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正式位列諸侯,再到秦穆公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后經百年中衰,又于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后再度崛起,終至前221年攻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 都說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而統(tǒng)一天下,事實上秦國從地圖上一個小點,之所以能夠最終一統(tǒng)天下,離不開秦國三十六代先君的努力。而在這長達六百余年的奮斗史中,秦國幾乎沒有幾個昏聵之主,無論與山東六國相比,還是與后世王朝相比,都堪稱奇跡。 起步階段:秦非子至秦襄公,共歷六代 秦國最早只是就封于西陲周朝附屬國,于戎狄夾縫之中求生存,在爭取生存空間的過程中,有多位秦君在與西戎的交戰(zhàn)中戰(zhàn)死。歷經數(shù)代秦君的努力,秦人才艱難站穩(wěn)了腳跟,并在西周滅亡前后因擁戴周天子,而最終得以位列諸侯。 1、嬴非子(?—公元前858年) 成就:受封秦地,秦國始封君 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西周犬丘人。秦非子因善于養(yǎng)馬,又盡職盡責,受周孝王賞識,獲封秦地,延續(xù)先祖伯益的祭祀,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贏。不過此時的秦國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國,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 2、秦侯(前857—前848年在位) 秦國第二任君主?!?a >史記》僅記載他在位十年,現(xiàn)存各類史書均無記載其他事跡,也無法考證其本名。只知道其為嬴非子之子,其子為公伯。 3、秦公伯(前847年—前845年在位) 秦國第三任君主,史書很少關于他的記載,只知道其為嬴非子之孫、秦侯之子,其子為秦仲。 4、秦仲(前844年—前822年在位) 成就:獲任大夫,攻打西戎,秦國逐漸崛起 名不詳,秦公伯之子。在位前期,因周厲王姬胡殘暴無道,導致諸侯反叛,西戎趁機侵入周王朝。周宣王元年(前827年),周厲王之子周宣王姬靜繼位,并于周宣王四年(前824年)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zhàn)中,戰(zhàn)敗陣亡。秦仲在位時期,秦國得到車馬、禮樂和服侍的臣子,從此使秦國開始逐步強大起來,秦國逐漸崛起于西陲。 5、秦莊公:嬴其(前821年—前778年在位) 成就:夜襲獫狁老巢,擊敗西戎,獲封西陲大夫 周宣王七年(前821年),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派給他們七千士兵,讓他們率領前往討伐西戎,秦莊公一戰(zhàn)擊敗西戎。周宣王于是封秦莊公為西陲大夫,并將原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周幽王宮涅四年(前778年),秦莊公被犬戎所殺。 6、秦襄公:嬴秦開(前778年—前766年在位) 成就:擁戴平王,遷都汧邑,列為諸侯 秦莊公去世之后,其長子世父繼續(xù)率軍與犬戎作戰(zhàn),而將國君之位讓給了弟弟嬴秦開。秦襄公即位之初,鑒于秦國在周天子和犬戎夾縫中求生存的危險局面,審時度勢之下,秦襄公遂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秦襄公二年(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陜西隴縣)。秦襄公與犬戎和親的同時,也加強了與周王室的關系,從而使秦國獲得了難得的發(fā)展空間和時間。 前771年,申侯聯(lián)合犬戎攻破鎬京,殺周幽王于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并將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諸侯國,秦襄公則成為了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 位列諸侯后的秦國 02.創(chuàng)業(yè)階段:秦文公至秦穆公,共歷八代 在位列周朝諸侯之后,秦國開始迅速進入發(fā)展快車道,歷經數(shù)代秦君努力,秦國不僅領土得以迅速擴大,其國家政治建設也日趨完善,逐漸擺脫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并最終于秦穆公時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7、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在位) 成就:擴地岐山以西,設史官、建刑法,營造汧渭之會,收編周朝遺民 名不詳,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在位期間,下令在汧水、渭水的會合地營造城邑;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陜西省寶雞市東)以西;設史官以紀事、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此后,秦人開始逐漸擺脫游牧習俗,開始定居,從事農業(yè)。周桓王四年(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葬于西山(今陜西省寶雞市)。 8、秦憲公:嬴立(前715年—前704年在位) 成就:奪取蕩社,俘虜芮君,消滅蕩氏,遷都平陽 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被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居于西新邑。后于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遷居平陽,同年派兵攻打亳戎(西戎的一支)的蕩社,次年亳戎首領亳王戰(zhàn)敗逃往西戎,秦國奪取蕩社。秦憲公七年(前709年),芮國國君芮伯萬因姬妾太多,被其母趕出芮國,秦憲公于次年趁機進攻芮國,秦軍因輕視而戰(zhàn)敗,同年冬在周桓王幫助下俘虜芮伯萬。秦憲公十二年(前704年),派兵消滅西戎小國蕩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 9、秦出子:嬴曼(前703年—前698年在位) 秦憲公(《史記》中稱秦寧公)的幼子。秦憲公去世后,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秦武公(秦憲公長子),改立五歲的秦出子為國君。