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性歌賦 解表藥 麻黃辛溫, 發(fā)汗解表, 宣肺定喘, 利水消腫。 桂枝性溫, 發(fā)汗解表, 溫經(jīng)止痛, 通陽有效。 荊芥與紫蘇, 羌(活)、 防(風(fēng))、(細(xì)) 辛、(白) 芷俱, (生) 姜、(香) 薷皆溫 散, 風(fēng)寒表證除。 同中還有異, 行氣重紫蘇, 荊芥炭止血, 羌、 防風(fēng)濕祛, 白芷醫(yī)頭面, 細(xì)辛寒飲需, 生姜善止嘔, 香薷暑濕祛。 薄荷、 牛蒡、 蟬蛻涼, 宣散風(fēng)熱透疹良, 牛蒡尤可療咳嗽, 蟬蛻抽風(fēng)、 聲啞嘗。 桑葉、 枝、 皮、 果, 皆為有用資。 葉將風(fēng)熱散, 目 赤眩暈醫(yī)。 血虛桑椹好。 風(fēng)濕用桑枝。 桑皮清肺熱, 水腫亦相宜。 菊花甘苦微寒, 疏散風(fēng)熱、 清肝, 目 赤眩暈須用, 癰腫疔毒宜餐。 葛根甘辛平, 退熱又生津, 透疹、 舒項背, 熱瀉配(黃) 連、(黃) 芩。 柴胡退熱效能良, 往來寒熱更需嘗, 疏肝解郁尤常用, 升舉清陽不可忘。 升麻亦可升清氣, 解毒、 透疹是其長。 清熱藥 石膏大寒清肺胃, 煩渴能除壯熱退, 生用清熱宜內(nèi)服, 煅過收斂外用配。 知母瀉火亦滋陰, 實熱虛熱皆能清, 陽明經(jīng)熱石膏配, 知、 柏并用腎火平。 黃芩、 連、 柏苦寒強(qiáng), 瀉火解毒濕熱攘, 三焦熱盛常同用, 并治濕熱與瘡瘍。 心煩嘔痞黃連好, 黃芩清肺兼少陽, 黃柏善清下焦火, 三藥異同仔細(xì)詳。 梔子苦寒, 降火除煩, 清熱利濕, 醫(yī)淋治疸, 涼血止血, 吐衄能安。 龍膽性寒大苦, 善清肝膽實火, 高熱驚搐可用, 下焦?jié)駸崮艹?/div> 夏枯草, 清肝好, 眩暈治, 目 疾療, 能散結(jié), 瘰疬消。 決明子清肝, 頭痛眩暈餐, 目 赤腫痛用, 潤腸便不難。 苦參性苦寒, 下焦?jié)駸崆澹?/div> 黃疸并痢疾, 用之可以平。 銀花、 連翹、 二地丁, 善治瘡瘍熱毒清。 溫病、 毒痢銀花效, 熱陷心包選翹心, 黃疸、 乳癰公英用, 疔毒常施紫地丁。 大青、 板藍(lán)根, 清熱解毒勝, 溫病諸般證, 用之有效能, 痄腮及丹毒, 疸、 痢用皆寧。 青黛功相似, 涼血亦定驚。 蚤休、 拳參、 半邊蓮, 瘡瘍蛇毒均可殲。 肝熱驚搐蚤休用, 水腫尤宜用半蓮。 金蕎麥和魚腥草, 射干也把肺熱掃。 肺癰當(dāng)以蕎、 腥主。 咽痛、 痰鳴射干好。 白頭翁與馬齒莧, 秦皮、 地錦性皆寒, 大腸濕熱能清解, 熱瀉、 熱痢用之餐。 鴉膽子把原蟲殺, 阿米巴痢、 瘧疾安。 紅藤、 敗醬草, 解毒治腸癰。 紅藤又活血, 敗醬更排膿。 犀角清熱定驚良, 涼血解毒此為上, 熱入血分用為主, 吐、 衄, 斑疹必須嘗。 生地甘寒熟地溫, 滋陰養(yǎng)血補(bǔ)肝腎。 