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代王朝,要進行有效統(tǒng)治,必須具備一個有統(tǒng)一信仰的官僚階層?;蕶嗯c官僚階層之間存在互相利用的關系,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皇權來不及集中權力,造成官僚體系的權力膨脹, 便會引發(fā)皇帝與官僚體系的權力之爭。 比如西漢初年,由于連年內(nèi)戰(zhàn),人口大大減少,有些地方人口甚至減少到原來的五分之一, 整個社會極端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漢朝初年的統(tǒng)治者在國家治理上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 其重點不在于集權,而在于恢復發(fā)展生產(chǎn),盡快解決民生問題。待“文景之治”恢復國力后,漢武帝便開始強化權力了。 漢武帝首先強化皇權,限制相權。他提拔平民出身的公孫弘為相,公孫弘在朝中無人支持,只能對皇帝唯唯諾諾,成為漢武帝的工具。漢武帝選拔中下層官員作為自己的高級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劃策、發(fā)號施令,形成了以漢武帝為中心點的“中朝”?!爸谐背蔀閷嶋H的政務決策機關, 以丞相為首的“外朝”逐漸成為一般的政務機關,只負責具體執(zhí)行“中朝”的決策。漢武帝還行使手段控制全國經(jīng)濟, 如國家壟斷鑄幣權和鹽鐵專賣權,對富商大賈課以重稅,鼓勵告發(fā)偷漏稅者,等等。漢武帝的系列措施,加強了皇帝的政治、經(jīng)濟權力。 再如明朝建立之初,集權專制的色彩并不十分強烈。明朝初年,中央設左右丞相,地方設行中書省。朝中大小事由丞相處理后奏聞皇帝,行中書省則總管一省軍、政、司法。朱元璋不久便發(fā)現(xiàn)丞相和行中書省權力過大,于是,他首先廢行中書省,在全國設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財政;另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揮使司管軍隊。三者合稱“三司”,互不統(tǒng)屬,分別歸中央有關部門管轄。這種權力分散、條塊分割的機構(gòu)設置,利于皇帝集所有大權于一身。 朱元璋又以“謀不軌”的罪名,殺左丞相胡惟庸,分相權于六部。六部尚書執(zhí)行皇帝命令, 直接對皇帝負責。隨后朱元璋宣布不許再議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明朝還實行特務統(tǒng)治,以宦官執(zhí)掌特務機構(gòu),對臣下進行監(jiān)控。太祖時設錦衣衛(wèi),成祖時設東廠,憲宗時設西廠。三者只對皇帝負責,無須經(jīng)司法機關批準即可隨意緝拿官民。 概而論之,皇帝與官僚的矛盾,源于皇帝擔心臣下的權力過大,危及自身統(tǒng)治,于是便急于對官僚體系加以整肅,以維護自己的無上權力;而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臣下唯有俯首被戮的份。 皇帝通過不斷的洗牌、打擊,確保了對權力的掌控,并通過對文武官員的任命選調(diào),使官僚隊伍處于不斷的循環(huán)流動之中, 避免世襲的官僚貴族階層抱團。在歷史上,皇權能保障官僚隊伍流動已是相當不錯了,至于提高官僚體系效率、保持官僚體系廉潔之類的目標,則不敢想象。 皇帝自稱孤家寡人,這孤獨感是權力上的?;蕶嗑o握在手,不想與官僚集團分享,可又依賴官僚集團來幫助自己治理國家。于是,為了制約官僚集團,皇帝開始尋找支持?;适易谟H,大抵是不能用的。歷史上,皇室自家內(nèi)部權力的爭奪廝殺屢屢上演,故而歷代皇帝對宗親防范最緊。 皇室也曾經(jīng)重用外戚集團,希望外戚能協(xié)助皇權治理,保障皇權大一統(tǒng)。外戚不是皇室正統(tǒng),是皇帝親近之人,對皇帝構(gòu)不成威脅,自然可以大用。但是,權力是腐蝕劑,外戚沾染之后,也可能會腐化,生出覬覦之心。兩漢頻現(xiàn)外戚弄權,也讓后世皇帝汲取經(jīng)驗,不敢重用外戚。 環(huán)顧四周,皇帝發(fā)現(xiàn)自己能重用的只有宦官了?;鹿俪D昱惆樵诨实凵磉叄腔实圩羁煽康男母?。宦官身體被閹割,沒有子嗣,地位低賤,無法染指帝位,這讓皇帝安心。