周桓王二十二年(698年),大庶長三父等人又將秦出子殺死,葬于西山墓區(qū)(今陜西寶雞北陵原),復立舊太子嬴說(即秦武公)。 10、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 成就:平定三父之亂,大肆對外擴張,建立縣制 名不詳,秦武公即位之后,于秦武公三年(695年)以暗殺秦出子為由,將三父等人誅殺,夷滅其三族,集大權于王室。在位期間,秦武公先后征服、吞并了綿諸、鄴戎、冀戎、義渠戎、狄和貘等戎族,初設縣制管理攻占之地。通過一系列的擴張,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秦武公于周僖王四年(前678年)去世,死后葬于平陽,首開活人殉葬制度之風,陪葬之人多達六十六人。 11、秦德公:嬴嘉(前677年—前676年在位) 成就:梁芮朝貢,設立伏日,遷都雍城 秦武公去世后,群臣擁立其弟秦德公即位,秦德公則封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于平陽(今陜西省岐山縣西南)。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遷都雍城,此后數(shù)百年雍城始終為秦國都城,秦國遷都后,大臣梁伯、芮伯迫于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秦德公在位雖只有兩年,但秦國的各項制度卻在其與兄長秦武公手中大體有了雛形,國力也開始迅猛發(fā)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并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12、秦宣公:嬴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 成就:韜光養(yǎng)晦、擊敗晉國 秦德公長子,即位之初便碰上了周王室政變,鄭、虢等國參與其中,秦德公則選擇了韜光養(yǎng)晦,不參與其中,從而為秦國贏得了四年的發(fā)展時間。而在秦國高速發(fā)展的同時,晉國也進入了發(fā)展的快車道,晉獻公在位期間多次入侵秦國,導致秦國反抗情緒日益高漲,秦宣公見時機成熟,遂于秦宣公四年(前672年)向晉國宣戰(zhàn),并擊敗晉軍。至此,歷經近兩百年發(fā)展,秦國終于擁有了和東方諸侯國交戰(zhàn)的實力。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秦宣公去世,他雖然有九個兒子,但卻最終選擇了傳位于二弟嬴載。 13、秦成公:嬴載(前663年—前660年在位) 嬴載在位三四年,史料中卻僅記載梁、芮兩國國君于秦成公元年(前663年)時來朝見,未記載其余相關事跡。秦成公四年(前660年),秦成公去世,他雖有七個兒子,但最終選擇了傳位于三弟嬴任好。 14、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成就:稱霸西戎,拓地千余里,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期秦國第九位國君。秦穆公繼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虜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幫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實現(xiàn)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后,聯(lián)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向東擴張,稱霸中原,但卻在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的“崤之戰(zhàn)”和秦穆公三十五年(前625年)的“彭衙之戰(zhàn)”中兩次被晉軍擊敗,秦國東進之路被晉國牢牢掌控,無奈之下秦穆公只好繼續(xù)向西發(fā)展。此后,秦穆公先后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另說20個),后又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因功,周襄王時任命秦穆公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無論是為秦國此后一統(tǒng)天下,還是對秦國的發(fā)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貢獻。 自秦穆公稱霸之后,由于秦國東出之路被晉國斷絕,秦國對外擴張空間被壓縮,再加上長年與晉國交戰(zhàn)和“四代亂政”,而“三家分晉”后晉國雖已不再,但又迎來強鄰魏國,秦國開始進入百年衰落期。然而,即使在艱難的守業(yè)期內,秦國國力雖然日衰,但相對其他諸侯國來說,秦國昏庸之主仍然較少,這為秦國最終保留了一絲重新崛起的機會。 15、秦康公:嬴罃(前620年—前609年在位) 主要事件:多次與晉國交戰(zhàn) 秦穆公之子,秦康公元年(前620年),晉襄公去世,晉國因新君人選而動蕩,秦國負責護送公子雍回國即位的軍隊,在令狐(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遭遇晉軍埋伏,慘遭戰(zhàn)敗,史稱“令狐之役”。次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晉國,奪取晉國的武城,以報“令狐之役”。秦康公四年(前617年),晉國攻打秦國,奪取秦國的少梁。秦康公六年(前615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晉國,奪取晉國的羈馬(今山西永濟南),晉國出兵救援,兩軍在河曲(今山西芮城)交戰(zhàn),秦軍大敗晉軍。秦康公在位期間,由于秦國與晉國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秦國開始逐漸從西戎霸主走向衰落。 16、秦共公:嬴稻(前608年—前605年在位) 主要事件:救崇國出兵攻晉 秦共公,《史記索隱》記載名貑,《左傳》名稻,秦康公之子,前后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秦共公元年(前608年),晉國趙穿攻打秦國盟國崇國,次年秦共公派兵包圍晉國的焦(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以解崇國之圍,晉國只得又派趙穿回軍救援。 17、秦桓公:嬴榮(前604年—前577年在位) 主要事件:“麻隧之戰(zhàn)”敗于諸侯聯(lián)軍 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與剛剛繼位的晉厲公沿黃河結盟,但秦桓公歸國后便即背盟,并與翟族、楚國合謀進攻晉國,結果楚共王不僅拒絕出兵,而且回頭就把秦國賣了。