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48 精準概括文意——精準定位,分層提取 復習任務 1.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能夠對文本內容進行篩選、分析、概括。2.掌握文意簡答題的審答規(guī)范和題型要點。 考情微觀
知識圖要 活動一 掌握文意簡答題的審答規(guī)范1.(2021·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與大臣議事:降宗室郡王爵位、減賦清廉止盜、張玄素諫任群臣,裴矩力諫。)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隨著君主的好惡而行動。 目的:告誡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解析 首先要解釋“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資治通鑒》是一部專為皇帝編撰的介紹歷代興亡得失的作品,其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告誡君主如何吸取歷代教訓,這為考生作答給出了提示。司馬光的評價源于上文中三個有關唐太宗善于納諫的故事,說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執(zhí)政水平,上行下效,成為臣子的表率,實現(xiàn)良好的君臣互動。 參考譯文 臣司馬光說: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yōu)樨?;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如同影子,圭表一動影子就隨之而動。 2.(2021·新高考Ⅱ)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大興三年,逖(指祖逖)鎮(zhèn)雍丘,數(shù)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zhèn)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秋七月,詔加逖鎮(zhèn)西將軍。逖在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 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僮驽讯啻螖r擊后趙軍隊取勝,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沒有阻止民間互相貿易,并約束將領們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yǎng)生息。 解析 兩國邊境得到暫時安寧的原因有:“大興三年,逖鎮(zhèn)雍丘,數(shù)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zhèn)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攔擊后趙軍隊取勝,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祖逖沒有阻止民間互相貿易,并約束將領們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yǎng)生息。 參考譯文 大興三年,祖逖鎮(zhèn)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攔擊后趙軍隊,后趙鎮(zhèn)守的將士歸附祖逖的很多,后趙疆土日益縮小。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詔加封祖逖為鎮(zhèn)西將軍。祖逖在軍中,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惠,勉勵督促農業(yè)生產,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祖逖在積谷練兵,為奪取黃河以北做打算。后趙王石勒很擔心這件事,于是到幽州為祖逖修了祖父、父親的墳墓,安排了兩戶人家看守祖墳,于是給祖逖寫了一封信,請求通使及互相貿易。祖逖沒有答復這封信,而聽憑雙方民間互相貿易,收取十倍的利潤。禁止將領們侵犯后趙的百姓。兩國邊境之間,稍微得到了休養(yǎng)生息。 1.精準審題,精準定位 在讀題時一定要讀透題干,審清要求,特別要明確概括角度和概括范圍。如內容概括題一般可從三個角度概括:一是針對具體事件概括,要求概括事件,或者概括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二是針對人物形象特點概括,要求概括人物德行等方面的特點,或者在某事上的具體表現(xiàn)及其相關事件;三是針對“文化現(xiàn)象”的概括,要求概括“文化現(xiàn)象”的要點、特點,或產生的原因。有的概括題還帶有表意深刻的詞語,也必須理解準確。 概括范圍有的題干已給定,或明確指出段落,或通過提問暗示段落;有的若未明確范圍,則其范圍一般是“全文”。如“李大亮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概括角度為“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概括范圍為全文。另外,一定要審清題目的答題要求,是“概括”,就不用分析;是“簡析”,就要用簡潔的語言說明;是“分析”,就一定要結合文本具體闡述。 2.精細讀文,把握內容 (1)帶題閱讀。始終針對題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圍,找準找全相關文字,細摳深挖文中能顯示答案要點的關鍵詞句,把握題中規(guī)定的人、事、物的特點,排除非題目指定的信息。 (2)借題讀文。如果試卷采用選擇題和簡答題同考的形式,要充分利用選擇題整體把握全文,打開答題思路,有時還可以直接引述選項中的文字作答。 