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比較常用的中成藥是龍膽瀉肝丸。 這個藥在說明書上的功能是清肝膽,利濕熱。 而肝膽濕熱正是引起帶狀皰疹的主要原因。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經(jīng)驗都是從古人那里借鑒來的。就拿帶狀皰疹是肝膽濕熱這件事來講,古代的中醫(yī)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 帶狀皰疹因為像帶子一樣纏繞于腰腹,所以才有了這種叫法。不過也有長在臉上、頭上、腿上,還有一些長在私密部位,連起來不就是足厥陰肝經(jīng)么? 再看前來問診之人,大多舌紅苔黃膩,代表體內(nèi)有濕熱。 于是古人總結(jié)出四個字:肝膽濕熱。 古代有龍膽瀉肝湯,現(xiàn)在有龍膽瀉肝丸。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生地黃、當歸、車前子、木通、黃芩、柴胡、澤瀉、生甘草。 我們說身體里有熱,血液在熱邪的灼烤下仿佛一鍋燒開的滾水,咕嘟咕嘟冒著泡,冒到皮膚表面,就變成了紅色的疹子。 用龍膽草、梔子、黃芩清熱瀉火,給熱邪最直接的打擊,這一場戰(zhàn)役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勝利。 不過,接下來要面對的濕邪可就不那么好對付了,相比之下,濕邪比熱邪頑固的多。 體內(nèi)火氣比較旺,或是牙齦腫痛,或是口腔潰瘍,吃點清熱解毒藥,過上幾天就好了。有朋友說,不對呀,我這個口腔潰瘍也總是反反復復。這種情況通常是虛火,虛火的主攻方向不在清熱解毒,是不能算在內(nèi)的。 再說這濕邪,黏黏膩膩,我們不止一次的提到過濕性黏滯,濕邪在中醫(yī)界是出了名的“頑固不化”,就是不好祛除,它不光自己賴著不走,它還會把熱邪纏住,讓它留在身邊,一直起作用,當然是不好的作用。 木通、澤瀉、車前子把濕邪瀉出去,瀉濕的同時也能瀉熱,因為濕和熱是糾纏在一起的。如果要打開一個通道讓濕熱瀉出去,這個通道可以是膀胱。 換句話說,這三味藥會讓小便次數(shù)變多,小便量增加,和茯苓祛濕的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茯苓太儒雅,它是有君子風范的,而這種強大的濕邪向來蠻橫無理,不如交給木通、澤瀉、車前子速戰(zhàn)速決吧。 柴胡疏肝,想想看,濕熱一定會遏制肝氣,令其不能自由舒展,所以會有脅肋發(fā)脹的感覺,可見肝氣是有郁結(jié)的,但不是太糟糕,所以只用了柴胡這一味藥。 當歸、生地滋陰養(yǎng)血,用新鮮的血液代替陳舊的血液,推陳出新的意思。 生地、木通加上甘草也是一張經(jīng)典名方,名為導赤散,瀉心火的方子,心屬火,肝屬木,木生火,但火很容易把木燎起來,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是不是沾不得半點兒火星?在中醫(yī)這里是實則瀉其子的思路。 焦樹德先生在國外講學的時候,曾用這個方子治好了外國友人的帶狀皰疹。 當時是這么回事,有一位中年女性對焦老的課很感興趣,有一天課后,她同焦老述說起了自己的遭遇,說自己近來身體不太好,上課的時候常常不能集中精力,想問問中醫(yī)在這方面可有辦法? 究竟是怎么不好呢? 原來在她的肋部起了一串紅色的疹子,像熟透了的紅石榴一樣。一串這個詞其實并不準確,估摸一下,大約有皮帶那么寬,還有向下蔓延的趨勢。痛也是真的,像火在燃燒一樣?;鹗呛軆疵偷模晕⒖拷稽c都讓人無法忍受,可見這個病確實是很痛苦的了。 焦老見她舌苔黃膩,又問及二便怎樣? 答,小便黃赤,大便干結(jié)。 綜上來看,符合肝膽濕熱的特征。 于是開出龍膽瀉肝湯,服藥三劑,疼痛減輕,紅疹開始干癟,說明體內(nèi)的濕熱在一點一點退去了。略作調(diào)整,又服了五劑,最終痊愈。 這一次經(jīng)歷,讓這位外國友人大開眼界,徹底愛上了中醫(yī)。 如果皰疹長在頭面,加野菊花、防風。長在腰腹以下,加蒼術(shù)、黃柏。 或者熬水送服龍膽瀉肝丸。 這個藥用的好,能治的皮膚病其實有很多,不僅僅局限于帶狀皰疹,還有濕疹、玫瑰糠疹、蕁麻疹、脂溢性皮炎等。 脾胃不好謹慎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