津傷、 血熱生地好, 血少、 陰虛熟地珍。 玄參涼血滋陰液, 化斑、 消疬, 治咽疼。 丹皮與赤芍, 涼血散瘀功, 擅清血分熱, 更將瘀滯通。 丹皮骨蒸退, 赤芍尤止痛。 紫草甘寒, 涼血解毒, 斑疹宜用, 癰腫可服。 青蒿、 地骨皮, 銀(柴) 胡與白薇, 性涼退虛熱, 勞熱骨蒸醫(yī)。 治瘧蒿為上, 肺熱地骨宜。 瀉下藥 大黃苦寒, 瀉下攻積, 清熱解毒, 實火下泄, 出血可止, 瘀滯能滅, 用生用制, 隨證選擇。 芒硝咸寒, 瀉火軟堅, 善通燥屎, 亦治口咽。 巴豆辛熱, 峻下寒積, 祛痰逐水, 毒性峻烈。 大戟、(甘) 遂、 芫(花) 毒, 瀉下水飲逐, 胸腹積水消, 制過研末服。 黑白牽牛子, 祛蟲逐水優(yōu), 少則通大便, 多則水飲走。 祛風(fēng)濕藥 獨(dú)活、(威) 靈仙、 尋骨 風(fēng), 風(fēng)濕痹痛偏寒用, 腰以下痛獨(dú)活好, 上身 痹痛羌活功。 咽痛骨鯁靈仙主, 胃痛可施尋骨風(fēng)。 防己、 秦艽性偏寒, 風(fēng)濕偏熱相互參。 濕熱痹證防己好, 水腫腳氣亦能芟。 風(fēng)藥潤劑秦艽選, 黃疸、 虛熱服之安。 雷公(藤)、 絡(luò)石(藤)、 海風(fēng)藤, 三者皆能治痹疼。 海風(fēng)(藤) 通絡(luò)并活血, 絡(luò)石(藤) 舒筋關(guān)節(jié)伸, 唯有雷公藤有毒, 內(nèi)服之時須審慎。 豨薟、 (臭)梧桐與木瓜, 祛除風(fēng)濕痹痛佳。 豨、 桐亦可降血壓, 化濕舒筋用木瓜。 五加(皮)、 虎骨、 桑寄 生, 筋骨萎弱用堪珍。 五加亦能消水腫, 寄生安胎補(bǔ)肝腎。 白花蛇與烏梢蛇, 通絡(luò)祛風(fēng)頑痹拈, 止痙定驚抽搐止, 破傷風(fēng)證也能全。 祛濕藥 (一) 化濕藥 蒼術(shù)燥濕健脾強(qiáng), 祛除風(fēng)濕痹證攘, 下焦?jié)駸崤潼S柏, 夜盲豬肝同食良。 厚樸苦辛溫, 燥濕導(dǎo)滯用, 下氣平喘咳, 能使脹滿松。 芳香化濕藥, 藿(香) 、佩(蘭) 、 砂(仁) 蔻仁、 濕阻中焦證, 四味相須行。 藿、 佩尤解暑, 砂、 蔻行氣靈。 (二) 利濕藥 澤瀉、 豬(苓)、 茯苓, 滑石、 車前子, 甘淡滲水濕, 水腫皆可使。 滑石能解暑。 茯苓更健脾。 清肝車前好, 泄瀉咳嗽治。 薏苡脾虛用, 排膿又治痹。 利尿通淋藥, 木通與石韋, (海) 金沙、 金錢草, 萹蓄及冬葵, 更有一瞿麥, 淋痛每同煎。 (木) 通、(冬) 葵能下 乳, 排石二金(金錢草、 海 金沙)、(石) 韋。 萹蓄殺蟲效, 瞿麥經(jīng)閉拈。 萆薢利濕分清, 白濁、 膏淋能醫(yī), 尤能祛風(fēng)除濕, 濕痹用之最宜。 茵陳微苦寒, 利濕退黃疸, 陰黃姜、 附配 陽黃梔、 柏參 溫里藥 附子辛熱且有毒, 回陽救逆使須速, 溫補(bǔ)脾腎用毋遲, 散寒止痛功效足。 