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出現(xiàn)的年代比較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后藥王孫思邈看中了它,將它收錄于《千金方》里,流傳了下來。 孫真人所錄的溫膽湯是這樣的: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二兩),炙甘草一兩半。 而它所治病癥是“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溫膽湯。 后世之人在此基礎(chǔ)上對溫膽湯作了修改,減少了生姜的用量,又加了茯苓。 修改過后的溫膽湯變成了: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陳皮15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炙甘草5克,生姜5片。 其實將方子拆解一下,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這大名鼎鼎的溫膽湯,其實就是以二陳湯作底,加了竹茹和枳實兩味藥而已。 二陳湯可能很多人都認識,是一張祛濕化痰的名方。溫膽湯托生于它,當然也具備祛濕化痰的功效,除此以外,它還能調(diào)暢膽腑氣機。 具體什么樣的人可以用它呢? 首先,我們說痰濕重的人。 這樣的人會有什么表現(xiàn)?濕困脾胃,所以痰濕重的人脾胃都會比較虛弱,因此容易腹脹腹瀉,不思飲食,大便黏膩。另外,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脾弱了以后四肢都會覺得沉重,全身軟綿綿,不想動,特別容易犯懶,犯困。 第二,膽氣不降的人。我們都知道,肝主疏泄,調(diào)暢一身氣機,膽與肝或為表里,如果膽氣不降,則肝氣不升。肝氣不升,則陽氣無法生發(fā),肝氣容易郁而化火,這就會讓人脾氣特別暴躁,動不動就要發(fā)火,夜晚煩躁難眠,腹部隱痛。同時膽汁也會上逆,這樣就會口干口苦。 同時,肝氣不舒,橫逆會侵犯脾胃,胃氣不能正常下降,脾氣不能升清,因此這樣的人經(jīng)常胃疼,吃不下,容易干嘔,反酸,頭腦昏昏沉沉。 這又進一步讓脾胃虛弱,因此生出更多痰濕。痰濕到了身體哪處,哪處就要生病。 好,說完了溫膽湯適用的癥狀,我們再來看它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首先,半夏與陳皮。半夏辛溫,性燥,辛能開散理氣,溫能攻表和中,燥能祛濕化痰,因此身體里如果有風(fēng)寒濕三氣相搏,半夏最是合適。 另外,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讓胃氣下降,同時帶著上焦的痰濕往下面走。 陳皮辛苦,能夠健脾理氣化痰。 半夏和陳皮一起,痰就無路可逃了。 我們再來看枳實,這是一個跟橘子很像的東西,可以說跟陳皮有點親戚關(guān)系。但這個枳實下氣功能很強,有著“破胸錘”的稱號,就是能把從胸部開始的氣一路破開,讓它們往下降,這里的它,就好像一個開路先鋒,先把道路清理出來,讓痰濕能一路往下走。去到大小二便,方便排出去。 竹茹是竹子中間刮下來的一絲一絲的東西,味道甘寒,它既能清熱化痰,又能清胃止嘔,是治痰熱和膽火攜痰的良藥。 生姜也是一味止嘔的良藥,同時,如果寒濕交雜,有清熱的竹茹,當然也需有溫中的生姜。 茯苓味道甘淡,前面幾味藥把痰濕一路降下來,把通道打開,痰濕總需要一個去處吧?茯苓能淡滲利濕,引導(dǎo)痰濁進入膀胱,從小便走掉。 氣機通了,痰濕走了,誰來善后?那當然是炙甘草了。炙甘草把脾胃補一補,把生痰之源去掉,防止以后再生新的痰濕。 另外,它與辛辣的生姜,辛溫的半夏一起,辛甘化陽,又解決了肝不舒導(dǎo)致陽氣不生發(fā)的問題。 這個溫膽湯可以內(nèi)服,但很多人嫌藥苦,煎藥麻煩,不喜歡喝藥,現(xiàn)在多用來泡腳。 很多人反饋堅持用溫膽湯泡腳一段時間后,人也精神了,胃口也開了,身體感覺輕便了,睡眠變好了,身上的很多小毛病不知不覺都不見了,因此,如果您不嫌麻煩,不妨可以拿著方子去藥店抓一些回家天天泡腳。 我見淘寶上就有很多賣的,不過不知道是否真材實料,最好還是自己配藥以保證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