3.精確作答,完整規(guī)范 加工處理篩選出來的相關信息,排除不符合答題角度的內容,重復的內容進行刪選處理,互補的內容要合并處理。組織語言作答時,要注意避免照抄原文、重復交叉、不合范疇、不合角度、不顧及表達指令等失誤,可采取摘錄法和句意提取法作答。 (1)摘錄法:選摘原文與答案有關的關鍵語句來作答。如果文中有的關鍵句、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吻合題意,可直接摘錄或作轉換性表述;如果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文中的重要句子還需要進行翻譯。 (2)句意(層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內容若無明顯的中心句,就需要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要根據(jù)句意或層意提煉出這一句或這一層的內涵與本質,按關鍵點作答。 另外,要注意分點答題。做到“答案要點化,要點層次化”,使閱卷老師一目了然。 活動二 掌握主要題型的答題要點(2019·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一)內容概括題 賈誼具有非凡的才華,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傥膶W方面:能誦詩書;精通百家之書;能寫辭賦。 ②政治方面:商議政事,盡對完滿;富有政治改革精神;有政治預見性;主張削藩。 解析 原文“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頗通諸子百家之書”“為賦以吊屈原”等表現(xiàn)了他的文學才華。“每詔令議下……所欲出”“賈生以為……悉更秦之法”“賈生數(shù)上疏……可稍削之”等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才華。 類題延練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 馮大夫名友,字益卿,長安人,官至奉政大夫。壬寅,晉岢嵐州知州。州苦虜,數(shù)被創(chuàng),歲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寬,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塹為扼虜之要,殫其心計,且筑且浚。蓋財無沉浮,役無罷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規(guī)者,大夫力也。會忻州凋敝,一歲三易守。眾議非大夫不可,乃調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爭畫像祀之。 (節(jié)選自明·焦竑《澹園集》,有刪改) 根據(jù)該段,概括馮友治理岢嵐州采取的措施,不超過3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治民以寬,減輕刑罰,減少賦稅。②加強城防,修筑城墻,深挖壕溝。 參考譯文 馮大夫名友,字益卿,長安人,官做到了奉政大夫。壬寅年,晉升為岢嵐州知州。岢嵐州遭受外族之苦,多次被侵襲,當年將要鬧饑荒。大夫減輕刑罰,減少賦稅,一切事都用寬容的政策處理,百姓感激他。又考慮城墻壕溝是遏制外族的重要設施,他想盡辦法,邊修筑城墻邊深挖壕溝。大概州里財政收入穩(wěn)定,沒有役夫貧病交加,境內事務井井有條,樹立了百世典范,這是大夫的功勞啊。適逢忻州凋敝,一年內三次更換知州。朝中眾臣商議要治理好忻州非靠馮大夫不可,于是(馮友)調任忻州,岢嵐州百姓想留他卻留不住,爭相畫像祭拜他。 解答這種題型的關鍵在于: 題干關鍵:從原文篩選概括出具體事例 解題關鍵:確定區(qū)域——劃分層次 答題重點:對事的表述 (1)必須是“事”的表述,所謂事,要包含人、時、地、原因、經過、結果等要素。根據(jù)問題確定答案形式。記敘類散文,可采用“任職地點+方法+結果”的表述形式。 (2)注意關鍵詞語轉譯的準確性。 (二)原因概括題 結合文意,簡要概括賈誼被疏遠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賰炔吭颍翰鸥咴舛剩|犯權貴利益。 ②外部原因:天子聽信讒言,改革弊政的意志并不堅定,沒想重用他。 解析 由原文“每詔令……盡害之”可以提煉出要點①;由原文“乃短賈生……不用其議”“上因感鬼神事……文帝不聽”可以提煉出要點②。 類題延練 (2020·新高考Ⅱ)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shù)月。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訣妻子”?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知觸怒皇帝將死;②抱定必死的決心。 解析 試題涉及文中宦官黃錦的話,“自知觸忤當死”,解釋了海瑞買棺材的心理;而“市一棺,訣妻子”“不遁”作為待罪行為的完整補充,全部指向一個思想準備,就是“赴死”,可見其決心之大。 參考譯文 當時世宗在位時日已久,不再上朝聽政,深居皇宮西苑,專心一意齋戒祀神??偠窖矒岽蟪紶幭噙M獻各種祥瑞征兆,禮部官員往往就此上表祝賀,唯獨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頭對身邊的宦官說:“趕緊把他抓起來,別讓他跑了!”宦官黃錦在一旁說:“此人一向有癡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難免一死,就買了一口棺材,訣別妻子兒女,在朝廷聽候治罪,家中僮仆也都打發(fā)走了沒有留一個,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皇帝又拿出奏章來看,(就這樣)一天之中看了兩三次,被感動而嘆息,將它留在宮中數(shù)月。 解答這種題型的關鍵在于: (1)準確理解題干中表示結果的詞語的含義,有些“果”是直接從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個文言詞語,如不能對其準確理解,就無法找到原因。 (2)表示原因的詞句有時集中在一段中,這時只要提取即可;有時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認真、全面、仔細地篩選。 (3)據(jù)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個,有主觀、客觀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篩選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4)對文中帶“原因”的詞句,在轉述概括時一定要忠實于原文,尤其是對于表示原因的相對委婉、間接的詞句,應注意轉換說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題干要求。 (三)人物形象特點概括題 結合文本內容,簡要概括賈誼的形象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年少時才學優(yōu)異;②出仕后銳意改革;③雖因讒言被疏遠,被貶后仍心憂朝廷,主張削減諸侯封地。 解析 由原文“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可以概括出要點①。由原文“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悉更秦之法”可以概括出要點②。由原文“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可以概括出要點③。 這種題型一般是據(jù)事求理,根據(jù)人物的具體言行概括其思想行為特征。對于這種題型,要特別注意三點: (1)題干對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為人處世”“為學”特點,概括“精神特質”等,故先要明確題干要求。 (2)表明“特點”的詞語有的隱藏在字里行間,需要細摳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對具體言行加以提煉,對此,一定要選擇一個比較貼切的詞語,并且要在平時多積累這樣的詞語。如求學方面:勤奮刻苦,嚴謹博學。治官方面:待民寬厚,不畏豪強。為將方面:勇猛沉著,善于謀略等。 (3)“特點”豐富,多點概括。 (四)比較概括題 賈誼在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前后的心態(tài)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俦毁H前:躊躇滿志,信心滿滿。②被貶后:失意傷心,幽愁憂思。 解析 被貶前,結合“聞于郡中”“召以為博士”“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賈生以為……”等可以概括出要點①。被貶后,結合“賈生既辭往行……以吊屈原”“賈生自傷……亦死”可以概括出要點②。 解答這種題型的關鍵在于: (1)找準比較點,即圍繞什么進行比較。 (2)找準比較的區(qū)域文字。 (3)在比較內容的基礎上精準概括。 類題延練 (2022·上海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韓公諱億,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進士第,除大理評事。 八年,遷屯田員外郎,知相州。時河北蝗旱,轉運使因歲計覆[注],不以實聞,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請蠲賦役,州民賴以全活。 歲余,除河北轉運使,詔留監(jiān)定故丞相向公諸子分財。丁崖州當國,勢懾天下,私所親諭公,欲市向公長安華嚴別墅,又諷其子從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棄。”故余財盡均,而華嚴獨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公性方嚴質重,雖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議論,所持堅正,形于顏色,惟義所在,不恤權忌,一發(fā)于言,眾莫敢奪。(選自北宋·蘇舜欽《韓億傳》) 注 覆:檢查。 文末評價韓公“堅正”這一品格在第二、三段中有所體現(xiàn),但內涵同中有異,請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兩段都寫了韓公不畏權貴、剛正不阿,但第二段側重寫韓公愛民、實事求是;第三段側重寫韓公仗義、主持公道。 參考譯文 韓億,字宗魏。在咸平五年中進士,被授予大理評事。 景祐八年,韓公升遷為屯田員外郎,擔任相州知州。當時河北地區(qū)發(fā)生蝗災旱災,轉運使(依舊)依據(jù)一年的收成進行檢查,不把實情上報朝廷,各州郡畏懼不敢說,韓公竭力向皇帝上奏章請求免除賦稅勞役,相州百姓依賴韓公才保全存活。 一年多以后,韓公任河北轉運使,朝廷下詔讓韓公監(jiān)督前丞相向公兒子們處分財產一事。丁崖州當權,威勢震懾天下,私下里派親信告誡韓公,想要買下向公長安華嚴別墅,又勸告向公的兒子聽從他。韓公到他的家里,當面告誡說:“田地是衣食的來源,不能放棄。”因此其余的財產均分,而只有華嚴別墅得以保存,沒有分財,因此忤逆了丁崖州。 韓公性情端方、謹嚴、樸質、穩(wěn)重,即使是笑話也不隨便妄言,每次朝廷有大事討論,韓公品格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內心的活動表露在臉色上,只堅持正義之事,不顧及權勢忌諱,每次發(fā)言,眾人沒有敢改變的。 (五)理解、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題 結合文意,簡要分析司馬遷對賈誼的情感態(tài)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字里行間透露出司馬遷對賈誼才能的贊嘆;②對賈誼改革行為的贊同;③對賈誼懷才不遇和英年早逝的惋惜。 