烏頭有毒川草分, 大寒疼痛少量服。 肉桂大熱味辛甘, 溫補(bǔ)腎陽附子偕, 引火歸原功效好, 溫經(jīng)止痛散陰寒。 干姜辛熱暖脾陽, 寒凝腹痛吐利嘗, 溫肺能將痰飲化, 虛寒失血用炮姜。 (吳茱) 萸、(花) 椒、 高良姜, 丁香、 小茴香, 善治脘腹痛, 另各有專長: 吳萸肝經(jīng)藥, 良姜溫中鄉(xiāng) , 驅(qū)蛔花椒用, 止呃使丁香, 小茴療疝氣, 異同仔細(xì)詳。 理氣藥 橘皮辛溫, 功在脾肺, 燥濕化痰, 寬胸理氣。 葉能疏肝, 核將疝醫(yī)。 疏肝化滯, 更有青皮。 枳實、 枳殼, 同中有異: 破氣消積, 枳實最宜; 寬中行氣, 枳殼可施。 香櫞、 佛手, 疏利氣機(jī)。 柑橘類藥, 功相近似。 木香與沉香, 行氣止痛良。 木香歸脾胃, 降逆用沉香。 香附與烏藥, 行氣止痛良。 疏肝香附好, 溫腎烏藥嘗, 婦科調(diào)經(jīng)脈, 相須效益彰。 川楝、 延胡索, 疏肝止痛方。 延胡兼活血, 川楝殺蟲嘗。 薤白辛溫, 行氣通陽, 胸痹主藥, 瀉、 痢亦嘗。 消食藥 消食藥, 助消化, 六(神) 曲、 山楂、 谷 (芽)、 麥芽, 再有雞(內(nèi)) 金、 萊菔 子, 用于積滯脾運(yùn)差。 楂消肉積化瘀血, 斷乳可施大麥芽, 雞內(nèi)金能消結(jié)石, 萊菔子把痰涎化。 驅(qū)蟲藥 檳榔、 南瓜子, 使君(子)、 苦楝皮, HUI 雷 丸 TAO 與 鶴 虱 GOURAO, 貫眾并蕪荑, 驅(qū)除腸道蟲, 個性各有異: 檳榔主驅(qū)絳(蟲), 理氣消積滯; 瓜子亦驅(qū)絳, 使君能健脾。 貫眾能止血, 尤將熱毒醫(yī)。 FEIZI RUNCHANGTONGBIAN 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大小薊、 茅根, 槐花與柏葉, 紫珠、 苧麻根, 羊蹄、 鐵莧菜, 血熱妄行珍。 共性如上述, 異用亦須明: 二薊消癰腫, 茅根水腫行, 苧麻安胎好, 槐花肝熱清, 地榆醫(yī)痢疾, 燙傷外用靈, 柏葉尤療咳, 化痰肺熱清。 收斂止血藥, 須防留瘀患。 白芨、 仙鶴草, 血余、 棕櫚炭。 鶴草療脫力, 疳積亦常餐。 白芨生肌效, 肺癆服后安。 化瘀止血藥, 茜草及蒲黃, 更有參三七, 功效益昭彰, 行瘀傷損治, 經(jīng)閉腹疼嘗。 溫經(jīng)止血藥, 艾葉具專長, 調(diào)經(jīng)、 止崩漏, 安胎功效良。 活血祛瘀藥 川芎辛溫, 血中氣藥,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中開郁結(jié), 旁通脈絡(luò)。 乳香與沒藥, 莪術(shù)、 荊三棱, 活血兼行氣, 通則可不疼。 乳、 沒消癰腫, 莪、 棱散積癥。 郁金活血又涼血, 解郁疏肝利膽能, 血瘀氣滯尤常用, 痰濁蒙心將此尋, 膽石疼痛可內(nèi)服, 氣火上逆吐衄停。 