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闿(1880-1930),字祖庵 ,號畏三,長沙府茶陵人,曾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后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長沙開福區(qū)茅亭子曾經(jīng)有一座譚延闿的公館,如今已經(jīng)不復存在。長沙民主東街有一座草木森森的高墻大院——省總工會,它曾經(jīng)是長沙20世紀初期湖南立憲運動的中心省諮議局,那里曾是譚延闿的辦公之地。1908年12月,湖南巡撫岑春蓂設立諮議局籌辦處,譚延闿負責籌辦事宜。第二年10月14日,在長沙縣學宮明倫堂召開省咨議局第一屆會議,明倫堂改為諮議局。 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的十年間,譚延闿三任湖南都督,這與他的家世不無關系。譚延闿的父親是譚鐘麟,茶陵人,咸豐六年(1856)中進士,散館授編修,官至閩浙、陜甘、 兩廣總督,官運亨通,頗有政績。譚延闿 1880年生于杭州父親任所,7歲入私塾,父親亦親自教輔。 1897年回湘應試優(yōu)貢為第二名。兩年后回長沙就讀城南學院,1902年湖南鄉(xiāng)試中舉。1904年赴開封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考試,26歲中第一名貢士,旋即殿試賜進士出身, 成為清朝兩百多年間湖南第一個會員,所以譚延闿在湖南頗具聲望。 譚延闿三次成為湖南督軍兼省長,也因為他是湖南立憲黨人的首領且和革命派有較好的關系以及他為人圓滑、善于處理各方面的關系等諸多因素有關。他入翰林院任編修僅兩個月就返湘辦學,先后任中路師范學堂監(jiān)督和明德學堂校董。1907年夏天,主張改革的譚延闿等組織湖南憲政會,聯(lián)名劉人熙、實業(yè)家龍璋等三十余人上《 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員請愿書》。兩年后湖南進行諮議局選舉,譚延闿擔任諮議局議長,成為湖南政壇的核心人物。 1911年10月,在焦達峰、陳作新領導長沙新民起義,長沙獨立后,立憲派殺害了焦、陳二人。兩年后,因為參加'二次革命',他被袁世凱解職, 被迫入京'待罪',后被特赦定居青島。譚延闿1916年官復原職,是因為老朋友黃興的推薦,湖南反袁驅(qū)湯斗爭勝利后,黎元洪以大總統(tǒng)名義給譚延闿任命。譚延闿的官位只坐了一年整,由于段祺瑞爭奪湖南地盤,任命其親信傅良佐為督軍,譚延闿被迫辭職,閑居上海。1918年7月,西南護法軍政府又委任譚延闿為督軍,但勢力僅為湘南部分。1920年6月,因為張敬堯被湖南民眾驅(qū)逐,譚延闿再次成為湖南督軍兼省長。在斷斷續(xù)續(xù)的四年多督湘期間,譚延闿還是有所作為的,比如堅持共和的政治方向,實行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政治,倡言'湘人治湘'' 省自治';整軍裁軍,竭力擴充勢力;振興實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財政進行整頓和改革;推進教育事業(yè)改革等。 1920年11月,譚延闿被趙恒惕驅(qū)逐而趕赴上海。此后追隨孫中山,再次加入中國國民黨,變賣家產(chǎn)5萬元資助討伐桂系軍閥,組織湘軍入湘討伐趙恒惕。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任第二軍軍長,成為武漢國民政府的核心人物,并代理武漢國民政府主席。 1927年9月寧漢合流,次年2月譚延闿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至10月轉(zhuǎn)任行政院院長等職。但他無實權(quán), 受制于蔣介石。1903 年9月 22日病逝于南京。次年9月,南京政府國葬譚延闿于南京中山陵旁。 譚延闿工顏書善詩聯(lián),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其著述有《祖庵詩集》等。譚延闿還精擅食法, 其享有盛名的'湖南譚家菜---組庵菜'為湘菜和官府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湖湘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