解析 原文“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中,“害”“短”二字表明了司馬遷對賈誼與權貴的褒貶態(tài)度。由“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可以概括出要點①。由“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可以概括出要點②。由“不用其議……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數(shù)上疏……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可以概括出要點③。 在文言傳記與紀事本末體散文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以兩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一種是以“論”“贊”形式直接表現(xiàn),一種是寓于字里行間,不直接表現(xiàn),以后者為主。對于后者,要通過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系、對事件的敘述以及關鍵詞語的使用等發(fā)掘出來。同時,要結合背景及相關文字把握作者對傳主及事件的觀點態(tài)度是愛是憎是惜,其寫作意圖是歌頌還是批評,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還是獲得什么啟示。 參考譯文 賈生名為賈誼,是洛陽人。在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yōu)異,就把他召來置于自己門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剛即位,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治下政治清明,為全國第一,(吳公)以前和李斯是同鄉(xiāng),又經常向李斯學習做事,于是征召他擔任廷尉。吳廷尉就說賈誼雖年輕,卻很精通諸子百家的典籍。漢文帝就征召賈誼,讓他擔任博士之職。此時賈誼年紀才二十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每次孝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一些問題,那些老先生們都無話可說,賈誼卻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諸生因此都認為才能比不上賈誼。孝文帝也非常高興,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就升任太中大夫。賈誼認為,從西漢建立到孝文帝時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應該改正歷法、變易服色、訂立制度、設定官名、振興禮樂的時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這些事項的禮儀法度,崇尚黃色,官印數(shù)字用五,創(chuàng)設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制。孝文帝剛剛即位,謙虛退讓而來不及。各項法令的修改審定,以及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這些主張都是賈誼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于是,孝文帝后來也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而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賈誼向孝文帝告辭之后前往長沙,在渡湘水的時候,寫下一篇辭賦來憑吊屈原。賈誼擔任長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賈誼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當時孝文帝剛剛接受過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見賈誼)。孝文帝因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也就趁機周詳?shù)刂v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到半夜時分,孝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往賈誼身邊移動。聽完之后,孝文帝說:“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xiàn)在看來還是不如他。”過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孝文帝的小兒子,受孝文帝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讓賈誼當他的老師。孝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侯。賈誼勸諫,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賈誼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shù)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孝文帝沒有聽從。過了幾年,梁懷王騎馬時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留下后代。