在皇帝看來,宦官哪怕貪財也沒什么,畢竟怎么也要補償一下自己忠實的仆人。因此,在兩漢之后, 外戚集團受到歷代王朝的制約,可是宦官仍能此起彼伏、興風作浪,即使可能威脅皇權、廢立皇帝,仍能不斷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心,陪著皇帝呼風喚雨,只因皇帝太孤獨了,除了宦官無人可用。 有明一代,宦官為患最烈,對宦官的防范也最嚴。洪武年間立下鐵牌,鐵牌上書“內(nèi)宦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设F牌并無效果,皇權不用外戚,能選擇的奴才只有宦官,于是大明王朝各類權宦頻頻涌現(xiàn)。成化年間最甚,只知有宦官汪直,不知有天子;天啟年間九千歲魏忠賢,直接處理朝政,已有皇帝氣勢了。 如何使用好下屬,又不能讓下屬騎到主子頭上,這是中國兩千年來的皇權一直想要處理卻從未解決的棘手問題。這個問題直到清代才得到了系統(tǒng)的解決。清廷高明之處,在于它使內(nèi)外朝都臣服于皇帝。 在外朝,清廷設置了軍機處,軍機大臣雖然執(zhí)掌大權,卻是臨時機構(gòu),所有軍機大臣都是兼職,故而沒有名分。他們每日里在皇帝身邊,隨時聽候皇帝的指示,根據(jù)皇帝的心意處理朝政。軍機大臣有權無名,又時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無法弄權,不敢弄權。軍機處創(chuàng)設之前,還曾有過多爾袞、鰲拜這樣的權臣;軍機處創(chuàng)設之后,再無權臣。 在內(nèi)朝,清廷設置了內(nèi)務府。內(nèi)務府上三旗包衣,乃是皇帝的奴才,被皇帝重用,一方面外放至各省,主持肥缺,為皇帝執(zhí)掌天下財政大權;另一方面擔任要職,參與朝政。在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中,有一批皇帝的奴才擔任高官,他們對官僚加以監(jiān)督,并顯示奴才的特權和榮耀。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文官集團都以做皇帝的奴才為榮。想要為皇帝之奴而不得的大臣,使出各種盡顯奴性的表演,甚至連皇帝也吃不消?;实鄄坏貌粚覍矣柍猓骸芭拧币辉~,乃是內(nèi)務府奴才專屬,爾等大臣,不可輕易使用。 既然外朝的官僚集團被皇權有意識地塑造成了“奴才集團”,也就無須使用宦官輔助皇權了。中國歷代王朝,清廷對宦官的限制最到位,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实塾秩斡脙?nèi)務府包衣?lián)蝺?nèi)務府大臣,管理宮內(nèi)事務,嚴格管理宦官,由此去除了宦官弄權的弊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朝野上下,皆是奴才。以奴才管理奴才,以奴才治理天下,如此皇權獨尊,皇帝才能心安。而在清代,將整個官僚系統(tǒng)打造為奴才系統(tǒng),在“以奴治國”的過程中,發(fā)揮最大功效的就是皇帝最貼身的“奴才”內(nèi)務府了。 這里是宮廷服務機構(gòu),卻又是帝王心腹機關。這里的人,遠離朝政,卻權勢熏天。這里就是——大清內(nèi)務府。 本書就清代內(nèi)務府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曾發(fā)生的故事,以通俗筆調(diào)加以展開,展示一個人人熟悉,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機構(gòu)。本書清晰展現(xiàn)了內(nèi)務府里的帝王心腹們,是如何從帝王身邊的奴才,漸漸成為手握重要權柄的權臣與大宦官,以朝廷鷹犬的身份左右著一個王朝的命運。 內(nèi)務府權勢熏天,且機構(gòu)龐大,涉及到江南織造局、敬事房(太監(jiān))、盛京內(nèi)務府、御茶膳房等諸多機構(gòu),又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錢財。在內(nèi)務府的歷史上,演繹了諸多腐敗卻精彩的故事。本書一一梳理,讓讀者看清大清的“金玉其表,敗絮其中”,以獨特視角洞悉大清王朝崩潰的深層原因。 |
|
來自: 地瓜5gbq29yd5l > 《歷史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