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的業(yè)務戰(zhàn)略決定了組織戰(zhàn)略,業(yè)務戰(zhàn)略發(fā)生變化時,組織戰(zhàn)略需要做出改變、與之協同。戰(zhàn)略容易模仿,但組織能力很難被模仿。 組織如何適配戰(zhàn)略?如何讓組織充滿活力?如何克服組織熵增和員工怠惰……針對上述問題,首鋼基金參加CANPLUS美味中國創(chuàng)新營首期第五模塊邀請到華為大學特聘教授、高級管理顧問、前華為集團融資部長王太文,結合華為的實戰(zhàn)經驗,就相關話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在王太文看來,企業(yè)經營說到底就是利益驅動機制的設計,華為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極致。華為的四條核心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艱苦奮斗;堅持自我批判)既是華為經營的最底層邏輯,也代表了整個利益驅動機制。而這一切的背后是華為對人性、組織及外部生態(tài)的潛在假設。 以下是我們對部分課堂內容的整理,希望對你也有所啟發(fā)。 如何激發(fā)奮斗精神?人性自私假設 一家企業(yè)的組織文化包含四個維度,構成了所謂“洋蔥模型”。四個維度分別是: 1. 外觀、形象、行為 2. 機制、制度 3. 使命、愿景、核心價值觀 4. 潛在假設前提、管理哲學 一家企業(yè)的外觀、形象和行為,構成了整個組織帶給人的感覺:它到底是一家沖鋒型企業(yè),還是激進型企業(yè),或是一家窩里斗的企業(yè)?企業(yè)的組織文化,跟它的機制/制度設計緊密相關。制度設計由企業(yè)的使命、愿景和核心價值觀決定。制度是否有效,則是取決于企業(yè)的潛在假設前提是什么。 以華為為例,它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人性是自私的,人奮斗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基于這個基本假設,華為建立了“以奮斗者為本”的核心價值觀,鼓勵大家學雷鋒,但是絕不讓雷鋒吃虧。所謂的“奮斗者”指的是那些為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替公司掙到錢的人。在此基礎上,華為又通過一系列機制設計,保證一切分配向奮斗者傾斜,讓打糧食的人分到糧食,不打糧食的人分不到糧食。 再以華為的干部選拔機制為例,所有干部都是通過選拔制和淘汰制自己打出來的,而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也就是華為強調的,“將軍必發(fā)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 具體而言,華為在干部選拔時優(yōu)先看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看業(yè)績和能力:優(yōu)先從成功實踐和成功團隊中選拔干部。 二是看價值觀:優(yōu)先從主攻戰(zhàn)場一線和艱苦地區(qū)選拔干部。 三是看品德:優(yōu)先從影響公司長遠發(fā)展的關鍵事件中考察和選拔干部。 由此,華為就設計了一個通過利他達成利己的模型,把組織的價值、客戶的價值和個人的價值三者之間的利益很好地形成了一個共同體。 如何解決組織怠惰?“惶者生存” 人性的另一個特點是怠惰,人們在吃飽喝足后大概率會選擇葛優(yōu)躺。所以當一個組織發(fā)展時間較長,老員工進入舒適區(qū)以后,很少有人會愿意長期艱苦奮斗。這是組織的惰性,也是人的本性。 華為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它的解決方案是“惶者生存”?;趯θ诵缘《璧募僭O,華為通過一系列的機制和制度設計,不斷破除員工的安全感。 華為有一個特點:每當員工在一個崗位干到平穩(wěn)順利的時候,公司就會把他調到其他地方,要么是從國內調到國外,要么是從一線調到總部,一直“折騰”員工。通過這種方式,華為讓員工始終保持惶恐之心。壓力之下,員工的活力就被激發(fā)了。 員工之所以“惶”,是因為組織也“惶”。 組織為什么“惶”?因為華為沒有退路。在華為成立之初,任正非就說過,“將來通訊設備市場三分天下,必有華為的一席之地”。在任正非看來,華為必須擠進世界前三,否則就是死路一條。任正非有這樣的決心,不是因為他天生就不近人情,而是因為華為所在行業(yè)的殘酷性決定了它必須擠進前三,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看到的一切消極、怠惰、躺平的事情,一定要堅決反對。 正是基于這些基本假設,華為制定了一系列 “惶者生存”的制度,大家要“惶”,首先組織要有“價值”,令大家感到珍惜,其次要始終保持開放性,做到員工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 美味中國創(chuàng)新營課程現場 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講究“選、育、用、留”,但是華為的人才管理政策是“選、用、流、育、激、管”。