賈誼認為這是自己作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非常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對點練案一、名句默寫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對文章的價值給予前所未有的崇高評價。他肯定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歸去來兮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達出陶淵明的覺醒,過去的事不可挽回,但當下和未來可以把握。 (3)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的手法來說明竭誠待人和輕視他人會帶來不同結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經國之大業(yè) 不朽之盛事 (2)悟已往之不諫 知來者之可追 (3)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二、專項訓練 (一)概括內容 2.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上與后將軍趙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得復擾西域。魏相上書諫曰:“間者匈奴嘗有善意,所得漢民,輒奉歸之,未有犯于邊境;雖爭屯田車師,不足致意中。今聞諸將軍欲興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令草萊之實,??植荒茏源?,難以動兵。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今左右不憂此,乃欲發(fā)兵報纖介之忿于遠夷,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魏相反對出兵匈奴的依據(j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傩倥珜h懷有善意,師出無名;②邊境百姓生活困乏,無力動兵;③國內憂患很多,令人擔憂。 解析 ①根據(jù)“間者匈奴嘗有善意……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可知,魏相認為匈奴對漢懷有善意,現(xiàn)在出兵打仗沒有正當?shù)拿x。②根據(jù)“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令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可知,魏相認為現(xiàn)在邊境百姓生活困乏,難以征調他們去當兵打仗。③根據(jù)“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可知,魏相認為現(xiàn)在國內憂患很多,令人擔憂,不是出兵的好時機。 參考譯文 漢宣帝與后將軍趙充國等商議,打算趁匈奴力量衰弱,出兵襲擊其西部地區(qū),使其不能再騷擾西域地區(qū)。魏相上書勸阻說:“近來匈奴曾向我國表明善意,抓獲的漢朝百姓,馬上就將他們送回,未曾侵略我國邊境;雖與我國爭著在車師屯田,我認為不足介意。現(xiàn)在聽說各位將軍打算興兵攻入匈奴境內,恕我愚昧,不知這次興兵的名義何在。如今邊境各郡都很困乏,百姓們父子共穿一件狗皮或羊皮衣服,靠野草野果充饑,他們常常為自己的生存而擔心,難以征調他們去當兵打仗。如今各郡的太守、各封國的丞相多不稱職,風俗尤其不正,水旱災害不時發(fā)生。現(xiàn)在陛下左右的人不為這些事情擔憂,卻想發(fā)兵到遙遠的蠻夷之地去報復細小的怨忿,恐怕正如孔子所說的'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國,而在蕭墻之內啊’。” 3.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真宗即位,拜中書舍人。丁內艱,起復。常召見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內侍掖出,太醫(yī)診視,撫問相繼,以疾亟聞。明年正月,真宗臨視,許以先歸,賜衾褥,曰:“此朕嘗御者,雖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內侍護送供帳,至澶州,卒,年五十一。 (節(jié)選自《宋史·宋湜傳》) 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儆H臨探視;②允許他先回京并賜予御用被褥;③派遣內侍護送,打點沿途所需。 解析 根據(jù)原文可知,“疾作仆地。內侍掖出,太醫(yī)診視,撫問相繼,以疾亟聞”,是說宋湜病重。其后即為真宗的做法:“真宗臨視,許以先歸,賜衾褥”“又遣內侍護送供帳”,真宗親臨探視;允許(宋湜)先回京,(還)賞賜給(宋湜)被褥;派遣內侍護送,打點沿途所需等。 參考譯文 真宗即位,(宋湜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母親死后(宋湜)遵守喪制丁憂,(喪期結束后被)起用,恢復原職。(真宗)經常在便殿召見(宋湜),(一次)正要上前奏事,(宋湜)忽然病發(fā)倒地。內侍(將宋湜)扶出來,太醫(yī)前來診視,探病慰問的人相繼而來,(太醫(yī))把(宋湜)病重的情況上奏(給皇帝)。第二年正月,真宗親臨探視,并允許(宋湜)先回京,(還)賞賜給(宋湜)被褥,說:“這被褥是我曾經用過的,雖然舊了些,也足以抵擋路途中的寒冷。”并派遣內侍護送,打點沿途所需,(一行人)行至澶州,(宋湜)病逝,享年五十一歲。 (二)概括原因 4.(2020·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選授御史,巡視中城。捕治吏部豪惡吏。出理屯田,因條上三因十四議,詔悉允行。水利大興,北人始知藝稻。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fā)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復構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首號哭,聲震原野,緹騎亦為雪涕。