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堆糖 / 在門前的小河邊,一條五六米寬的水泥公路上,一個年七十有四的老人時常獨自一人在散步,顯的有些萎靡不振,總體看來還算是健康和“抽條”。如果不是一次次的染發(fā),揭下那頂春來還怕冷的鴨舌帽,他早巳是滿頭白發(fā)了。這個老人行了五十多年的醫(yī),很多年前患者就診就是門庭若市。如今現(xiàn)在是人氣清淡,甚至很多時候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經(jīng)常是坐在家庭診室里看手機,接搜天下大事。倒也顯清閑,也許是上天對辛苦一輩子的他的另一種特殊眷顧吧!他就是我父親,所有人都叫他李醫(yī)生。 如果把時間的鏡頭調(diào)一下焦距,拉到塵封久遠,記憶模糊的五十六年前,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樂,最幸福,最難忘的一段短暫的歲月。 正在他安靜地就讀于壽安鎮(zhèn)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一場襲卷全國的政治海嘯洶涌而來,這就是十年文革的開始。這是共和國乃至中華民族的災(zāi)難史。對他,以及千千萬萬當時正在課堂上讀書的青年們來說也許是人生中幸運的一段歷史。從此,千千萬萬的中學生、大學生丟下枯燥的書本和日復(fù)一日的學習,不明不白地成了時代的主角,政治的寵兒→紅衛(wèi)兵。 千千萬萬的城市小伙子離開熟悉的街道、樓宇和梧桐樹,走向陌生的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孩子穿著土布棉衣,背著被子包袱離開雞鳴狗吠的家園告別父母,跋山涉水走向山高路遠的廣闊天地,許多年以后成了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時光記憶。有些人又糊里糊涂地干了很多幾十年后讓自己懊悔不已的事。但這也只是當時的一小部分人,代表不了龐大的運動群體→紅衛(wèi)兵。 當時一個班有四五十個學生,但只有五到七人能幸運的成為全班的代表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見。這幾個人中通常都是成績和表現(xiàn)最優(yōu)秀的學生。我父親當時是學習委員,就很自然地被入選其中。和他一起入選的其中一個同學叫李佩良,后來成了蒲江縣的副縣長。還有他的好些同學后來都進入了縣政府,有的是副縣長有的是某局的局長。 從成都坐火車到北京當時要幾天時間。今天綠皮火車也就是不到30個小時,高鐵也就是7個多小時。毛主席八次在天安門城樓共接見來自全國的師生1100多萬人。我父親也就幸運地成了這一千一百多萬分之一。他在中年到晚年還時常提起當年的場景,他是親眼看到毛主席的人,他們這批學生也是最后一批被毛主席接見的紅衛(wèi)兵。他說“當時他們是一百人組成一個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周恩來總理還站在城樓上嘶聲喊話指揮:'請大家往這邊疏散’…”全國各地有那么多人涌入京城,住宿也就成了大問題,據(jù)說當時周總理都把辦公室都讓出來讓學生們晚上睡覺了。 多年以后與家人談話時說起在北京的經(jīng)歷很少,他不是作家,也不是天才的宣傳員,我們無從知曉他當年在北京看到了些什么,又感悟到了些什么…只是從只言片語的回憶敘述中得知當時的北京由于工業(yè)污染,空氣能見度低。人民大會堂到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一段都是在泥路上鋪的煤渣。 我父親當時也是“紅衛(wèi)兵小將”之一,但他的北京之行,也就是一次充滿好奇心的旅游而已,和全國絕大多數(shù)被裹挾的青年一樣沒有參與任何打砸破壞和批斗他人的事。在北京呆了大概一個星期。這是他人生中屈指可數(shù)的第一次乘坐火車,也是坐祖祖輩輩看也沒看到過的火車。第一次如出籠的小鳥,車窗外掠過一片片充滿新鮮感的他鄉(xiāng)土地,異域風景。他當初那種心曠神怡,我四十多年后坐火車去西安、北京才重新體會到。 66年回到家后,他們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大串聯(lián)。他和同鄉(xiāng)的同學蔣樹軍、徐忠明(已故)徒步從家里走到成都,然后又從成都徒步走到重慶。爺爺雖是苦了一輩子的老農(nóng)民,但對父親的出游是支持的,要錢就給錢。