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年),晉國宣布與秦國絕交,并聯(lián)合齊、魯、宋、衛(wèi)、鄭、曹、邾、滕等諸侯國進攻秦國,秦軍戰(zhàn)敗。 18、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在位) 成就:兩敗晉軍,諸侯和談 秦景公在位早期,秦國與晉國仍然時常交戰(zhàn)。秦景公先后于秦景公秦景公十三年(前564年)和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兩敗晉軍。晉軍則于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為報仇而聯(lián)合魯國、齊國、宋國、衛(wèi)國、鄭國、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國等進攻秦國,結果晉軍不勝,秦軍不敗。晉悼公去世后,鑒于兩國長期交戰(zhàn),秦國和晉國皆國勢衰退,于是兩國經過和談,最終于秦景公三十年(前547年),秦晉結盟。 題外話:秦景公的秦宮一號大墓,乃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掘的最大古墓,而且公然采用了天子葬儀 19、秦哀公:嬴籍(前536年—前501年在位) 成就:派兵救楚,擊敗吳軍 《秦記》稱秦畢公,《史記索隱》稱秦璟公,秦景公之子,楚平王正妻孟嬴之父。自前546年,晉楚等國舉行“弭兵會議”后,諸侯國之間再也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直到“柏舉之戰(zhàn)”爆發(fā),吳軍在伍子胥和孫武的率領下,大敗楚軍,攻陷楚都。后楚國大夫申包胥向秦國求援,秦哀公為其賦《無衣》,發(fā)兵救楚,擊敗吳軍,幫助楚昭王復國。 20、秦前惠公:嬴寧(前500年—前492年在位) 成就:穩(wěn)定秦國發(fā)展 嬴寧為秦哀公之孫,因其父在即位之前便已經病故,故秦哀公去世后,由嬴寧即位。秦哀公在位十年,秦國穩(wěn)定發(fā)展,并未發(fā)生什么大事件,也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21、秦悼公:嬴盤(前491年—前477年在位) 成就:筑都城雍 《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陜西鳳翔縣南)筑城。 22、秦厲共公:嬴刺(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成就:派兵攻魏城,伐西戎大荔 秦悼公之子,稱秦伯刺?!妒酚浨乇炯o》作秦刺共公,《史記正義》作秦利共公。統(tǒng)治期間蜀國、楚國、義渠等諸侯國先后來貢,又派兵在黃河邊修筑護城河;派軍隊兩萬攻打西戎大荔(今陜西渭南大荔縣東),奪取其王城。厲共公二十年(前457年),嬴刺親自率軍討伐綿諸,后于厲共公三十三年(前444年)派兵攻打義渠,俘虜其國王。在位期間,還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三家分晉”。 23、秦躁公:嬴欣(前442年—前429年在位) 成就:擊退義渠 又稱秦趮公,前430年(秦躁公十三年),義渠向秦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前429年,秦躁公卒,其弟公子封從晉國歸來繼位,是為秦懷公。 24、秦懷公:嬴封(前428年—前425年) 秦躁公去世后,庶長將其從晉國迎回。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無實權,無政績。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鼌聯(lián)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于太子秦昭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5、秦靈公:嬴肅(前425年—前415年在位) 主要事件:與魏戰(zhàn)于少梁 又稱秦肅靈公,未知其名,一說名肅。在位期間,晉國魏氏在少梁(今陜西省韓城市西南)筑城,秦國派兵進攻,兩軍在少梁交戰(zhàn)兩年。秦靈公八年(前417年),魏軍擊敗秦軍,再次在少梁筑成。秦軍則沿黃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魏軍西進。秦靈公十年(前415年),派兵修補繁龐(今陜西省韓城市東南),在籍姑(今陜西韓城市北)筑城。 27、秦簡公:嬴悼子(前415年—前400年在位) 成就:推行改革,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承認“私田”合法性 又稱“悼子”,有人懷疑他就是秦國的悼太子,根本就沒有當上君主。一般認為他是:秦懷公嬴封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之叔父。秦簡公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shù)征收租稅的政策,則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國開始向封建制度轉化。與此同時,面對強鄰魏國進攻,為保證國內改革,秦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筑長城。 28、秦后惠公:嬴仁(前399年—前387年在位) 主要事件:丟失河西之地,攻占蜀國南鄭 為與春秋時期的秦惠公區(qū)分,一般稱為秦后惠公,秦簡公之子。秦惠公時期,秦國“四代亂政”進入尾聲。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秦惠公率50萬大軍進攻河西,意圖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結果于陰晉敗于魏將吳起,此后魏國修筑河西要塞以壓制秦國,直到吳起離開魏國前,秦國都始終沒有機會奪回河西之地。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秦對蜀國發(fā)動進攻,攻占了南鄭。 29、秦出公:嬴昌(前386年—前385年在位) 秦出公,又稱秦少主,《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又名秦出子。前387年,秦后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時方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前385年,左庶長菌改發(fā)動政變,殺秦出子及其母,迎秦靈公嬴素太子公子師隰回國。 