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詞”這種文學體裁,人們往往會跟宋代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詞”始于梁代,盛于宋代,所以后世稱之為“宋詞”。國學大師王國維說:“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p> 宋詞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乃至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宋詞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F(xiàn)代人寫詞,很難超越宋代詞人。宋代著名的詞人很多,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周邦彥等。 宋詞兼具文字、意境和音樂之美。宋詞中有很多記錄節(jié)令的作品,例如元宵佳節(jié),辛棄疾就寫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七夕節(jié),秦觀寫到:“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寒食節(jié)時,李清照寫到:“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這些詞作為當時的流行音樂,在大街小巷廣為傳唱。 不同的作者寫作風格不盡相同,有清冷俊逸,也有超拔沉郁,更有活潑俏皮、柔情脈脈等。宋朝文人輩出,在眾多男性文人作品中,李清照的詞猶如山谷間的幽蘭,淡淡清芬,灼灼其華,獨樹一熾。 李清照在世七十余年,存世的文學作品數(shù)量并不多。五十多首詞作,加上詩文,總共不足百篇。僅僅跟同時代作品頗豐的蘇軾、辛棄疾等人相比,也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易安最終憑借為數(shù)不多的文學作品,在宋詞乃至整個中國古典文學領域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關鍵還是在于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女性視角,以及精打細磨,字字珠璣的詞風詞意。 靖康之難后,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南渡,建炎三年初春時節(jié),夫婦二人客居建康,時值元宵佳節(jié),這也是夫婦二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建康城過元宵節(jié),這一年八月,趙明誠病逝,李清照再也沒有踏進建康城半步。 南宋藏書家周煇在《清波雜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李清照夫婦在建康城時,每逢下雪天,李清照總要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登上城樓遠眺雪景,以此尋找創(chuàng)作素材,挖掘創(chuàng)作靈感。遇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時候,她必定邀請丈夫和詩,才華輸于妻子的趙明誠都會很苦惱。 元宵節(jié)本來是喜慶團圓的節(jié)日,但是李清照感懷家國淪喪,她雖未入仕,但她的士大夫憂患意識促使她顧全大局,所以才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慨之詞。 創(chuàng)作于元宵佳節(jié)的這首《永遇樂元宵》,寫出了晚年李清照南渡途中顛沛流離之苦,故國家思之痛,和亡國憂憤之殤。全詞如下:
題解: 詞題為“元宵”,意指創(chuàng)作時間和創(chuàng)作內(nèi)容都為“元宵”節(jié)。 注釋: 1. 吹梅笛怨:指笛曲《梅花落》,曲調(diào)哀怨。 2. 融合:天氣溫暖和煦。 3. 中州:北宋京城汴梁。 4. 三五:即十五指元宵節(jié)。 5. 鋪翠冠兒:裝飾著翠羽或翡翠的帽子。 6. 捻金雪柳:指金絲裝飾的頭飾。 7. 簇帶:宋代口語,匆匆簇簇地佩戴。 8. 濟楚:美麗出眾。 賞析: 詞的上片起句意境開闊,色彩絢爛,用八個字“烈日熔金,暮云合璧”將一幅暮色黃昏圖景呈現(xiàn)給讀者。而看到如此壯觀景色的詞人,卻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柳絲碧綠,暮煙四合,忽然聽到《梅花落》的曲子。春意有幾許呢? 元宵佳節(jié),天氣晴和,轉(zhuǎn)眼豈能沒有風雨?有酒朋詩侶香車寶馬來相約過節(jié),只謝謝他們就好,還是獨自一個人度過。 上片一共三個問句,語氣越來越強烈,情感越來沉重。眼前明明有壯麗的晚霞,偏偏迷失在壯麗的景致中,詞人反問自己“人在何處?”這一問,既凄涼又哀傷。因為南渡途中,無家可歸,有太多離愁別恨涌上心頭。 緊接著作者在一片春景中,聽到了哀傷的笛曲,并提出二問“春意知幾許?”。分明是初春,萬物勃發(fā)的時節(jié),梅花悄然開放,卻聞《梅花落》,這是以樂景襯托哀情,并引出第三問“次第豈無風雨?” 此處的“風雨”有多重含義。其一為人生的風雨之憂,是作者漂泊不定的人生境況。其二為家國之風雨飄搖,靖康之難后,國難當頭,世事風雨不定,讓詞人感受到了“風雨欲來風滿樓”。 正如詞人所說“物是人非事事休”,詞人當然知道,自己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如今,風雨欲來,更增加了作者的隱憂,國難當頭,她謝過朋友們的邀約,獨自感懷飄搖的家國之殤。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到當年汴京歡度節(jié)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從回憶開始寫起,當年在汴京城,正是太平盛世,過元宵佳節(jié)時,節(jié)日氣氛隆重,和閨蜜們都有閑暇,將自己精心打扮一番,盛裝出游,個個都美麗出眾。 接著用“如今”二字筆鋒一轉(zhuǎn),說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非常憔悴,雙鬢染霜,很害怕夜晚出去會觸景生情。還不如躲在家里,窗簾下面,聽聽他們的歡聲笑語。 下片通過回憶盛世元宵節(jié)的歡樂場景,反襯如今亡國之后,南宋朝廷為了粉飾太平,重金鋪排正月十五。詞人不愿意出門,就是不愿意看到人們忘卻靖康之難而沉湎于一時的歡樂,偏安一隅,茍且偷生,詞人一介女流之輩,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狀,所以寧愿躲在角落,黯然神傷。這樣一對比,情感更加凝重。 作者通過今昔對比,在下片回答了上片的三個問題。無論你是誰,你在何方,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家國使命,因為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家,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這首詞結(jié)構(gòu)清晰,層次分明,藝術(shù)手法獨到,語言通俗質(zhì)樸,情感真切動人。運用對照寫法,將麗景哀情巧妙穿插,過渡自然,并將宋代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體現(xiàn)出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南宋詞人劉辰翁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趙明誠病故后,李清照更如天地之沙鷗,居無定所,心無歸處。然而她心里始終裝著故國山河。她曾說“欲將血淚寄山河,去撒東山一抔土”。表達了李清照滿腔的愛國熱忱。近代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評價她:“古今婦女,文姬外無二人。然文姬所遇,悲憤哀痛,千古無兩,私情公誼,又自不同矣。” 李清照,無論其才情,還是其胸懷,都無愧于“一代詞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