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看到這個題目,有點(diǎn)小高興。 首先,這話不是康德說的,康德在《奠基》中原話是:Handle so, da? du die Menschheit sowohl in deiner Person, als in der Person eines jeden andern jederzeit zugleich als Zweck niemals blo? als Mittel brauchst。引用秋零先生的譯文就是:你要如此行動,即無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同時當(dāng)做目的,絕不僅僅當(dāng)做手段來使用。(此處,系根據(jù)【平行不相交】兄的建議,補(bǔ)充德文原話,并同時鳴謝) 這句話里有幾個關(guān)鍵點(diǎn): 1、被當(dāng)作目的來對待的不是【人】,而是【人格中的人性】。人格(Person)是指【理性存在者】,康德的意思是:a、這一要求不僅針對人,而且針對一切可能的人格(比如,外星人,或者神仙妖怪)。b、人即是人格(理性存在者)、又是動物(自然存在者)。所以,康德說的【人格中的人性】是指人的理性本性,而不是休謨所說的自然人性。 2、【目的】在康德那里,是指【意志的規(guī)定根據(jù)】。因此,它有可能是一個在外的目的,比如我們對某個東西的渴望,但卻并不必然如此。那么,【把人格中的人性當(dāng)作目的】就是指,把你、我、他的理性本性當(dāng)作意志的規(guī)定根據(jù),即依據(jù)理性的要求行事。 3、康德沒有說【絕不當(dāng)作手段】,而是說【絕不僅僅當(dāng)作手段】。把人格中的人性當(dāng)作手段,就是把理性當(dāng)作滿足自然偏好的手段,滿足人的種種自然欲求的手段??档抡J(rèn)為,這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但是,他反對僅僅把理性當(dāng)作手段。換言之,同一個行動可能出自多種動機(jī),但如果這個行動想要具有道德性,那么,它的多種動機(jī)之一、并且是決定性的那個,必須是理性的無條件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