丹參、 雞血藤, 活血、 養(yǎng)血能, 養(yǎng)心丹參用, 通絡(luò)雞血藤。 虎杖活血、 清濕熱, 能通經(jīng)閉與痹證, 更治結(jié)石及黃疸, 外治燙傷療效真。 澤蘭、 益母草, 活血能通經(jīng), 利水能消腫, 尤為婦女珍。 桃仁、 紅花相須用, 活血祛瘀有效能。 小量紅花能養(yǎng)血, 潤腸通便用桃仁。 五靈脂、 瘀痛止, 炒止血, 蛇毒治。 牛膝苦酸, 活血通經(jīng), 能強(qiáng)筋骨, 性善下行, 川瀉懷補(bǔ), 各有所能。 還有土(牛) 膝, 善治喉癥。 穿山甲與地鱉蟲, 活血通經(jīng)效力宏。 跌打損傷需地鱉, 下乳、 消癰山甲功。 化痰止咳平喘藥 (一) 化痰藥 半夏、 南星均有毒, 辛溫苦燥濕痰逐, 外用消腫并止痛, 可敷蛇傷與癰毒。 止嘔除痞半夏主, 風(fēng)痰諸證南星服。 辛溫白芥子, 痰多咳逆施, 消腫散痰結(jié), 陰疽用此治。 皂莢辛溫, 祛痰通竅, 消腫排膿, 皂刺為好。 桔梗、 前胡與白前, 化痰止咳用常聯(lián)。 痰黃稠厚前胡好, 宣肺排膿桔梗拈, 白前降氣肺能肅, 喘促痰鳴用莫延。 旋覆花降氣, 更有化痰功, 咳、 嘔、 噫、 呃用, 通絡(luò)治脅痛。 瓜蔞藥性是甘寒, 寬胸潤燥化熱痰。 胸痹熱咳皆常用, 腸燥便秘蔞仁餐。 蔞根即是天花粉, 熱病津傷消渴安。 貝母性寒, 化痰散結(jié), 肺熱燥咳, 癰腫瘰疬。 川貝甘潤, 浙貝苦泄。 竹茹、 竹瀝與竹黃, 清熱化痰是共長。 利竅透絡(luò)用竹瀝, 痰熱驚癇需竹黃。 竹茹甘寒清肺胃, 痰熱咳、 嘔服之良。 礞石質(zhì)重墜, 墜痰更定驚, 頑痰膠固化, 驚癇服后寧。 (海) 浮石、 昆布與海 藻, 味咸軟堅瘰疬消, 利水消腫昆、 藻能, 清肺化痰浮石好。 (二) 止咳平喘藥 杏仁、 紫菀、 款冬花, 百部、 枇杷(葉) 止咳 佳。 潤腸通便杏仁擅, 滅虱殺蟲百部夸, 溫而不燥( 款) 冬花、 (紫) 菀, 降逆止嘔用枇杷(葉)。 馬兜鈴亦止喘咳, 其性偏寒肺熱瘥。 蘇子能降氣, 化痰亦所長, 痰多咳喘用, 潤燥可通腸。 葶藶子瀉肺, 故將咳喘醫(yī), 其功兼利水, 胸腹積水施。 白果定喘效能好, 收斂止帶功亦佳。 洋金花也能定喘, 止痛麻醉效非差, 二藥皆為有毒藥, 中病即止量勿大。 安神藥 重鎮(zhèn)磁石與朱砂, 龍骨還將琥珀加, 心悸失眠狂躁疾, 安神定志效堪夸。 朱砂含汞量宜小, 解毒之功外癥搽。 攝納腎氣磁石好, 固澀之功龍骨嘉, 琥珀通淋醫(yī)血尿, 辨證施藥用毋差。 養(yǎng)心安神藥, (酸) 棗仁、 柏子仁, 合歡與遠(yuǎn)志, 心悸失眠吞。 棗仁尤斂汗, 柏子潤腸能, 遠(yuǎn)志化痰好, 合歡消癰珍。 平肝息風(fēng)藥 牡蠣、(珍) 珠母、 石決 明, 咸寒潛降肝陽平。 