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喜歡投資理財,但其實人生中最好的投資方式,是富養(yǎng)自己。 世上的事情變化萬千,去投資任何外界的人與物,都會有失敗的可能,但富養(yǎng)我們自己卻永遠都不會虧。 因為比起身外之物,沒有人能奪走你的才華、能力與修養(yǎng)這些內(nèi)在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因此,我們要學會建立自己的富養(yǎng)思維,照顧好自己,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心靈,然后與這個世界構(gòu)建更廣闊的連接。 那么,富養(yǎng)自己的最好方式都有哪些? 投資自己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人問一位著名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人,你經(jīng)營過最有成就感的產(chǎn)品是什么? 那位經(jīng)理人笑了笑,指著自己說道:
的確,最好的投資一定是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才會有更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 富蘭克林就曾說過:
猶太人也曾有過類似的一句諺語: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是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的財富。 所以,請記住,投資自己,永遠都是一樁穩(wěn)賺不賠的生意。 在職場上,許多人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莫名地被出局,正如羅翔老師說的:
但如果我們?nèi)ソ⒘俗约旱牟豢商娲?,當自身變得越來越強大以后,這時候再去面對外界的錯綜復雜的變化時,就會更加的有底氣了。 因為你知道你的能力,才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硬實力。 富養(yǎng)心靈 你若內(nèi)心富足,精神豐盈,那么就會心有乾坤。 稻盛和夫就曾說,人生在世,需要三個方面的管理,健康管理、心智管理與心靈管理。 生活中,我們都很容易去忽視對心靈的管理。 譬如,我們會注重健康管理,注重身材,也會想要去提升自己的才能,致力于對頭腦的管理,但卻很少關(guān)注心靈。 英國思想家詹姆斯 · 埃倫在《原則與結(jié)果法則》中說: 人的心靈像庭院,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蕪,不管是耕耘還是荒蕪,庭院都不會空白。如果自己的庭院里,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那么無數(shù)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茂盛的雜草將占滿你的庭院。出色的園藝師,會翻耕庭院,除去雜草,播種美麗的花草,不斷培育。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人生,就也要常常去翻耕自己的心靈庭院。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樣一句話:
的確,我們?nèi)松挟斚碌姆N種現(xiàn)象,也全部都是內(nèi)心的投影。 所以以怎樣的心態(tài)活在當下,你就會活出怎么樣的人生。 因此,我們要讓自己的心靈富足起來,用更多的新事物去填滿內(nèi)心的孤寂。 可以去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去認識新的人,也可以發(fā)展一項特別的愛好,都是在為生活增加樂趣,讓原本獨行的孤寂心靈,變得自足且安寧。 富養(yǎng)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如果沒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談,所以,無論在任何年齡都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
但許多人不知道,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碼,表面上看似收獲頗豐,真相卻是有償?shù)摹?/span> 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去拿健康做賭注,要學會善待自己,保持住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樣才能真正地笑到最后。 人生的路說短其實很長,如果你是健康的,內(nèi)心豐盈富足的,那么走在這條人生之路上時,就是快樂且幸福的。 但如果你提前透支了自己的健康,那么余生的下半場,走在這條路上時也就會痛苦不堪。 所以,要學會富養(yǎng)自己的身體,人生下半場,唯有身體才是自己最可靠的陪伴,無病無恙,才會未來可期。 富養(yǎng)好習慣 《半山文集》中有這么一段話: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也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也就是習慣所鑄造的。 譬如,科學家發(fā)現(xiàn),我們?nèi)祟惷刻齑蟾艜?0%-4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 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它會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 或許當下你還沒有受益,但每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好習慣都不容小覷,它們都有可能會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影響一生。 就如大衛(wèi) · 納文斯在TED演講中所說:
所以,一個人的出眾,就是在于他能夠管理好自己,因為只有更自律的人,才敢于迎難而上,去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quán)。 富養(yǎng)自己認知 什么是認知? 作家水木然在《深層認知》中說道:
你或許也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以外的錢,即使是靠運氣賺到,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 所以,認知就是一個人如何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 一個好的認知體系,可以讓你在錯綜復雜的問題中,保持頭腦清晰,能夠快速破局。 《教父》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
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成長的更快一些,就要學會不斷地去修煉自己的思維方式,將一些好的思維吸納到自己的成長道路中。 改變認知,就如同改變成長道路。 所以,能夠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真的非常重要。 那么,當下一次在面對一個新知識,新問題或是新事物時,就要試著去理解和接納,這樣我們就能不斷成長,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