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控狀態(tài) 上期案例的媽媽陷入了不自控的焦慮狀態(tài),停不下來。當我們陷入不自控狀態(tài)時,如果有抑郁,會不自控地流下眼淚,說著說著悲傷的情緒不自控地就來了;如果有雙相、躁狂,會不自控地一句話就沖動了,莫名就想傷害別人;如果是有沖動極端想法的人,大腦里會不自控地出現(xiàn)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可以分為兩個類別: ①被動性自殺意念,希望他人或者環(huán)境能幫他一下,推他一把,讓他的自殺行為成功,比如希望馬路上的車撞過來,石頭掉下來等等; ②主動性自殺意念,在困難難受的時候,覺得“不如死了算了”。 當我們陷入不自控狀態(tài),有以下表現(xiàn)特點: 1 失去覺察力 看不到對方的變化,聽不進別人說的話,掌握不了別人的建議和技術,更不能與他人有良性的互動。 2 惡性循環(huán) 當陷入不自控狀態(tài),失去了覺察、覺知,就會產(chǎn)生一個惡性循環(huán):當事人想去解決問題,認為只要解決了問題,就會變得自控;但是當他人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給他的時候,他又聽不進,駕馭不了,不能夠去應用,就會讓他變得更加不自控,更加有心理的困擾,會強化不自控的心理狀態(tài)。 所以,當一個人陷入不自控狀態(tài)時,首先要讓他覺察到他進入了不自控狀態(tài)。 不要試圖改變他,不急著幫他解決問題,不急著教他該怎么做。當事人會索要很多方法、很多信息,會有很多需要,但此時,任何建議、任何技術、任何言語他都聽不進去,都掌握不了,都會被他不自控的狀態(tài)所吞噬。因此,所謂幫他解決了問題也是白解決,最重要的是讓他看到此時此刻他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父母處于不自控狀態(tài)時,很難支持到孩子。 也不要只去“共情”,共情是浮于表面的;核心的點是要讓當事人看到“你失去了覺察力,陷入了不自控的狀態(tài)”,讓他看到他的模式。 可以用<描述+自我開放>的方式幫助他覺察自己的模式。如果對方意識到自己的焦慮、但是停下來聽兩句又陷入到固化的模式里,這時不要著急,反復讓他進行自我覺察。 (1) 描述:比如我們可以跟當事人說:“我看到你好像在反復一遍一遍跟我講你自己所受的委屈和創(chuàng)傷(語言內(nèi)容的描述)”“孩子/老婆/老公,當我和你說話的時候,我看你一直低著頭,一直沒有抬頭看我,說話的速度也特別快,我好像很難打斷你”“你看到了嗎,你好像不斷一直和我強調(diào),你受了好多委屈,好像所有的傷都是你的老公造成的”“剛剛我好像也有給你建議,剛剛我好像也有打斷你,但你好像并沒有聽進我所說的話,好像你自己依然停不下來,依然停留在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中,這讓我想幫都幫不了你?!?/p> (2) 描述+自我開放:還可以加上我們自己的感覺和感受,真實地向當事人反饋我們內(nèi)在的自我感受。比如可以說:“我聽到你說話很快,一直停不下來,我很難打斷你,你不斷地在向我說你受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苦(描述)。我呢,不知道你老公你孩子你家人,他們有沒有見過你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有沒有聽過你現(xiàn)在的這番話,但是我此時此刻坐在你的對面,我心里很心疼/很難受/我的心有點慌,你帶給我挺大的壓力,我不知道該怎么回饋你,我有點想逃避/我有點煩躁,有點想發(fā)脾氣,我有點憤怒/我很心疼你,但也感到無力(自我開放)?!?/p> 受害者心理 當一個人陷入焦慮、不自控、偏執(zhí)的狀態(tài)時,很多時候是由于受害者心理造成的。如果家長有受害者心理,則: ①支持不了孩子;②夫妻關系、家庭關系一定受損;③工作、社會功能會受到影響。 受害者心理有以下六個特點: 1 喜歡外部歸因 當事人容易認知偏執(zhí),潛意識里認為:“我就是受害者,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的,都是別人的錯,我是最倒霉的那個”。比如像上個案例里的媽媽一樣,不停地敘述:“我老公怎么怎么對我,他家里怎么怎么對我”。 2 易接收負面信息 在他的言語里,都沒有好事情,沒有開心的時候,充斥著滿滿負面的信息:“我為什么這么倒霉,我為什么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我為什么攤上這樣的老公/老婆,這樣的孩子”。 3 喜歡過度承擔 當事人總是認為“生活中沒有我是不行的”,總覺得自己一天到晚都是干不完的活。他會認為:“家庭中所有的事,只要我不出手,只要我不做,就沒人做;我做的事太多了,如果我不做,別人就不會做,我不操心,就沒人操心”。