軟堅固澀用牡蠣, 目 疾尤須石決明。 僵蠶、 地龍、(全) 蝎、 蜈蚣, 止痙止痛效相同。 風(fēng)痰應(yīng)選僵蠶好, 痹痛當(dāng)拈蝎與蚣。 地龍性寒能清熱, 通絡(luò)平喘效皆宏。 代赭石性降, 鎮(zhèn)逆并潛陽, 肝陽得以平, 肺胃氣逆降。 鉤藤微寒, 清熱平肝, 息風(fēng)解痙, 風(fēng)陽能安。 羚角平肝息內(nèi)風(fēng), 熱極生風(fēng)用有功, 肝陽上亢頭暈痛, 明目 去翳效亦宏。 天麻平肝治眩暈, 息風(fēng)止痙效能靈, 祛風(fēng)活絡(luò)止痹痛, 肢麻不遂也須尋。 刺蒺藜, 眩暈醫(yī), 疏肝郁, 脅痛痊, 能祛風(fēng), 癢疹宜。 開竅藥 麝香、 冰片與牛黃, 開竅方中每共襄。 散瘀止痛功推麝, 清心解毒是牛黃。 瘡瘍腫腐敷冰片, 眼、 耳、 喉科用亦常。 石菖蒲開竅, 化濕以和中, 神識昏迷服, 噤口痢常用。 補(bǔ)虛藥 (一) 補(bǔ)氣藥 人參味甘補(bǔ)元?dú)猓?/div> 虛脫垂危賴以蘇, 補(bǔ)脾益肺為常用, 益智生津也必須。 黃芪補(bǔ)氣善升陽, 補(bǔ)肺固表止汗良, 托瘡生肌癰疽治, 利水專為虛腫嘗。 黃芪性味甘溫 氣虛補(bǔ)氣升陽, 補(bǔ)肺固表止汗 虛腫利水消腫。 氣血不足瘡陷 斂潰托瘡生肌。 白術(shù)專施于脾虛, 食少腹脹便溏需, 安胎止汗常宜用, 性燥能將水濕除。 山藥補(bǔ)脾是良方, 肺腎陰虛亦可嘗, 味甘性潤食療用, 久服方知功效長。 甘草味甘補(bǔ)脾心, 潤肺之功咳嗽寧, 緩急止痛和諸藥, 瀉火能將熱毒清。 飴糖、 大棗及蜂蜜, 緩急和中毒藥馴。 味甘助濕須牢記, 中滿勿服特叮嚀。 (二) 補(bǔ)血藥 當(dāng)歸本補(bǔ)血, 亦兼活血功。 血虛配地、 芍, 瘀滯合桃、 紅。 經(jīng)、 產(chǎn)、 損傷治, 潤腸便秘通。 何首烏微溫, 養(yǎng)血補(bǔ)肝腎。 截瘧解瘡毒, 潤腸當(dāng)用生。 白芍苦酸性微寒, 養(yǎng)血斂陰更養(yǎng)肝(陰), 柔肝緩急止疼痛, 婦女調(diào)經(jīng)歸、 地偕。 阿膠甘平, 滋陰潤燥, 補(bǔ)血所長, 止血有效。 (三) 補(bǔ)陰藥 南北沙參與麥冬, 黃精、 玉竹性相同, 甘寒養(yǎng)陰益肺胃, 同中還有不同功: 心(陰) 虛麥冬、 玉竹 用, 脾胃虛弱黃精從。 還有天門冬一味, 養(yǎng)肺滋腎效能宏。 石斛功專養(yǎng)胃陰, 兼滋肝腎目昏尋, 百合養(yǎng)陰能潤肺, 安神之效在清心。 枸杞、(山) 萸肉、(女) 貞、(墨) 旱蓮, 補(bǔ)益肝腎藥中煎。 枸杞明目 功偏好, 萸肉收澀效占先。 貞、 蓮為伍名二至, 久服尤能須發(fā)玄。 龜板、 鱉甲善潛陽, 潮熱骨蒸用此良。 固經(jīng)止血需龜板, 散結(jié)軟堅鱉甲當(dāng)。 (四) 補(bǔ)陽藥 鹿茸、 鹿角與膠、 霜, 補(bǔ)腎壯陽功效長。 益精補(bǔ)血茸偏好, 補(bǔ)血止血膠最良, 鹿角活血消癰腫, 角霜帶下崩漏嘗。 仙茅、 淫羊藿, 蓯蓉、 巴戟天, 溫腎壯陽效, 陽痿腰痛拈, 蓯蓉潤腸燥, 便秘藥中煎。 杜仲、 續(xù)斷與狗脊, 補(bǔ)益肝腎強(qiáng)腰膝, 腰疼腳弱皆常用, 安胎止漏仲、 斷益, 腎虛眩暈杜仲好, 骨折筋傷續(xù)斷接。 補(bǔ)骨脂與益智仁, 溫腎暖脾久瀉珍, 納氣平喘骨脂用, 縮尿之功益智能。 蛤蚧、 胡桃補(bǔ)肺腎, 納氣平喘效堪欽。 胡桃排石潤腸燥, 蛤蚧助陽更益精。 菟絲、 潼蒺藜, 補(bǔ)腎又固精, 養(yǎng)肝以明目, 虛瀉菟絲尋。 收澀藥 收澀藥, 味酸澀, 療滑脫, 隨證擇。 五味子、 烏梅肉, 止虛瀉, 療久咳, 生津液, 斂汗出。 救脫時, 宜五味; 治蛔厥, 用烏梅。 五倍子, 亦收斂。 肉豆蔻、 赤石脂、 訶子肉, 澀腸施。 若崩帶, 用石脂; 兼行氣, 肉蔻宜; 斂肺氣, 用訶子。 椿、 榴皮, 治瀉痢。 止帶下, 椿皮奇; 殺蛔用, 取榴皮。 桑螵蛸, 金櫻子、 石蓮肉、 芡實齊, 止遺泄, 縮尿宜。 櫻、 蓮、 芡, 久瀉施; 桑螵蛸, 溫腎劑。 覆盆子, 也止遺。 烏賊骨, 崩帶止, 制胃酸, 濕瘡治。 涌吐藥 涌吐藥中有膽礬, 藜蘆、 瓜蒂及常山, 痰涎上涌能祛出, 誤吞毒物亟宜餐。 瓜蒂退黃因去濕, 常山截瘧效非凡, 膽礬亦可洗風(fēng)眼, 藜蘆有毒莫輕開。 外用藥 殺蟲止癢硫、 雄黃, 二藥常施癬疥方。 補(bǔ)火助陽硫黃好, 蛇蟲之毒用雄黃。 砒石劇毒眾人知, 蝕瘡去腐效能奇, 走馬牙疳砒棗用, 劫痰平喘亦能施。 升藥去腐拔毒良, 五五(丹)、 九一(丹) 石膏襄。 輕粉逐水通二便, 惡瘡疥癬外敷方。 二藥原料皆為汞, 慎防中毒莫輕嘗。 (爐) 甘石、 硼砂治眼 疴, 目 紅翳障點之除。 口咽腫腐硼砂好, 甘石常收膿水多。 明礬、 皂礬外用多, 收澀殺蟲瘙癢除。 明礬內(nèi)服痰涎涌, 狂躁癲癇用后蘇。 早飯含鐵療貧血, 內(nèi)服之時忌飲茶。 斑蝥攻毒蝕瘡瘺, 頑癬惡瘡敷亦休, 破血逐瘀癥積散, 損傷腎臟勿輕投。 蟾酥解毒消癰腫, 開竅辟濁亦其長, 內(nèi)服之時妊婦忌, 誤入眼中目可盲。 蟾皮癰腫也能用, 現(xiàn)亦常作抗癌方。 大蒜功解毒, 泄痢常宜服, 殺蟲治鉤(蟲)、 蟯(蟲), 外敷消癰速。 兒茶收濕又生肌, 止血止疼傷損施, 清熱化痰并消積, 痰熱咳嗽疳積宜。 馬錢子有毒, 通絡(luò)能止疼, 頑痹與癱瘓, 甘(草)、 蜜制丸吞, 消腫散凝結(jié), 陰疽、 傷損稱。 內(nèi)服必須制, 用量當(dāng)審慎。 蛇床子能溫腎陽, 殺蟲止癢效能彰, 婦人帶下、 不孕用, 外敷濕疹、 疥癬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