據(jù)父親后來的回憶到重慶是走了一個星期。蔣樹軍的回憶是走了四天,但我更傾向于父親的記憶是正確的。父親曾回憶起他們站在嘉陵江大橋上,看橋下的船工如一寸之物,一張大報紙扔下去浮在水面就跟指甲蓋一般大小??磻T了門前不足十米寬的小溪,突然眼前是一條寬闊蜿蜒氣勢磅礴的長江,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他們在重慶呆了四天左右,然后乘火車回到成都。幾天以后幾個同學約好再走一趟云南昆明。這一趟他們走的是川藏線,第一天走到蒲江縣的甘溪鋪就黑了。然后再走雅安到滎經(jīng)再到石棉縣,翻高聳入云的泥巴山。然后再經(jīng)當年紅軍走過的千里涼山彝族自治州進入云南。 他們同學三人不是沒想過坐汽車,但蔣樹軍在坐汽車時會暈車嘔吐,極為難受。三個十六七歲的純真少年矢志不渝,友情不變。于是就索性下車走路。一步一步用腳和時間來丈量祖國大西南的萬水千山。 記的在翻越巍峨壯觀的漢源縣泥巴山時,那時的公路還是泥土公路經(jīng)常是坑坑洼洼,當時正遇到寒冬冰雪天氣。蓊蓊郁郁的林海頓時銀裝素裹,玉樹瓊花。被車輪碾壓過的公路如黑絲帶百轉(zhuǎn)千回進入云深霧重的大山頂處。眼前的“大雪山”聳入云天,逶迤蜿蜒。天放晴了,只見昂首翹尾,披著光彩奪目的“鱗甲”真像一條明晃晃光閃閃的銀龍,仿佛要向蔚藍的萬里晴空里飛騰。 此時正遇一隊軍車通行過山,三個紅衛(wèi)兵小青年向開車的班長請求搭車過山。解放軍班長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到山頂了,我們的車還沒到山頂呢!”當時的汽車為防滑都在輪子上套了鐵鏈的。艱難地在彎彎拐拐的山路上行進著。這三個紅衛(wèi)兵則發(fā)揮了兩只腳的優(yōu)勢,雖然山路陡峭,但可以徑直走到山頂。走到山頂時才發(fā)現(xiàn)第一輛汽車也剛要到山頂了。 他們是三個人,但徐忠明走到漢源尤其是經(jīng)過翻越泥巴山的時候就膽怯了。也許是自幼過慣了安樂日子,他發(fā)現(xiàn)雪地上有野獸出沒的腳印。于是就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害怕進入千里彝區(qū)被野獸吃掉。于是就獨自半路當了“逃兵”。這一路上就只剩下父親和蔣樹軍兩個小青年繼續(xù)向前走。雖然父親和蔣樹軍兩人一生都是在庸庸碌碌中渡過的,但他們當年的這股勇氣是一生中可圈可點的。 記得父親講起過一件事,他和蔣在翻越某處大山時,白雪皚皚,當?shù)厝司透嬖V他們這山頂上人不能坐下去,一旦坐下去了就爬不起來了(空氣稀?。?。 到石棉縣域時路上又遇上了七個成都地質(zhì)學院搞串聯(lián)的學生,到德昌縣域時又遇上了幾個彝族出門串聯(lián)的學生。原本兩個人的隊伍變成了十來個人同行。這下大家的膽子也更大,話題也更多,心情也更加愉悅了。 在路過千里大涼山的時候,那里的貧困落后超出了這些遠方游子的想向,很多彝族百姓幾乎過的是原始部落的生活,就是在山坡上挖個貓耳洞,然后在洞口綁個竹木棚架,棚頂上“有錢”的人家就用石片作瓦搭個屋,沒錢的人家就用樹枝雜草作房頂。極其簡易地搭了一個屋。雖然說那個時候我的家鄉(xiāng)也很落后,但很多百姓都已“進化”到住泥磚瓦房、木板墻方格窗的文明程度了。相較之下確實落差太大。 有人會問了,神仙無寶寸步難行,徒步千里路費怎么解決呢? 當時蔣樹軍和父親出門時身上帶了二三十塊錢,大抵今天一兩千塊錢的概念吧。父親回來時包里都還剩了十來塊錢。那時的學生搞串聯(lián)是有“串聯(lián)證”的,這個證由學校發(fā)放。一天一斤糧票和三毛錢的補貼。走到任何縣、鄉(xiāng)都是有紅衛(wèi)兵接待站的,這些錢全由國家買單?!凹t衛(wèi)兵小將”走到哪里都不用擔心吃飯和住宿問題。三餐管飽,菜也是有點肉的翹葷菜。也有特殊的時候,走到一些地方接待站由于時間晚了,飯不夠吃,師傳就會說要等一下再煮飯,實際上很多年輕人為了趕路等不了交了票吃的三分飽還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走了。當時國家對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是非常的人性化,如果紅衛(wèi)兵在路上未達目的地就把身上的糧票吃光了,不夠又可向所在地接待站、學校申請補充。 當時國家對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是沒有規(guī)定任何任務(wù)的,對千千萬萬懵懵懂懂的青年人來說就是一次千載難逢回味無窮的組團游、徒步旅行。