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一書由香港心一堂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朱懷元先生(汪永泉大弟子),書中資料由朱春煊先生(朱懷元之子)提供。本書通過理論結(jié)合到實踐,較為詳實的呈現(xiàn)了楊式汪脈由楊健候、楊少候、楊澄甫到汪永泉、朱懷元的技藝傳承,為后學打開太極拳功(內(nèi)功,養(yǎng)生,技擊)奧妙的地圖,指明了汪脈內(nèi)功修煉的途徑,是學習楊式汪脈傳承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本書封面 四、練習太極拳須知 太極拳乃是祖國文化寶庫中關于養(yǎng)生術內(nèi)功太極功的一種。太極功包括坐功、行功,太極拳就是行功,即便在運動中培養(yǎng)內(nèi)功。太極拳開式就是靜中求動,因為這一動產(chǎn)生了種種變化,從而動中求靜。有動就必須有靜,有靜就必須有動,此即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陽相濟,謂之太極”的原理。否則“久動陽盡必傷,久靜陰虛必餒”。 因此在練習太極拳時必須明確太極“一動陰陽生”,掌握動中求靜,靜中求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的意理。要知道過實必濁,過虛必餒,不可單獨去追求一種動或靜、虛或?qū)崱9识鴹铉R湖(楊健侯)老前輩說過:“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練拳人想要達到化境,必須以輕靈為本。 欲學習太極拳,首先要端正態(tài)度,明確目的,才有裨益,不然就會走入歧途,不僅無益,反而在練習過程中被功夫驅(qū)使,體內(nèi)氣脈的變化在不知不覺中損傷健康,從而導致慢性病。因此,切宜慎重。 要想練好太極拳,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和信心,否則容易畏難中輟,練到中途喪失信心,或一時覺得無所收獲而停止鍛煉,或見到其它適合自己的功法而見異思遷。 另外要注意,千萬不要把拳譜中適合自己的片段或詞句挑出來,單獨下苦功夫去練。這樣做很容易出差錯,輕則把太極拳練得復雜化,重則由于日積月累反而練出病來,很難醫(yī)治,著實為害非淺。 以下歌訣是對初學者的基本要求,初學者必須將它貫穿到拳架的練習中去。 【練拳歌訣】 欲學基本太極拳,身形直立頂頭懸。 全身肌肉要放松,一定氣要沉丹田。 神宜內(nèi)斂莫外散,才能得到意氣圓。 練到任何姿勢時,呼吸始終要自然。 以意導氣來運行,意到之處氣亦通。 若能全身無滯處,才是真正太極功。 必須時刻去鉆研,動靜隨機緊相連。 必須每日無間斷,自然祛病又延年。 【汪永泉老師授太極拳要領】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 內(nèi)外三合: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內(nèi)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外三合。 四 忌:用力蓄氣、挺胸提腰、聳肩縮頸、動作停滯。 八 要:沉肩墜肘、慣頂?shù)跻d、叩齒舔腭、含胸松腰、純?nèi)巫匀弧?nèi)外相合、陰陽相濟、動中求靜。 五、理論和功夫的關系 練習拳架必須把理論和實際結(jié)合起來,這很難。不作全面理解,并經(jīng)長時間鍛煉,研究是不可能能達到這種意境的。 因此,首先要明確自己想要練的是什么樣的功夫。目前最常見的一些太極拳譜所講的,大部分是匯集或轉(zhuǎn)錄前輩的理論,而講自己如何將前輩的理論結(jié)合到實踐中去的體會則很少。 太極拳有養(yǎng)生和技擊之分,在研究實踐中,應當根據(jù)老前輩規(guī)定的原則,將養(yǎng)生和技擊分階段來練習,先養(yǎng)生后技擊。這是練拳的正確方向,把握住它才不至于把拳譜中的詞句,不分程度不分時機地胡亂用到拳架的練習中去。 有的人雖然練拳數(shù)年之久,還不知自己練的是養(yǎng)生還是技擊拳架。有人用養(yǎng)生的拳架和身形手勢,去作技擊之用,把拳架練成奇形怪狀。 有人片面追求松、軟、慢、勻,而在身形手勢上不甚要求規(guī)矩,把養(yǎng)生拳架練成萎靡不振,產(chǎn)生了停滯,而這種停滯積存體內(nèi),不僅功夫練不出來,反而損傷身體,實在應當謹慎。 其次,要知道理論是練習拳架的方向。只懂理論不結(jié)合到拳架中去下功夫是空談;只管下功夫練拳不懂理論就會迷失方向。所以練拳必須將正確的理論結(jié)合到拳架的練習中去,天長日久,本身的神、意、氣就會逐漸增長充實,自然精神飽滿,體質(zhì)健壯,內(nèi)氣充足,運用自如,這就是功夫。從而使身體得到好處。 所以理論和功夫缺一不可,同時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當功夫增長超過理論時,找到練功方向;當理論研究超過功夫時,自覺身形手勢不合要求,就應糾正自己,刻苦追求,提高功夫;即使自覺功夫已達到理論要求,還需進一步深入提高時,仍需要理論指導。 理論與功夫,本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練拳一定要將之相互配合,相互運用才能練出有理論有功夫的太極拳。 【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