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心理問題都是改造自己失敗的產(chǎn)物,所以,在療愈之前先允許自己成為自己,允許別人成為別人,否則就會在改造自己的路上蒙眼狂奔,最終迷失了自我,也沒成為別人。 在抑郁狀態(tài)下,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yōu)點進行比較,在頭腦思維情緒的影響下,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文不值。放眼望去,別人的都是歡聲笑語,而自己的卻是感嘆哀怨。 所以不斷通過壓制自己,改造自己,來迎合頭腦好的標準,所以不斷驅(qū)使向別人看齊,不斷要求自己變得強大變得樂觀變得自信,但當內(nèi)在的精神能量無法承載,那么在一次次改造失敗后,就會更加的絕望。 接受自己的渺小、無助和平凡,比驅(qū)使自己變得強大、堅強和勇敢更需要勇氣。 在社交恐懼中,我們總是羨慕那些口若懸河,他們滔滔不絕的人們,這更加襯托出自己缺點,于是不斷改造自己,強迫自己變成頭腦塑造的所謂高情商的影響,這樣做只會讓自己沒有達到頭腦的目標,更加地憤恨自己,攻擊自己,逃避真實的自己,最后把自己封閉起來。 所以認識自己從來都是一生最重要的課題,我們最熟悉是我們自己,最陌生的是我們自己,在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和自己的關系才是最長久的關系。 《道德經(jīng)》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因為主觀意識的加入,人不僅僅是一堆碳水化合物,還有更高層面的價值追求,人們需要找到人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對自我有清醒的認知。 否則就如《烏合之眾》描述:群體會抑制個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個人無論多么聰明、理性,一旦進入群體,就會變得盲目、沖動。他會不加懷疑地接受群體提供的意見、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和態(tài)度。 所以當我們無法接納自我,就活不出自我,就會不斷模仿別人的人生,成為了別人的附庸和奴隸。 《道德經(jīng)》: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 處在絢麗多彩的世界當中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從而通過感官刺激分泌多巴胺,來取悅自己的頭腦,為了維持這種轉(zhuǎn)瞬即逝的歡樂,就會加大刺激自己的頭腦的,從而迷失在五彩斑斕的物欲世界,而靈魂卻找不到棲身之所。 所以陽明先生說:用方寸之心感知世界,世界是我們內(nèi)心的投射,如果我們守不住自己的內(nèi)心,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那么我們自己就無法主宰自己的生命。 禪宗公案記載:有修行人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你還修行嗎?”大珠說:“我修行?!庇謫枺骸澳阍趺葱扪??”禪師說:“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個人覺得很奇怪,說:“一切人都是這樣,餓了吃飯,困了睡覺,為什么別人不是修行,而你是修行呢?”大珠禪師說:“這是因為他們吃飯的時候千般計較,睡覺的時候萬般思索?!?/p> 我們都是紅塵的過客,生命如白駒過隙,轉(zhuǎn)瞬即逝!軀體可以消亡,但是有一樣東西是如如不動的,那就是你的意識,哪怕你的軀體消失,但你的意識不朽,在佛學里面稱之為中陰。它會引導你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否則你一直在各種小我的控制之下,不是焦慮就是抑郁。 當你持續(xù)地意識到是自我意識創(chuàng)造了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就是自我意識的投射,那么你就會覺知,從更高的維度看世界看待自己,你就會會明了莊子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當深入你的內(nèi)在,任憑四季更替,潮起潮落,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但那個本來面目,卻是永恒的存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生命之光如此的耀眼。即便有一天突然消失,只要你覺知你依然存在,行住坐臥皆然! 所以,當你從內(nèi)探索,重新認識了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己是那個富饒豐厚,那個大到可以裝下整個宇宙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隨著自我意識的無限延展,我們可以穿梭在任何的空間時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此岸,沒有彼岸,只有當下的永恒。沒有對錯,沒成敗,沒有是非,沒有貴賤,只有如如不動之內(nèi)心任憑業(yè)力的流轉(zhuǎ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