容城孫奇逢者,節(jié)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shù)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節(jié)選自《明史·左光斗傳》) 孫奇逢等為什么倡議湊集金錢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問:左光斗對京都附近地區(qū)有恩德。 第二問:沒有成功,在救助過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 首先看清題目要求,明確答題方向:“為什么”“救助成功沒有”。然后把握文意,找準答題區(qū)域:“容城孫奇逢者,節(jié)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shù)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最后聯(lián)系上下文,提煉概括:第一問,孫奇逢與鹿正認為左光斗有德于畿輔,即前面所說的左光斗出京管理屯田時,大興水利,百姓得利;第二問,未能營救成功,在救助過程中,左光斗已在獄中被害。 參考譯文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選拔授官御史,巡視中城。抓捕懲治吏部強暴兇惡的官吏。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條呈上三種憑借十四條建議,詔令全部允許實行。農田水利大規(guī)模地興修,北方人才開始知道種植水稻。楊漣彈劾魏忠賢,左光斗參與了他的謀劃,又與高攀龍共同揭發(fā)崔呈秀貪贓徇私,魏忠賢和他的黨徒都很惱怒。又陷害汪文言入獄,列入左光斗的名字,派差役前往捉拿他。父老鄉(xiāng)親都擁在馬前痛哭,哭聲震動原野,緹騎也為之流淚。容城人孫奇逢,是一位有氣節(jié)的俠士,與定興人鹿正認為左光斗對京城附近之人有恩德,倡議湊集錢款,諸生爭相響應。得到幾千兩,商量替他繳納贖金,以暫緩他的官司,而左光斗和楊漣已于同一天被獄卒打死,這時是天啟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時年五十一歲。 5.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屈突通,雍州長安人。煬帝幸江都,令通鎮(zhèn)長安。義兵起,代王遣通進屯河東。軍至潼關,為劉文靜所阻,不得進,相持月余。通又令顯和夜襲文靜,顯和軍潰,悉虜其眾。或說通歸降,通泣曰:“吾蒙國重恩,歷事兩主,受人厚祿,安可逃難?有死而已!”……從平薛舉,時珍物山積,諸將皆爭取之,通獨無所犯。高祖聞而謂曰:“公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也。”(節(jié)選自《舊唐書·屈突通傳》) 唐高祖對屈突通賞識有加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偾煌槌贾艺\,堅貞不屈;②屈突通清正奉國。 解析 ①結合“或說通歸降,通泣曰:'吾蒙國重恩,歷事兩主,受人厚祿,安可逃難?有死而已’”可概括出:屈突通為臣忠誠,堅貞不屈。②結合“從平薛舉,時珍物山積,諸將皆爭取之,通獨無所犯。高祖聞而謂曰:'公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也’”可概括出:屈突通清正奉國。 參考譯文 屈突通,雍州長安人。煬帝臨幸江都,命令屈突通鎮(zhèn)守長安。高祖(唐高祖李淵)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東。大軍到潼關時,被劉文靜阻止,不能前進,兩軍相持有一個多月。屈突通又命令顯和夜里襲擊劉文靜,顯和兵敗,(文靜)俘虜了他的兵部兵眾。有人勸屈突通投降,他哭著說:“我蒙受國家厚遇之恩,曾侍奉兩個君主,接受別人豐厚的俸祿,怎能在此危難之際逃走?只有以死相報罷了!”……屈突通后來隨軍出戰(zhàn)平定薛舉,當時薛舉的珍寶像小山一樣堆積,諸將都爭相搶奪,只有屈突通一點也不掠取。唐高祖聞知此事后,說:“屈突通對朝廷如此清正,從頭至尾都是如此,他的名聲一定不是虛傳的啊。” (三)概括人物形象特點 6.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王)軌后因侍坐,言于帝曰:“皇太子仁孝無聞,恐不了陛下家事。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賀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為憂。”帝以問弼,對曰:“皇太子養(yǎng)德春宮,未聞有過。”既退,軌讓弼曰:“平生言論,無所不道,今者對揚,何得乃爾反覆?”弼曰:“此公之過也。太子國之儲副,豈易發(fā)言。事有蹉跌,便至滅族。本謂公密陳臧否,何得遂至昌言?”軌默然久之,乃曰:“吾專心國家,遂不存私計。向者對眾,良實非宜。”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楊堅簒周》) 從王軌與賀若弼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王軌有哪些性格特點?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俑矣谥毖?;②忠義無私;③知錯能改。 解析 結合“軌后因侍坐,言于帝曰:'皇太子仁孝無聞,恐不了陛下家事。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賀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為憂。’”可概括出王軌“敢于直言”。結合“軌默然久之,乃曰:'吾專心國家,遂不存私計。向者對眾,良實非宜。’”可概括出王軌“忠義無私”“知錯能改”。 