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甘麥大棗湯 【出處】《金匱要略》 【類別】安神劑 【組成】甘草三兩(9~12g),小麥一升(15~30g),大棗五~十枚。 【用法】水煎服。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功效】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臟躁。癥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 【方歌】金匱甘麥大棗湯,婦人臟躁喜悲傷,精神恍惚常欲哭,養(yǎng)心安神效力彰。 【病機】臟躁一證是指五臟功能失調所致。本方所治證系因憂思過度,心陰受損,肝氣失和所致。心陰不足,心失所養(yǎng),則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煩亂;肝氣失和,疏泄失常,則悲傷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為。治宜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方中小麥為君藥,養(yǎng)心陰,益心氣,安心神,除煩熱。甘草補益心氣,和中緩急(肝),為臣藥。大棗甘平質潤,益氣和中,潤燥緩急,為佐使藥。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云:“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迸K躁屬神志病變,意謂心肝血虛,神不安寧,以致神志躁擾不寧。臨床見癥多為發(fā)作性,情緒容易沖動、知覺過于敏感或遲鈍、心煩失眠、時而哭泣、時而郁悶不語、大便燥結等。有人指出,本方對于嚴重的神經衰弱、癔病、舞蹈病、癲、狂、癇、小兒多動癥等,凡呈現陰虛陽亢,而表現為口干、心煩急迫難忍之狀者多服此方,可取良效。 毛德西教授曾治療一女青年,因失戀而情緒異常,時而默然少言,時而哭泣不止,夜難入寐。病發(fā)月余,僅作針灸治療。舌質紅赤,苔少,脈弦細薄急。病屬臟躁,取甘麥大棗湯加味治之。 方:生甘草30,小麥10,大棗15枚(切開),炒棗仁30,竹葉10,燈心5。3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藥后未再哭泣,夜能入寐3~4小時。仍郁郁而悶,表情淡漠。 上方加石菖蒲10,麥冬30。繼服10余劑,夜寐安然,諸癥告失。 是由小麥養(yǎng)心氣,護心陰;甘草、大棗甘潤緩急,正合《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旨。此方亦治男子,如岳美中先生在青年時期曾治一男子,嬉笑無常,不時欠伸,狀如“巫婆擬神靈”,投甘麥大棗湯,藥盡7劑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