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尤為重視血脈親情,把“家里人”和“外人”劃得十分清楚,按照“九族五服,五服之外無血緣”劃分親疏關系,那“九族五服”到底是啥?為啥出了“五服”連親戚都不算了呢? 九族五服 三字經(jīng)是對“九族”的說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奔锤咦妗⒃?、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從秦代開始,經(jīng)學上對'九族'有今文和古文兩種解說,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是以為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求、維護統(tǒng)治為最終目的。簡而言之,就是以自己為中心,上下各數(shù)4代,包含其配偶。 “五服”則源于以前天子對地方的管理劃分?!秶Z·周語》記載,周穆王時祭公謀父曾闡發(fā)過“五服”說:“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辈煌姆罁?jù)與天子親密程度的不同對朝廷有不同的朝貢頻率。 后來“五服”親疏思想運用到宗親關系里,發(fā)展為中國禮治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一種制度,按照“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音同“崔”)、齊衰(音同“資崔”)、大功、小功、緦麻。 家族觀念 “親戚”我們現(xiàn)在指的是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但是古代的“親”和“戚”其實指的是兩撥人,“親”指父親一方的宗族,“戚”指母親一方的宗族,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注解為:親指族內(nèi),戚言族外。所以古代要是女方宗親掌權才會被形容為“外戚掌權”、“外戚干政”。 我國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得男子在生產(chǎn)部門中的作用突出,男性地位遠高于女性,所以一般看做“親”比“戚”的關系更緊密,連九族也多指父親一方的族親,九族五服以外的人大多已于自己沒什么血緣,且他們也都各自成家形成了新的家族關系,所謂“出五服”的意思表達的是親屬關系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 此外,還有一種說話是“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總計八代”,因此民間那些罵人說“祖宗八輩”的,其實也是把對方整個家族都罵全了。 婚姻分界 常言道“親上加親”,古代近親結(jié)婚的現(xiàn)象一度非常普遍,比如表哥娶表妹,呂后讓兒子娶外孫女等,拉攏勢力也好、真心喜愛也罷,但是以我們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近親結(jié)婚生出的孩子大大增加了患某些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的發(fā)生風險。 漸漸地人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就是男女同一個姓氏,他們的往上一定會有同一祖先,所以又出現(xiàn)了“同姓不婚”的規(guī)定。五服劃分后,依照血緣親疏能有利規(guī)避這一情況,五服內(nèi)禁止通婚,五服以外同姓也可通婚。 從通婚的角度上看“五服”,就不是五代人這么簡單粗暴了,直系五代同時存世叫做五世同堂,“若分家為五世其昌,為一服之人,每世人都做五服之長、之中、之末人?!币簿褪钦f要間隔二十五代,即二十六代才出五服。 |
|