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龍生九子,子子不同。 今天咱們來了解一下龍的九個孩子,都是叫什么名字,長什么樣子,都有那些性格特征! 龍生九子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龍生九個兒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九又是貴數(shù),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并非具體數(shù)量。龍生九子的具體組成在明朝方出現(xiàn)各種說法,如李東陽《懷麓堂集》、楊慎《升庵集》等。 老大囚牛囚牛,龍生九子中的長子,明朝李東陽所著《懷麓堂集》之〈記龍生九子〉篇中所記:“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平生很喜歡音樂,酷愛彈琴,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所以很多琴頭都用祂的造像。 例如:漢族的胡琴、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老二睚眥睚眥,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殺好斗,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瞋視 睚眥常瞋目怒視,故睚眥可代指瞋視。《史記·范雎傳》評價秦相范雎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边@里誕生了一個常用成語“睚眥必報”,意為心胸狹小,像瞪眼看自己這樣極小的怨仇,也必會報復。 辟邪 睚眥的駭人形象在中華文化里有了克煞邪惡的功用,故睚眥常作為辟邪的圖騰。 在古代,睚眥常作為兵器的裝飾,如寶劍的劍格刻成睚眥形象,且劍身要從睚眥的口中穿出(即劍柄吞口),稱為龍吞口。 在西南農(nóng)村,人們會將睚眥口銜寶劍的樣子做成雕像,掛在門楣上辟邪,稱為吞口。四川某些地方也將泰山石敢當叫做“吞口”,因兩者形象有相似之處。 老三嘲風嘲風,龍生九子之一,有鳳凰的形象,是鳥的化身,平生好險,一般在殿或屋的房頂上,有震懾妖魔,驅災除害的作用。如今殿角走獸即是其形象。形象后面演化成螭吻,鰲魚。 老四蒲牢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傳說其生性害怕鯨魚,因此鑄有蒲牢形象的大鐘,通常用刻畫有鯨魚形象的鐘槌撞擊,以使其聲音更加洪亮。 老五狻猊狻猊(拼音:suān ní),又寫作狻麑,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錄的一種獸類。最初指獅子,后來又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其形象常常出現(xiàn)在佛教法座、銅鏡、香爐和脊獸上。 老六赑屃赑屃,又名龜趺fū、霸下[1]、填下、龍龜,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岳。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臺及墻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其原形可能為斑鱉。 傳說赑屃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赑屃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大禹治水的功跡,叫赑屃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赑屃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赑屃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赑屃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shù)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赑屃并非石龜[2],為奰?的訛稱俗書[3],是好文的象征[4]。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老七狴犴狴犴,又叫憲章、章,龍生九子之一,形像老虎有威力。 傳說其重義氣、好訴訟,能明辨是非、仗義執(zhí)言[3]《潛確居類書》有:“狴犴,其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上?!钡臄⑹?。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后為牢獄的代稱。 此外,狴犴之形象常見于中國民間建筑之門柄上。 老八負屃負屃xì,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負屃是中國神話中龍的第八個兒子。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中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及赑屃)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老九蚩吻蚩吻也可訛寫為螭吻,又叫吻、嘲風、水麒麟,指的是一種安裝在東亞建筑屋頂兩端的裝飾性雕塑,擁有龍頭魚身的造型。 蚩吻從宋朝開始就逐漸從鴟吻中蛻變出來,并且造型越來越貼近現(xiàn)代的蚩吻,明朝時成為屋頂兩端的主流裝飾物;另外,蚩吻也可以指中國神話中龍生九子的其中一子,它的特點是擅咬吞,口中冒水潤嗓,依附在建筑物上有防火辟邪的作用,從明朝開始其吉祥上的寓意才和建筑學上的裝飾產(chǎn)生緊密的結合。 蚩吻由于是龍的孩子,故屬水,也非常擅長水性,且能噴水滅火,故而被明朝的中國人安裝在了房頂,希望在迷信上能達到“風水”的效果;在清朝時又和鯉躍龍門的典故合并,增加了喜在高處、四處眺望、跳躍力強的含義,隨著清朝官式建筑的造型而流行于中國北方,但是中國南方的蚩吻卻維持了明朝的含義,不一定會有擅長跳躍、反爬瀑布的能力。 福建省的閩人亦以金甲神傳說而尊為金甲將軍,此說法最后流傳到了臺灣島。 和鴟吻、螭首之異同 在建筑學上,蚩吻的前身是鴟吻,而鴟吻又來自于鴟尾,蚩吻、鴟吻、鴟尾均為屋頂?shù)牡袼?;螭為螭首,并不放在屋頂,而是放在中國古建筑的排水口上?/span> 神話上“蚩”、“鴟”、“螭”為三個毫無關聯(lián)神獸,蚩和螭同為龍的孩子,鴟則是烏龜變成的鳥,只是因為讀音相同,加上功能相近而被后世混淆。 蚩吻的特點是“閉口咬住”建筑物頂梁的正脊,以在寓意上達到“注水吞財”的效果;而明朝之前的鴟吻則為“張口吐出”屋頂,也不具備某一種很明確的吉祥寓意。 歸總:謝肇淛所著的《五雜組》卷九之中紀載:“龍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又稱龍生九子:龍生九子:“蒲牢好鳴,囚牛好音,蚩吻好吞,嘲風好險,睚眥好殺,負屃好文,狴犴好訟,狻猊好坐,霸下好負重。此語近世所傳,未考所出,而《博物志》九種之外,又有:憲章好囚,饕餮好水,蟋蜴好腥,蚵蛉好風雨,螭虎好文采,金猊好煙,椒圖好閉口,虭蛥好立險,鰲魚好火,金吾不睡。亦皆龍之種類也。蓋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龍本性善良. 人們依照龍九子的品性,將它們的外形用于裝飾:
古諸器物異名: 瑄赑,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 蚩吻,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 徙牢,其形似龍而小,性吼叫,有神力,故懸于鐘上。 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獄門上。 饕餮,性好水,故立橋頭。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 /?蜍,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于殿脊上。 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 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于香爐蓋上。 椒圖,其形似螺螄,性好閉口,故立于門上,今呼鼓丁非也。 虭蛥,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于護朽上。 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 獸,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huán)上。 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 |
|
來自: Whynotzmn0jh35 > 《小說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