參考譯文 后來王軌趁著陪坐皇帝時,對皇帝說:“皇太子仁愛孝敬沒有名聲,恐怕不能承擔陛下的家事。我淺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認為賀若弼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這件事作為憂慮。”皇帝用這件事咨詢賀若弼,賀若弼回答說:“皇太子在東宮培養(yǎng)德行,從沒有聽說過有過錯。”退朝后,王軌責備賀若弼說:“(你)一向說話,沒有不直言的,如今面君奏對,為什么竟然如此反復無常呢?”賀若弼說:“這是你的過錯啊。太子是國家的副君,難道輕易發(fā)難?事情有失誤,便可導致滅族。本來認為你秘密陳述太子的好壞,怎么能夠就至于直言不諱呢?”王軌沉默了好久,就說:“我一心一意,專心于國家,就不心存?zhèn)€人私念。從前面對群臣,貿然提出,確實不應該。” 7.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唐宣宗大中年間,以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為京兆尹。澳既視事,豪貴斂手。國舅鄭光莊吏恣橫,積年租稅不入,澳執(zhí)而械之。上于延英問澳,澳具奏其狀,上曰:“卿何以處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鄭光甚愛之,何如?”對曰:“陛下自內庭用臣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積弊;若鄭光莊吏積年為蠹,得寬重辟,是陛下之法獨行于貧戶,臣未敢奉詔。”上曰:“誠如此。但鄭光殢我不置,卿與痛杖,貸其死,可乎?”對曰:“臣不敢不奉詔,愿聽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摘編自《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五》) 請結合文本概括韋澳的形象特征,并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俨晃窓噘F,秉公執(zhí)法。②國舅鄭光的莊吏犯法,他也敢于逮捕,即使有皇帝求情,也判其杖刑,令其交足租稅才放人。 解析 “國舅鄭光莊吏恣橫,積年租稅不入,澳執(zhí)而械之”“臣不敢不奉詔,愿聽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由此可見其不畏權貴、秉公執(zhí)法的形象。 參考譯文 唐宣宗大中年間,任命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為京兆尹。韋澳到京兆府上任辦公后,豪門貴戚有所收斂。國舅鄭光莊園掌管田租的人放縱驕橫,多年不向官府交納租稅,韋澳將他逮捕并戴上刑具。唐宣宗在延英殿問韋澳,韋澳把具體情況向皇帝陳奏,皇帝說:“你怎么處置他呢?”韋澳回答說:“將依照法律處置。”皇帝說:“國舅鄭光特別喜愛這個莊吏,怎么辦?”韋澳回答說:“陛下從宮禁內庭調任我為京兆尹,希望我清掃京畿地區(qū)多年的積弊;如果鄭光的莊吏多年為蠹害,卻能得到寬宥免于死刑,這樣陛下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于窮困的民戶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詔命去辦事。”皇帝說:“事情的確是這樣。但是國舅鄭光糾纏我不罷休,你用棍杖狠狠地處罰他,免他一死,可以嗎?”韋澳回答說:“我不敢不聽從陛下的詔令,希望陛下讓我暫時關押著,等到他租稅交足之后再釋放他。” (四)概括觀點態(tài)度 8.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何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諸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 (摘編自曹操《求賢令》) 對“有行”和“進取”的關系,曹操的觀點是什么?他舉了哪些例子去證明?請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俨懿僬J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夠努力上進;努力上進之士,未必都有德行。②舉了陳平和蘇秦的例子證明。 解析 結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認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夠努力上進;努力上進之士,未必都有德行。結合“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可知,舉了陳平和蘇秦的例子證明。 參考譯文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說:“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國家的呢?你們要幫助我發(fā)現(xiàn)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薦出來,讓我能夠任用他們。”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為;有所作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陳平難道是一個行為惇厚的人嗎?蘇秦難道是一個恪守信用的人嗎?但是陳平鞏固了漢代大業(yè),蘇秦濟助了弱小的燕國。由此而言,一個人如果有些缺點,難道就一定要拋棄而不任用嗎?各級官府要仔細考慮,弄清這一點,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遺漏,官員就能不荒廢工作了。” 9.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顏回問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賢?”