿板結構,重要部位飾以簡約雕花,青瓦石磉皆新。選舊構物數(shù)件復用于大廳前楹,且保留天井及兩邊廊道卵石原貌,以志傳承有續(xù)。后裔觀之,當察斯心。大門西側公路兩旁即為新修公用停車場。大門至中廳有上階一級,穿中廳至天井,復登階至大廳及后堂。后堂外保留有排水溝,溝外橫路東通巷道,西達公路。蓋聞心安則體健,家安則業(yè)盛,民安則國泰。建祠祭祀,一為寄托情思,令人心神安定;二為建立綱倫,讓人節(jié)操有憑;三為規(guī)范舉止,力求行為有度。豈獨竊求祖宗神明庇佑哉!愿我族裔兒女,為人當思修身,成家當思立業(yè),處事當思利人,若有幸為國效力,則更當精忠以報!感念族裔親朋共襄盛舉之虔誠,特銘刻芳名于此,以資上慰祖德,下啟后賢。前瞻早坂,市井繁華,溪橋間阡橫陌縱;后靠松崗,樹林茂盛,山梁上獸走禽飛。柘坑、金沙二水合抱,開信江源頭;玉紫、開化一路連通,供前程闊步。日暖風和,誠安居之所;山明水秀,是樂業(yè)之鄉(xiāng)。建成以后,年節(jié)觀瞻為之壯,鄉(xiāng)愁安放而有從。
今年正月還在新建的祖廳隆重地開了個會
附2未用稿自珍收集: 新族訓 愛國愛家,遵紀守法。敦宗睦鄰,敬老尊賢。 誠信務實,明理尚義。志存高遠,勤奮進取。 團結互助,創(chuàng)造幸福。重視教育,勉勵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