04.崛起階段:秦獻公至秦始皇,共歷七代 自秦厲公嬴刺至秦出公嬴昌,大臣專權、數(shù)易君主,國政不穩(wěn),秦國日衰。直到秦獻公即位,秦國才算正式回歸正軌,后經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歷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兩代,秦國迅速崛起,至秦始皇嬴政即位,秦國最終統(tǒng)一天下。 30、秦獻公:嬴師隰(前384—前362年在位) 成就:廢止殉葬制度,收復河西,遷都櫟陽 秦獻公,《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呂氏春秋》記載其名連。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即位后在日漸衰弱的秦國推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yè)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同時鼓勵獎勵百姓生子,并吸引周邊國家和部族遷入秦地種地、放牧,待之與本國人無異。此外,秦獻公還數(shù)次發(fā)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qū))失地的戰(zhàn)爭。秦獻公時期的改革雖不徹底,但卻為秦孝公嬴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31、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成就:啟用商鞅,變法圖強,遷都咸陽 《越絕書》作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曲梁。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zhàn),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yè)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lián)齊、趙攻魏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32、秦惠文王:嬴駟(前338年—前311年在位) 成就:改公稱王,東進攻魏,滅蜀敗楚,伐取義渠 十九歲即位,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tǒng)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成就: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 身高體壯、孔武好戰(zhàn)。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連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橋。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皆為高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入洛陽,將周赧王逐出王宮,后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謚號烈。 34、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 成就:連敗三晉,五國伐齊,攻陷楚都、滅亡西周國,奠基統(tǒng)一 又稱秦昭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之一,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間發(fā)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zhàn)、五國伐齊、鄢郢之戰(zhàn)、華陽之戰(zhàn)和長平之戰(zhàn)等大戰(zhàn)。秦昭王在位期間,重用白起為將,,連敗三晉、攻破楚都、大敗齊國,攻取魏國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大敗趙軍,攻陷西周公國,俘虜周赧王和西周君,遷九鼎于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tǒng)治。此后,山東六國再也難以對抗秦國,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成就: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 又名式,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太子嬴柱即位,史稱“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十月,秦孝文王服喪期滿,正式即位,三日后為其父秦昭襄王除喪期間去世,葬于壽陵(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北)。 36、秦莊襄王:嬴異人(前250年—前247年在位) 成就:滅東周國 又稱秦莊王,本名異人,后改名為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異人早年在趙國邯鄲為質,后在呂不韋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令丞相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鏟除了周朝的殘余王室,后繼續(xù)蠶食三晉,又攻占大片土地。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 秦莊襄王后,秦始皇嬴政即位,對內平定長信侯嫪毐叛亂、除去丞相呂不韋,集大權于自己一身,后向東先后攻滅山東六國,終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且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綜上,秦國歷六百余年、三十六代先君,最終使得秦國從西部邊陲一個不足五十里的附庸小國,成長為統(tǒng)一天下的強國,期間雖也曾歷經挫折,但相較于山東六國和后世王朝來說,昏聵之主極少,簡直堪稱奇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
來自: liuhuirong > 《歷史解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