過度承擔就會產(chǎn)生過度焦慮 4 價值感低 當事人對自我的評價很低,覺得自己不行。雖然做了很多,但沒有有價值感的事,沒有有意義的事。他會認為:“別人看不上我,我干的這些事都沒意義,我瞧不起自己,我在生活中沒有價值,所以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伴侶、孩子、家庭身上。我過度承擔了這么多,還把家里搞得這么爛,而且你現(xiàn)在也不管,你什么都不弄,你永遠理解不了我”。 5 忍不住作比較 會經(jīng)常關注身邊的親朋好友,總覺得別人比他好(事實也不比他強)。目光總盯著別人的家庭,聚焦到別人身上,不斷地忍不住比較,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比較,覺得別人好,看不到自己的好,總是眼紅、羨慕甚至有點嫉妒。主要還不是嫉妒,就是反復思考:“為什么別人這么幸運,他就能賺這么多錢”。 6 極端的控制不住的情緒 情緒很不穩(wěn)定,主要以抱怨、委屈、憤怒這些負性情緒為主。 以上受害者心理的六個特點,符合二、三點的,有受害者傾向性;符合四、五點以上,可以認定為是受害者心理。 如何化解自己的“受害者心理”: (1) 第一,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可實現(xiàn)的小目標來建立信心。 在生活中嘗試建立自己的小目標、小需要,并完成它,提升價值感。 <訓練過程> l 先設立一件小的事情,只要做完了就很開心; l 做完后去反思、去體驗這個快樂:“哎呀,我今天真好!”; l 然后再把今天建立小目標、完成小目標的過程和心得,去跟最信任的人、確保他能夠理解能夠支持你的人分享; l 強化這種感覺,再去建立一個新的小目標,不斷嘗試。 <注意> l 不要去找那些一下就傷到你的人分享,他沒有辦法支持你。 l 可以分享到社群,大家一起支持。 l 小目標不要太難實現(xiàn),小小的目標,容易實現(xiàn)的,一點點來。 (2) 第二,助人。 “助人”可以化解受害者心理,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悖論,其原理在于:“助人”會實現(xiàn)非常大的價值感?!氨恍枰小笔莾r值感提升非常重要的因素,當你去幫助別人時,“被需要感”就會得到充分滿足。當別人向你表達感謝,當你看到別的家庭在因你一點點變化,你會感覺自己越來越有價值。當有了價值感、有了動力的時候,受害者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就會慢慢趨于緩和。 因此,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公益、善事、好事,把自己在家里的受害者狀態(tài),轉(zhuǎn)移到外部世界中,去幫助別人。讓自己在孩子、伴侶、家庭、工作中實現(xiàn)不了的價值感,在幫助他人中實現(xiàn)。 (3) 第三,感恩。 當我們陷入受害者心理時,容易只關注自己所缺失的,而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因此要進行感恩訓練。 創(chuàng)設<感恩清單>非常重要: l 首先,想象一下從小到大,在生命成長歷程中,對你影響最深的人、感恩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師… l 把每一個人在清單上寫下來,并把自己和這個人所發(fā)生的故事清晰地描述一下; l 一天寫一個人,一天寫一個和他們的故事,然后去分享??梢苑窒斫o他們本人;或者只是寫出來,和可以分享的人分享。 (4) 第四,直面創(chuàng)傷&未完成事件,和過去、和創(chuàng)傷中的人做和解。 受害者心理的形成,一定是因為被某些人傷害過,這些傷害可能來自于原生家庭,也可能來自于現(xiàn)階段的某個人。很多人無法直面創(chuàng)傷、無法碰觸創(chuàng)傷,一直藏著捂著,于是發(fā)展出固化的模式和合理化的想法,再不斷用這些想法去掩蓋創(chuàng)傷,去解釋現(xiàn)在的狀態(tài)。 比如有的人出不了門,他在認知上合理化就會說:“這些是無用社交,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外面沒一個好東西”,這些理念就阻礙了他走出去。這些想法越多,就會把他束縛得越緊,同時這些合理化想法發(fā)展出某種固化的模式,讓他在社交上沒有辦法建立關系。這種模式能保護他的創(chuàng)傷不被發(fā)現(xiàn),不被觸碰,因為他沒有辦法去直面和解決。長此以往,他變得很偏執(zhí),很不可理喻,沒有辦法和他交流,變得所有人都要和他保持距離,沒法和人親近,只能活在自己的井底最深處。別人會覺得他的這些說法和行為很奇怪,但他自己又覺得沒什么,很合理化,別人就慢慢疏遠了。 有些創(chuàng)傷我們自己能想明白,可以自我和解;但有些創(chuàng)傷我們無法直面,就要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幫助。