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合并心衰較常見,對于這類患者,目前的指南建議采用抗凝治療、心率控制或節(jié)律控制和指南推薦的抗心衰治療。這類患者恢復竇性心律可以改善收縮功能。但由于心房重構(gòu)程度較高,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很困難。 近日,霍勇和趙冬等一項CCC-AF 研究顯示,中國大多數(shù)房顫合并心衰患者采用非節(jié)律控制,抗凝治療和一級預防及二級預防藥物治療不足。 數(shù)據(jù)顯示,僅16.9%的患者采用節(jié)律控制治療,從2015年到2019年,變化不明顯。 節(jié)律控制組和非節(jié)律控制患者中分別有51.0%和11.4%的患者在出院時為竇性心律。 接受電復律、導管消融和迷宮手術治療的患者出院時竇性心律比例分別為71.9%、84.3%和80.0%。 只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患者中,只有32.8%的患者為竇性心律。 盡管目前的指南建議癥狀是節(jié)律控制的最強指征,但該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EHRA評分(評估房顫患者癥狀的嚴重性)是節(jié)律控制的預測指標。 研究發(fā)現(xiàn),之前接受過電復律或?qū)Ч芟谥委煹幕颊吒锌赡芙邮苄穆煽刂浦委煛?/span> 除此之外,接受節(jié)律控制治療的患者更年輕,多為非瓣膜性房顫、陣發(fā)性房顫,左心房直徑更小、合并癥更少。 在心律控制治療患者中,81.3%用胺碘酮,8.4%用索他洛爾,3.6%用普羅帕酮,64名(6.8%)接受電復律治療。 另外,研究發(fā)現(xiàn),5.5%的患者接受導管消融,導管消融比例從2015年的3.3%增加到2019年的6.6%。 年齡、心率、血紅蛋白水平、冠脈疾病、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房顫類型和EHRA評分與選擇導管消融有關。 研究中,79%的患者都接受了心率控制治療。分別有66.3%、10.3%和39.3%的患者接受了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和地高辛。 不同心衰亞型的心率控制的藥物使用存在顯著差異。LVEF≥40%的患者使用β阻滯劑或鈣拮抗劑,LVEF<40%的患者使用β受體阻斷劑或地高辛。大多數(shù)患者心率達到靜息心率<80?次/分。 另外本研究中,11.0%的患者有抗凝禁忌。然而,只有50.6%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療,另有一部分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鼓委熉蕪?/span>2015年的37.0%增加到2019年的58.6%??寡“逅幬锏奶幏铰蕪?/span>2015年的56.9%下降到2019年的41.9%。 分別有52.0%、37.4%和50.5%的患者應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鹽皮質(zhì)激素受體拮抗劑(MRA)和他汀類藥物,這些藥物的應用尚不足。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策略與心原性休克或卒中發(fā)病不相關,但心律控制組的死亡率(1.7% vs. 0.7%)和心臟驟停(1.5% vs. 0.6%)發(fā)生率略高。 研究者分析,一些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心臟驟?;蛑旅孕穆墒С?,被歸類為心律控制組,導致兩組之間的死亡率差異,該結(jié)果差異的不單歸因于治療策略。 此外,導管消融或心衰類型與院內(nèi)預后無關。 60.1%的患者在出院時達到80次/分鐘的目標心率,心律控制組和非心律控制組之間沒有差異(62.3% vs. 59.9%)。 圖 2015年至2019年,節(jié)律控制(A)、 導管消融(B)、心率控制(C)、抗凝和抗血小板(D)的變化趨勢 CCC-AF項目包括來自中國30個省份151家三級醫(yī)院和85家二級醫(yī)院的房顫合并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定義為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50%)患者5560例。 姚焰等在本刊的一篇綜述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證明射頻導管消融術應用于房顫合并心衰患者的有效性。 2019年AHA/ACC/HRS房顫管理指南認為,在有癥狀的房顫合并心衰患者中選擇射血分數(shù)降低的心衰患者進行射頻導管消融術治療是合理的,可望降低死亡率和減少因心衰住院的次數(shù)(Ⅱ b 類推薦)。 2020 年ESC房顫管理指南認為,根據(jù)患者的選擇,對于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房顫合并射血分數(shù)降低的心衰推薦行射頻導管消融術治療(Ⅰ類推薦),對于藥物治療失敗的此類患者,應該考慮射頻導管消融術治療以提高生存率和減少因心衰住院次數(shù)(Ⅱ a 類推薦)。 2021 版中國房顫管理指南認為,對于合并 LVEF 降低的房顫患者,推薦行射頻導管消融術以提高生存率并減少心衰住院次數(shù)(Ⅱ a 類推薦 ),同時指出臨床上如果高度懷疑患者的心衰和快心室率房顫、房撲導致的心動過速心肌病相關時,射頻導管消融術更應該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來源: [1] CCC-AF investigators. In-hospital therapies and determinants of treatment strategy sel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the Improving Car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Atrial Fibrillation (CCC-AF) project, 2015-2019. BMJ Open. 2023, 13(6): e0700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