孔子曰:“武仲賢哉!”顏回問朋友之際如何??鬃釉唬?/span>“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謂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顏回》) 孔子是如何看待朋友之間的關系的?請簡要概括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說朋友的是非,不忘記朋友從前給予自己的恩德,不記著以前對朋友的怨恨。 解析 結合“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謂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可知,孔子認為,君子對待朋友,心里即使認為對方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只說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愛之人。不忘記朋友從前給予自己的恩德,不記著以前對朋友的怨恨。 參考譯文 顏回問孔子說:“臧文仲、臧武仲這二人,誰更賢能呢?”孔子說:“武仲更加賢能!”顏回問朋友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鬃诱f:“君子對待朋友,心里即使認為對方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只說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愛之人。不忘記朋友從前給予自己的恩德,不記著以前對朋友的怨恨,這才是仁德之人啊。” (五)概括比較 10.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文本一: 昭公四年九月,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对姟吩唬?/span>'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遷矣。”(節(jié)選自《左傳》) 文本二: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子產與盤庚,在面對非議時有何相同態(tài)度?請根據(jù)文本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認為所做之事是合理的,不會因為有人非議就改變。 解析 根據(jù)“何害?茍利社稷……吾不遷矣”“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可知,都認為所做之事是合理的,不會因為有人非議就改變。 參考譯文 文本一: 昭公四年九月,子產制訂丘賦的制度,國內的人們指責他。子寬把話告訴子產。子產說:“有什么妨害?如果有利于國家,生死都不計較。而且我聽說做好事的人不改變他的法度,所以能夠有所成功。百姓不能放縱,法度不能更改?!对姟氛f:'在禮義上沒有過錯,為什么要怕別人說的話?’我不改變了。” 11.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以裨將安祿山討奚、契丹敗衄,執(zhí)送京師,請行朝典。九齡奏劾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教戰(zhàn),亦斬宮嬪。守珪軍令必行,祿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齡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遂放歸藩。(選自《舊唐書·張九齡傳》,有刪改) 從進諫方式和說話語氣的角度分析張九齡兩次上奏的異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點:均是直諫。 (2)不同點:第一次以史為例,強調誅殺小人對穩(wěn)定軍心、整肅軍隊的重要性;用“不宜”一語表明處死安祿山的必要,語氣堅決。第二次以“狼子野心”“面有逆相”直指安祿山對國家安定的危害;用“請”“冀”等詞表明勸諫的懇切與急迫。 解析 (1)相同點:結合“九齡奏劾曰”“九齡奏曰”可知,兩次進諫都是直諫。 (2)不同點:結合“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教戰(zhàn),亦斬宮嬪”可知,在進諫方式上,第一次以史為例,強調誅殺小人對穩(wěn)定軍心、整肅軍隊的重要性;結合“守珪軍令必行,祿山不宜免死”可知,語氣上用“不宜”一語表明處死安祿山的必要,語氣堅決。結合“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可知,在進諫方式上,第二次以“狼子野心”“面有逆相”直指安祿山對國家安定的危害;結合“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后患”可知,語氣上用“請”“冀”等詞表明勸諫的懇切與急迫。 參考譯文 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捉拿押送(安祿山)到京城,請求按照朝廷典章實施(處罰)。張九齡奏明皇上說:“穰苴出軍,一定先誅殺莊賈;孫武教戰(zhàn),也斬殺了宮嬪。張守珪的軍令一定要執(zhí)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皇上特別赦免了他。張九齡上奏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我請求皇上根據(jù)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后患。”皇上說:“你不要因為王夷甫了解石勒這個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祿山回到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