讓這些如同井底之蛙的孩子第一次開了眼界,見了世面,知道了祖國大地的遼闊,外面世界的豐富多彩。那個時候,他們不快不慢地在路上走,甚至走走停停,一天有時走二三十里,在過無人區(qū)時一天會走上百里。放在今天,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照相機,沒有作家的那份情懷和浪漫。以至于多年后,自己珍貴的歷史失傳了模糊了。那時的大串聯(lián)很多都是走路,也有擠火車,翻車窗的。 五百里滇池,萬頃碧波,浩浩蕩蕩。滇池的水是那么清澈,天上翻滾的云朵倒映在碧綠的湖水里,真是美輪美奐。有時云輕如棉,有時又重如水晶巨石。由于云狀變幻的奇特,色彩的豐富,五百里滇池的湖光山色也隨著變幻無窮。兩只籠中的鳥,從小在巴掌大的地方長大的孩子第一次見到這么美麗壯觀,攝人心魄的畫面,內(nèi)心的激動可想而知! 因為舍不得出幾毛錢的船費,想坐船去湖心島參觀,而又戀戀不舍的地把念頭打消。只好去逛了一下免費的動物園以求心理上的安慰。 回來的時候,他們不再是走路而是坐火車。當時的成昆鐵路還未修通,坐的是昆明經(jīng)貴陽到重慶的火車。父親和同學蔣樹軍約好計劃是到貴州參觀溶洞。這個溶洞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溫泉鎮(zhèn)。是中國最大的溶洞群,也是世界最長的白云巖洞穴,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非常的出名。沒想到的是到了那里以后,聽說貴州暴發(fā)了流行性腦膜炎,還死了一些人。國家的防疫也處于緊急狀態(tài),無奈人生中這次參觀的機會與他們失之交臂。直到五十六年后的今天也未去過。到了重慶以后,那里對流腦的防疫也抓的很緊,耍了一天就急怱怱的坐火車回成都了。 66年因文革的開始,全國各大小學校中斷了正常的教學。但后來國家意識到長期這樣也是不行的,于是在1967年在政府的統(tǒng)一安排下又重新發(fā)書本喊復(fù)課。但覆水難收,學生老師都去參加“革命”去了,很多都在大串聯(lián)的路上,那時又沒有手機電話,政策想落實也是有巨大難度的,復(fù)課的政策實際上也就成了一紙空文。學校里人去樓空,剩下的老師也沒心教書。我父親的成績歷來是很優(yōu)秀的,但學業(yè)在初中二年級的1966年也就戛然而止。 當時他在壽安中學讀書,彭文仲、瞿均、劉文貴都是他的老師。彭文仲多年以后任蒲江縣教育局局長,瞿均后來當了縣宣傳部部長,劉文貴據(jù)父親講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老師,教《地理》時憑著手里一只粉筆將28省版圖畫出來拼湊出一幅惟妙惟肖的中華雄雞圖。講課時從不平鋪直敘照本宣科,給人以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感覺。父親回憶,比如講到:“x月當海南島已是春暖花開的時候,而黑龍江還是冰天雪地…”一下子就讓學生的頭腦里有了鮮明的對比。在講到臺風時會做口技,聽者如身臨其境,自然產(chǎn)生了一種感性思維。這位多才多藝卓爾不凡的老師一直教到退休。 大串聯(lián)回來后,父親在本村小學代過幾個月的課。那個時候太缺老師了,但凡有點知識的都可以被安排到學校教書代課,也不需要現(xiàn)在必須要有的“教師資格證”。蔣樹軍也去他們本村小教過幾個月書。后來我父親又在每天生意暴棚的村代銷店當過店員,后來又跟西來醫(yī)院的彭福庭、童長發(fā)學醫(yī),從醫(yī)終老。那個時候政策寬松又不需要必須要去考十分難考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證”才能上崗。五十多年來治好的病人無數(shù),從未出過半點差錯。他的校友(初中66級)的葉玉祥,當兵轉(zhuǎn)業(yè)回來后被分派到村小學教書,后又教初中,也是從教終老。 自那次沾毛主席的光,大串聯(lián)后,父親五十多年來羈絆于生活和事業(yè),總是忙忙碌碌,極少再出遠門,只有一次坐火車到過南京,都是非去不可才去的。再也沒有了當年的幸福旅行,再也沒有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一生中最長的最愉快的徒步旅行都在那次大串聯(lián)中走完了。 延展閱讀 *作者簡介 李志,本名李治,四川浦江人。高中文化,蒲江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