華為強調“流動”——不僅要在公司內部流動,還要在全球范圍內流動。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企業(yè)把能力建立在組織上,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擺脫對人的依賴,尤其是關鍵人才的依賴。 所以華為過去幾十年花了400多億做組織變革,把個人的思想沉淀為企業(yè)標準化的套路、打法、政策、機制、流程、IT等組織能力。如此,華為才有底氣說,用好人才,但是絕不遷就人才。 如何對抗企業(yè)熵增?打造耗散系統 華為“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企業(yè)愿景,決定了它當時的整個管理系統一定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非常強的執(zhí)行力。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所有的決策都要經過總部,導致效率非常低下,企業(yè)內部官僚作風嚴重。 2009年,華為已經走入了大企業(yè)病的階段,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任正非發(fā)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把指揮所建在聽得見炮聲的地方》。 按照物理學的熵增定律,在一個封閉的組織里,當組織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人員就會進入惰怠狀態(tài),墨守成規(guī)、缺乏活力,組織執(zhí)行力和效力變得低下,組織陷入僵化,企業(yè)最終走向滅亡。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或個體能夠逃脫死亡的命運,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延緩死亡的到來。 那么,如何對抗熵增?就是要把孤立系統變成開放系統,把組織里多的能量耗散掉。如何耗散?放到組織里,就是要做到:員工有進有出、干部有上有下、收入有增有減。 美味中國創(chuàng)新營課程現場 在任正非看來,一個“光吃不拉”的組織,是最不健康的。對抗熵增最好的解藥就是建立組織的耗散系統,所以每年華為都會把過去掙的錢消耗掉。 看華為的財報會發(fā)現,雖然它每年有將近50%的毛利率,但凈利率卻只有6%-7%左右。這是巧合嗎?不是。這是它管理的結果。每當華為發(fā)現年凈利率可能超過7%-8%的時候,它就開始耗散利潤,把資金投入到研發(fā)、市場、組織建設、組織變革、組織能力提升等方面,剩下的利潤會在年底分紅時全部分掉。第二年,員工重新出去“打糧食”。長期以來,華為都在堅持這套運作邏輯,把過去掙的錢變成今天的組織肌肉,再用組織肌肉去掙明天更多的錢。 企業(yè)的安全感不是來自于賬上的錢,而是來自團隊持續(xù)打糧食的能力。任正非曾說過,人才不是最重要的,具備吸引和保有人才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過去幾十年華為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它掙的錢耗散到組織能力建設和組織能力提升上,也才有可能同意員工的提前退休申請,同時保持組織的新陳代謝。 如何激活組織和個體活力?構建高鐵模型 企業(yè)的經營,說到底就是利益驅動機制的設計。 以華為為例,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艱苦奮斗,堅持自我批判——這四句話是華為經營的最底層邏輯,也代表了它的整個利益驅動機制的設計,包括價值評價、價值分配、價值創(chuàng)造。華為所有的制度/機制設計,不管是工資、獎金、股票、津貼等物質分配,還是榮譽、表彰等非物質分配,或是干部選拔、干部培養(yǎng)、干部淘汰,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這四句話。 美味中國創(chuàng)新營課程現場 如果把這套基于利益驅動的組織動力系統比作一列高鐵的話,它的目標就是活下去。怎樣才能讓高鐵沿著“以客戶為中心創(chuàng)造價值”的方向全力以赴向前奔跑?一定是給火車頭加滿油。 火車頭是誰?是奮斗者。 最后,還要為這列高鐵加上一個糾偏系統,否則它終究有一天會面臨出軌的風險。對于華為而言,它設計的糾偏系統就是“堅持自我批判”,把組織存在的問題擺到桌面上來談。 過去幾十年,華為的這列高鐵一直全速前進,火車頭換了好幾代人,司機上上下下,但是它的速度始終沒有降下來。 |
|
來自: blackhappy >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