要讓別人知道你受的傷在哪,要敢于直面創(chuàng)傷?!安荒芊胚^自己,就無法原諒別人;原諒不了別人,也就放過不了自己”。 如果暫時沒有辦法化解“受害者心理”,還能夠做什么?可以不讓自己受到刺激,和刺激的人、事保持一定的邊界感。雖然王老師個人認為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但人際邊界的保持(和他人、尤其和家人不要過度親密),多少還是能夠讓目前的受害者狀態(tài)不會太深地影響別人。 情感淡漠 因為上個案例里的媽媽是受害者心理,爸爸便做了個“回避”的防御,也可以理解。 如果我們有回避心理,先覺察自己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把伴侶看成伴侶、把孩子看成孩子。很多人回避,也是對對方充滿了挑剔,充滿了不滿,不愿意承擔責任。 如果一對父母恰好是受害者心理vs回避性心理,此時“誰先邁出這一步”尤為重要。如果父母雙方都不邁步、不改變,最終只能由孩子去平衡關系。比如上個案例里的孩子,她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先是安撫媽媽,后來又站在爸爸那邊,周旋于父母之間。 這樣的孩子需要被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讓他放松下來。 因為孩子隨時要去補位,隨時要去平衡,這樣的狀態(tài)很消耗自己,并且會很害怕關系的沖突。如果他心理沒問題,未來很大可能會發(fā)展成大家所說的“老好人”角色,誰都說他好;如果他有心理問題心理疾病,未來很大可能會在關系里承擔很多,懼怕沖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扮演“討好型”的角色。 那么要如何讓這樣的孩子有動力走出去,如何啟動他的動力呢? 上期案例的父母,坐在咨詢室里全程眼神沒有交匯,互相嫌惡,互相沖突,同在屋檐下卻沒有任何的情感,雙方唯一的焦點都在孩子身上。 一個離不開家的孩子,家里一定有他放心不下的人和事。在潛意識里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牽絆,即使面上他們可能不太承認。就像圖片里王老師呈現(xiàn)的那樣,孩子兩只手各拎著一張椅子,努力保持平衡,他的負擔和壓力其實是很重的。 我們又要回到前面討論的內(nèi)容,啟動孩子動力的關鍵點在于:夫妻關系里“誰先邁出這一步”。如果沒人先邁出這一步,孩子就會來補位;如果父母不轉(zhuǎn)向?qū)Ψ?,就會轉(zhuǎn)向孩子,向孩子投去巨大的壓力。 因此,作為家長,你愿不愿意先邁出這一步?不管你是不是受害者,不管你是不是在回避,不管你的家庭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狀況,你自己要先邁出這一步。 l 如果你有受害者心理,就要停止你的抱怨。通過今天和王老師的學習,用這幾個應對的方式天天學習訓練,從受害者心理跳出來,狀態(tài)好了,你的伴侶可能就不回避你了。 l 如果你的伴侶是受害者心理,你就從今天開始停止回避。理解他/她情感上的怨氣很大,愿意去承載他/她,愿意用你最溫暖的、最有力量的狀態(tài)去讓他/她依附,愿意先邁出這一步,慢慢地和對方一起調(diào)整,他/她也會變好起來。 夫妻雙方都直面了(這個直面不是沖突敵對,這個直面是“相遇”),就沒孩子什么事,他的負擔就卸下來。他可以放心,就離開了,就可以走出去。 每個孩子都是無辜的,家長不能抱著“不求不助”的心態(tài),必須先從自己的改變開始,從自己的轉(zhuǎn)化開始,夫妻彼此間有了真正的依附、依戀,有了情感的流動、親密的狀態(tài),才能把孩子解放出來,不讓他有這么大的壓力,他就會越來越好。 我們每個人從今天開始為自己負起責任。不要把屬于我的責任丟給別人,讓別人替我承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責任,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我們。一旦我們把責任丟給別人,讓其他家庭成員替我們承擔,他只要多扛一分,這個家庭就會失衡。失衡勢必會影響家庭系統(tǒng),別人就會去補位,別人就會從中調(diào)解。 所以,從今天開始,從我們每個人開始,我們要勇敢邁出這一步,為自己負責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一點點創(chuàng)造小目標,讓自己充滿價值感,轉(zhuǎn)移我們的注意力,做些助人的事情,提升內(nèi)在的動力,轉(zhuǎn)化對周圍人的態(tài)度和認知,從自我開始成長,自己為自己負責。終有一天,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孩子都會慢慢好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